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故事创作>

小学生学习葫芦丝的真实故事

晓晴分享

  编者按:葫芦丝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作者在暑假中学习葫芦丝并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下面我们来看看《悠远·清亮·葫芦丝》这个故事吧!

  暑假, 我报名参加了西吉一小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组织的普惠兴趣班,学习吹奏葫芦丝。因为偶尔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傣族小伙用葫芦丝演奏了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独特悠扬的音质,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流行于傣族等民族。之所以称为葫芦丝,是因为它主要由一个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的三根吹管为音管。中间较长的一个为主音管,由葫芦、主管、簧片与附管等部分组成。主管正面有七个气孔,背面上端有一个气孔,下端还有一个出气孔和两个穿绳孔。

  圆圆的葫芦上面烙刻着中国写意的山水图画,古朴典雅,庄重地标注着自己中国民族乐器的身份。葫芦丝发音清亮,略带鼻音,吹奏时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如同仙乐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学习第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教室。老师给我发了一个降B调的葫芦丝,打开盒子,一阵淡淡的木香氤氲在我的鼻尖。葫芦上面的防摔带是皮革的,葫芦丝下端的竹管上拴着一个精致的中国结,下面还绑着两个小彩球。既美丽庄重,又活泼可爱。

  我一看便爱不释手,情不自禁用力吹了起来。谁知道任我吹得面红耳赤、额头出汗吹不出一点声音。我再次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么精致的葫芦丝怎么吹不出声音呢?难道这葫芦丝真是“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吗?

  看到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有的如我一般正在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有的却已经吹得像模像样,一副舍我其谁的神气活现的样子,我如坐针毡。

  正当我无助的时候,辅导老师走进来,对大家说:“同学们先不要着急吹,要先了解葫芦丝的结构特点以及吹奏特点。”接着老师详细地给我们讲解葫芦丝的吹走方法。

  我鼓起勇气说;“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示范几首曲子,让我们感受感受?”老师爽快地说:“好啊!”从老师那个跟我们一模一样的葫芦丝里飘出的曲调,时而如小桥流水之婉约;时而如旭日喷薄之豪放;时而如大江之东流去;时而如轻风拂杨柳……

  正在我听得目瞪口呆时,曲调戛然而止。看着被震住的我们,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先别着急吹了,先用酒精擦拭葫芦丝吹口,进行消毒,然后听老师给你们慢慢讲解指导。”

  望着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我的耳边一直萦绕着葫芦丝神奇曼妙的韵律节拍。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葫芦丝,我也要吹出余音绕梁的乐曲。

  可是理想有多么丰满,现实就有多么残酷。由于老师给我们的辅导只有短短的七天,所以课时比较紧张。再加上有几个同学以前就学习过葫芦丝,我感觉自己尽管一直在尽力而为,可还是学得比较吃力,几乎要掉队了。

  就在我想放弃的时候,妈妈鼓励我说:“好孩子,无论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成功就得坚持,没有坚持 ,就不会胜利。”为了鼓励我继续学习,妈妈还在网上专门给我购买了一款精致的葫芦丝。听着妈妈的鼓励,想着老师的悉心教导,我想:坚持就是胜利,我一定要吹好葫芦丝!

  每一节课下来,由于天气炎热,我吹得汗流浃背,嘴都麻木了,但是我没有放弃,依旧坚持练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坚持不懈的苦练中,我终于学会了吹奏第一首曲子——《竹楼情歌》片段。接着就是第二首、第三首……《金孔雀轻轻跳》、《婚誓》、《傣家风情》也陆续从我的葫芦丝里飞出。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我倾情演奏时,老师鼓励的笑容,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以及家人们欣喜的表情。

  我想,在以后漫长的成长道路上,葫芦丝——我要与你不离不弃,相依相伴!

  作者|宁夏西吉县第一小学六年级(2)班 张科

公众号|甘宁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1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