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故事创作>

感人的回忆家乡的故事:老宅

晓晴分享

  编者按:家乡的老宅承载着作者的童年回忆,即使时间已过去很久,但是那里的事情依旧历历在目,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老宅》吧!

  说起老宅,让我记忆的阀门打开,虽然只住了十三年,但留给我的都是满满的幸福,我在老宅出生,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我的老家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北部,距离县城十公里,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的小山村。据村里的老人们说,最先在这里居住,开荒种地的,是一对姓曹的夫妻领着五个儿子,从县城附近迁徙而来。五个儿子分五门,我是属第三门的,也就是老夫妻第三个儿子的后代,三门人丁兴旺,到我这一辈已是第七代,除二门外其它门的人都没有延续下来,后来村子里又迁来其他姓氏的人家,但曹姓一族仍是村里的大姓。现在村里有10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

  我在外工作三十多年,对家乡的那份深深的情感始终未改变,特别是老宅,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愫。老宅在村子的中心,是什么时候建的,因老人相继离世,已经无法考证。现在的老宅,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我清楚记得老宅是个四合院,正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东面、南面、西面都有邻家紧挨着,老宅后面是村里的街道。四四方方的院子有一个阶门,但要走正门出去,要拐四个弯才能走出去,大约三十多米,进出非常不便,这才在正房最西面小屋里开了个小门。出了小门有一个磨坊,每天都有乡亲在这里磨面。磨坊旁的空地上有一颗核桃树,每到核桃成熟的季节,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为了吃核桃,在去核桃外面那层青皮的时候,总是把手弄的黑黑的,少不得受到母亲的训斥。

  从我记事起,我就很少走正门进出,原因是在阶门外有一颗两个大人一起都抱不住大槐树 ,估计有几十年了,树荫把不大的院子遮了一大半,白天都很少见太阳,天黑以后就更不敢走了,黑洞洞的走廊阴森森的,走大门需要大人陪着。最疼我的是老爷爷,他一直就住在老宅里,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活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从我记事起,就老缠着他,他从来都不急不恼,带着我去地,去外村赶集,偶尔给我买好吃的,也从他那里知道老宅的一些故事,自己虽然不是很懂,但还是记得不少。他告诉我,老宅建的时候,家里还是比较宽裕的,虽然是土坯房,正房七间是带楼上的,东西房则没有,阶门建的也很气派。阶门上有一块匾,烫金的四个大字历经多年没有褪色,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因年龄小不认识,后来外出读书回去的少,偶尔到老宅也只是转转看看,没注意到阶门匾上的字。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叔叔把他摘下来放在新房的楼上藏起来。后来也问过叔叔,他只是含糊应付我,一直未能如愿,我想那块匾肯定和家训有关。经过悠长的走廊,看到临街的大门却低调的多,就和普通家户的大门没什么两样。

  老宅的故事不仅仅这些,听父亲讲,我爷爷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的交通员,传递情报,给八路军带路打鬼子,搞破袭,老宅那长长的走廊就藏匿过八路军破袭铁路的钢轨,后来转运到兵工厂做打鬼子的武器。由于叛徒的出卖,爷爷被鬼子抓到县城监狱,打的浑身是伤,奄奄一息,耳朵也聋了。在八路军的营救下,老奶奶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卖了,才把爷爷救出来。解放后,爷爷被安排在县城一家食品厂工作,再加上爷爷会木匠的手艺,在我十一岁的时候,爷爷在村东头新建了七间瓦房,爷爷和叔叔都搬去新房住,母亲和我及弟弟仍住在老宅。

  十三岁的时候我就离开老宅随父亲到城里读书,后来母亲也到了城里,老宅就没人居住了。有时候回老家,都是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看看老宅,直到奶奶去世,才有机会去看看老宅。因老宅多年没有人居住,以前走的小门早已堵死,东房已经坍塌,直接从邻家就可以进入老宅。残破不堪的老宅似风烛残年的老人,七间正房看似保存完好,实际楼梯被堵,根本上不去。我清楚记得,楼上还有几个储粮大缸和苇席做的粮仓,更有我小时候母亲给我订的刊物《红小兵》也放在楼上,想上楼找找,也未能如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去老宅看看那更是奢望,直到前年叔叔也离世,母亲告诉我老宅阶门上那块匾叔叔取下来放在后来新修房子的楼上,就和叔叔家的孩子一同上楼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母亲回忆,那块匾可能早就被人盯上了,找不见也在情理之。再去老宅,西房也坍塌了,只有七间正房和阶门还在,长长的走廊和大门没有变,而房后临街磨坊不见了,那颗给我带来欢乐的核桃树也没了。

  我是一个在外的游子,住的是楼房,开的是轿车,吃的饱,穿的暖,但对老宅那份深深情感是割舍不掉的,看着残破的老宅,只能永远永远留在心里!

作者|曹晓东

公众号|咱们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0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