西递游记散文随笔:风雅西递
编者按:西递在风景秀丽的黄山脚下,是一个与宏村齐名、同样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美誉的古村落,下面来欣赏《风雅西递》,感受它的魅力。
西递,是一个与宏村齐名、同样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美誉的古村落。在风景秀丽的黄山脚下,古黟县城东八公里处。
西递古称西川,又名西溪,因地处原徽州府之西,北宋以前曾设古驿“铺地所”,涧溪双引,水势西流,故称西递。
西递四面环山,林木茂盛。东为杨梅岭,南是陆公山,西有屠公山,北为松树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汇源桥汇聚,阔澜双引,皆向西流。自然环境,山水钟灵,堪称桃源之胜壤,自古有“桃花源里人家”之雅称。
西递村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子孙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这处古代的驿站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村落,源自它的开村立业之祖胡士良的独具慧眼。胡士良世居徽州婺源考水村(今属江西),他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从婺源前往金陵,路径西递,见此处山色如黛,峰峦环抱,势如虎步前蹲,奇若犀牛望月,为之大喜。并根据风水学的理论得出“船行西递,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结论,从而选定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的西递,为胡氏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
日出日落,春去冬来,风雨烟云,岁月沧桑,经过胡氏子孙近千年的开发建设,西递村已成为黟县境内一个较大的村落。最鼎盛的清代“乾嘉”年间,西递宅院多达600多座,有99条巷子,90多口水井,34座祠堂,13座牌坊,达近万人,号称“三千烟灶九千丁”。
历史的车轮飞驰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光里,如今,西递村仍保存明、清完整的古民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整的古村落原型和大量的地面文物遗存,精良的建筑文化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使西递成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与邻近的宏村同属世界文化遗产地。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到西递,在村口迎接我们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屹立于火辣的秋阳之下,仿佛在向来往穿梭的人群诉说着西递几百年间的风雨历程……
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载:明经胡氏昌翼,系唐昭宗李晔之子。公元897年昭宗立淑妃何氏为皇后。公元904年3月,唐昭宗迫于朱全忠的威逼,迁洛阳途中经河南陕州生下此子,因朱全忠重握兵权恐发生意外,李晔有意将皇子藏匿民间。恰逢婺源人胡三在陕州做地方官,受托将皇子带回婺源考川,筑庐隐居,养育皇子,易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这年四至八月,朱全忠对昭宗李晔全家大小二百余人“尽杀之”,唯独昌翼已南迁婺源而幸免一难,独存于世。随其养父胡三之胡姓,实为“唐太子明经胡”始祖。
昌翼21岁中明经科第,金榜题名,养父胡三拿出皇子御衣,祥告其真实身世。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历史后,决定终身不仕,耕读乡里,讲经于书院,怀古于幽谷,交游于僻壤,舒怀于高台,成了一位隐居洞谷之间的著名学者。
胡昌翼传至三世文晟,有十子,以十干分派,五世胡士良系壬派令极所出,又称“十大衍派”。胡士良即是搬迁西递第一人,成为西递村胡姓始祖。由此揭开了胡氏宗族在西递聚族而居的新篇章。
自此,明经胡氏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山山水水留下他们祖祖辈辈的辛劳脚印和身影。
导游向我们介绍:这座威武神骏的石牌坊,是为纪念西递人胡文光刺史所修建的。胡文光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中举,曾任万载县的县令,后官至荆州王府长史。明万历六年(1578)皇帝恩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功德牌坊。为“阁楼式”,故又称“牌楼”,分为五层,总高12米多,宽近10米,系四柱三间五楼单体结构,通体用西递附近山上开采的质地坚柔、纹理细腻的“黟县青”大理石精雕细琢而成。全坊以四根见方抹角石柱支撑坊体,底座是四座长方柱墩,中间两柱东西侧雕有不常见的四只倒匍石狮,造型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精致古朴的牌楼,像块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我的眼球,专注的目光从牌楼底墩往上慢慢移动、扫描。牌楼一层月梁粗硕,上面刻有浮雕,大额枋雕有五狮戏球图,两侧额枋雕有形态各异的麒麟、仙鹤、凤凰、奔鹿等吉祥图案。梁柱间用石斗拱承托,并嵌以石雕漏窗。二层西向横梁上刻有“胶州刺史”,东向横梁上雕刻“荆藩首相”字样,呈双钩楷书体,遒劲有力。三层正中间置有匾额“恩荣”二字,花板上雕有鹿、鹤、虎、豹等,两边衬以盘龙浮雕。整个牌楼每层左右两侧和顶端,均为流檐翘角,脊头饰有鳌鱼吻兽,有“独占鳌头”之意;锡丝鱼须游离弯曲,在蔚蓝的天空里显得更加突出。斗拱间还有圆形镂空花翅,以及文臣武将、八仙雕像,形象逼真。正楼东西两面刻有“登嘉靖己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虽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雪雨浸蚀,仍清晰可见,彰显和见证着西递的这份荣耀。
当我们走进西递村后,似乎是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古老殿堂。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有直有曲,有宽有窄,布局巧妙。许多小巷苔苍径古,仅容一人,抬头观天,只有一线,堪称一景。一幢幢古民居高低错落、古朴典雅,粉墙黛瓦,脊凸檐翘。檐上的青瓦间长出绿苔,彰显它的古老。斑驳的墙体上残留着风雨侵蚀的痕迹,失去了旧时的明朗。门罩石窗,雕刻精巧,犹如画龙点睛。随意推开一家人家的大门,院内又是一番风景,庭院似花园,花草树木、盆景石雕,组成惹眼的图画。充分展示其主人的情趣,反映出主人闲云野鹤般的高雅气质。进入堂内,这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四壁无窗,光线幽暗,上方只有一个小小的天井,吸纳着天地之正气。突兀多姿的马头墙,飘逸洒脱的临街小楼,与蔚蓝天空的轮廓线清晰和谐,流动着徽派建筑的韵律美,极其潇洒地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们展示了皖南古村落独特的艺术风韵。
我们在西递那一条条纵横街巷里穿行,犹如在美妙诗行里徜徉。一个个园林式的庭院里,不知隐藏着西递人多少创业的艰辛历史;高低不一的楼舍,流传着多少徽商儒士辛酸的故事。那高高的山墙,分明是西递先祖的脊梁,是他们扛起了往日徽商的辉煌;那缓缓流淌的溪水,分明是他们的汗水在回旋、闪光;那路径上被岁月磨光的青石板,分明是他们世世代代留下的坚实脚印;那一幅幅雕刻典雅精致的匾额、楹联,分明是他们深厚村落文化、宗法制度的珍贵遗存……
西递村最精彩的看点,莫过于该村的祠堂——敬爱堂。可以说,它是旧中国宗法社会的的标本和缩影。
“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在古代。为凝聚家族的人心向背,巩固统一血缘关系村民的团结,有效的管理宗族及村落的大事,每个宗族都有一整套管理办法和措施。修建祠堂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因此,西递胡氏家族建有许多祠堂。“敬爱堂”是目前村里遗存下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胡氏祠堂。
敬爱堂坐落在西递村中央,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进深62米,跨度30米,占地面积1900余平方米,40根高大的白果木柱、48根粗壮的梁枋托起大厅屋顶,由门楼、天井、廊庑、大厅、祭堂、厢房等组成,气势宏伟,场面宽阔。祠堂前后均有清溪回绕,波光闪烁,一眼即可看出,这是徽州人建房立庙所修筑的“风水沟”。千年不改,世代相传。站在门前仰望,前檐翘起飞角,凌空而动。堂内两旁是黑黝黝的栅栏,上枋高悬“敬爱堂”匾额,及“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四块金字匾额。进入正厅,是胡氏族人祭祀的地方。大厅宽广宏敞,梁柱雄伟,步架规矩,下庭有两根六米高的青石方柱,与上庭十根大白果木柱相对称,着实引人注目。天井四周斗拱层叠相承,气势凝重壮观。后进堂挂有三幅胡氏祖先遗容像,像前的香案上,香烟袅绕,异常庄严肃穆。享堂门上方挂着一个特大的“孝”字,据传为南宋哲学家朱熹所写。随着导游的解说,我们的目光沿着这个“孝”字的笔画,慢慢移动,细细品尝。此“孝”字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敬老爱幼的后生形象,人面后好似一猴头形象。蓄意为尊老爱幼者孝顺者为人,忤逆不孝则为猴狲之类。字之书写,形象逼真,解说意巧,令人深思。越看,这个“孝”字愈显得古朴典雅,熠熠生辉。曾记得唐明皇说过:“是知孝者,德之与欤!”意思是说,懂得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就是说百善孝为先。清康熙皇帝曾说:“孝治天下”。一个“孝”字奠定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时至今日,“孝”仍然是人们遵循的伦理道德和宗法理念。
心怀兴致,走迷宫似的在西递村游览了整整一下午。走出村头,方才看到已是夕阳西下,青山背后远方的天际有几缕橘红色的云朵飘浮。此时的西递,沉浸在一片盛世的烟岚里,氤氲在一片祥和的时光中……
作者:田启礼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