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帝国的他者与他者的帝国

玉凤分享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陈靓(微信公众平台:PatrickJanus),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本文著作权由作者保留,侵权必究。

  引言

  1768年,孔飞力先生所言之“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1],或许孔飞力先生所言真实,但是我从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之中看到更多的,是秩序与正统的崩坏,产生了他者与帝国之间奇怪的“二元”划分——帝国的他者与他者的帝国。

  让我们先来还原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故事1768年,当妖术大恐慌弥散在大清帝国的上上下下——上至皇帝,下至庶民。让我们把视线回到原初,这一切开始于萧山事件,四个和尚因为许多偶然的事件被当作了施展妖术的妖僧[2]。接下来又陆续出现了苏州乞丐案[3]、胥口镇奇事[4]等案件,最终事件进一步发酵,传到了乾隆的耳中。经过审理,这些事件的矛头都指向了江南之地,尽管这些所谓的“事实”或许都是屈打成招。江南之地,自明末清初以来便是对清朝统治者反抗最为强烈的地区——没有之一。现如今,剪辫的妖术大恐慌纷纷指向江南之地,这无疑能让人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是要造反!自入关以来,清朝统治者便开始推行“剃发令”;尽管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得轻易毁损,但是也正是因此,清朝统治者将“剪辫”这种行为视为对清朝的彻底臣服的象征——与一百多年之后席卷苏联的大清洗中表忠心的方式极为类似。因为上述的原因,上层阶级被震怒,于是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搜查等活动。在搜查中,君主与官僚系统之间展开了博弈,但同时,底层人民却也同时对这些被官方定义为他者甚至是异端的人,也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斗争——就像是苏联大清洗中的阶级斗争。最终,在军机大臣的提醒下,乾隆停止了这一场“大清洗”运动,帝国对“异端”的战争告一段落。

  帝国的他者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何为帝国的他者?这里的“帝国”指的是大清王朝,而这里的“他者”则是指在1768年被定义为“异端”者,即乞丐、游方僧等人。也就是说,帝国的他者指的是在1768年妖术大恐慌之中被大清王朝的政治体系与整个社会定义为妖术始作俑者的那一部分人。

  为什么说他们是“他者”?他们是被这个大帝国抛弃的人,他们被大清帝国定义为是社会的异类,他们被大清帝国的子民排斥在正常社会之外。他们被大清帝国的官僚们作为政绩的表现,进而被官僚们疯狂抓捕[5],是为被大清帝国定义为他者。他们被下层的百姓当作猛虎,当作是他们平静生活的破坏者;我们不能否认官方的宣传力量对之造成的影响,但是在官方宣传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下层民众就已经对“妖人”群起而攻之了——妇人仅仅因为两个和尚摸了她孩子的头,便将之告官。这些被侵害的人已经与大清帝国的政治上层断绝了关系,被视为帝国的不安定因素;这些人也已经与下层民众阶级之间决裂,产生了一个独特的阶级。从阶级的角度来讲,石匠、乞丐、游方僧等人已经与大清帝国的整个政治、社会完全隔离开来,他们已然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帝国的他者。

  所谓帝国的他者,独立于帝国的道德、法制之外,我们可以从帝国对他者的待遇来证实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以下两例,第一,帝国的他者被排斥在世俗的道德之外;当一群乞丐向施舍者表示分量不够之时,他们得到的并不是进一步的施舍,也不是随意的拒绝,而是威胁——威胁他们说,如果不滚开,就告官说他们是叫魂的人。显然,这样的作为已经超越了正常社会下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道德逻辑——正常人交往一般不会出现威胁的情况,这是社会对他者的道德沦丧的一种典型标志;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会将与自己有仇的人强行定性为叫魂者,交由官府处置。此时,帝国的他者变成了一个被道德抛弃的群体,甚至变成了人们打击仇家的手段。第二个例子,帝国的他者在被定罪的时候被公平与正义抛弃了。根据《大清律例》,法律中并没有对“叫魂”的具体规定,那么按照一般的做法就应当参照相关法条进行比附类推援引,但是此时不应为重。法律对与叫魂者的处罚违背了审判的习惯,选择了更加重的刑罚;此外,叫魂者在审问过程中被大规模采取刑讯的手段对待,尽管大清帝国的法律允许刑讯的存在,但是显然叫魂者们受到的刑讯程度早已经超越了当时法律所规范的程度。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叫魂者们自然也失去了法律的保护,被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

  既然帝国的他者被排除在帝国的道德、法制之外,那么他们就应当被从这个帝国的社会体系内被分离出来才对,就像《洞穴奇案》的福斯特法官的说法一样:人们在社会中可以共存是法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犹如法律管辖权是以领土作为基础的。帝国的他者既然被称之为“他者”,说明他们已经不能够在大清帝国的体系内被容忍了,此时的他们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大清帝国法律的管辖范围。但是他们仍然被大清帝国的法律所制裁,或者换句话来讲,被当时所谓的大清帝国臣民的“法律”所制裁。实质上,此时所谓的法律制裁早已经超越了法律本身的含义,而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不带有任何同情的攻击——即便这种所谓的种、阶级上的区别只是他们自认为正确的罢了。这就好比欧洲人殖民非洲、入侵美洲时的所作所为一样,那些欧洲殖民者、侵略者们从未将黑人、印第安人视为是与自己同等的人类,而是像后世的狂热的种族主义者们一样,将他们视为物而并非是像自己一样具有人格的存在,将他们视为是劣等生物。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可怕,在两个同样的生物之间出现了一方可以用超越平等对待的手段去加害另一方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意味着什么呢?是一个社会下的不同阶层的彻底决裂——叫魂者们所代表的阶层被彻底的从大清帝国的可接受范围内赶了出去。

  一群人被赶出大清帝国的社会,于是他们变成了帝国的他者,于是他们就可以被随意欺凌。帝国的他者是被大清帝国无情抛弃的人群,仅此而已。

  他者的帝国 在对“他者的帝国”做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应当对此处“他者的帝国”有一个明晰的定义。此处的“帝国”自然指的是大清帝国,那么此处的“他者”的定义应该是什么呢?是石匠、乞丐、游方僧们那样被社会排挤在外的“他者”吗?不是,他们不可能拥有大清帝国。那么,拥有大清帝国的是谁?是乾隆,是满族。“他者的帝国”中的“他者”是指帝国的统治者,是乾隆,是满族。他们作为“他者”而存在,是相对于大清帝国臣民中人数更为众多的汉族而言的。

  清朝统治者自关外之地而来,由所谓“龙兴之地”而起,由北向南征服了明朝——这也是为什么江南之地的反抗最为剧烈,因为那是明朝最后的基地。的确,清朝统治者们凭借武力征服了汉族的王朝。但是,在中原大陆、江南水乡之上,更多存在的仍然是儒家的文化;儒家正统的文化认为蛮夷不得成为汉人的统治者,少数民族君王的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在清朝统治者开始统治之时起,便发现儒家文化权威难以挑战,当初反抗最为强烈的江南地区更是如此。清朝统治者缺乏正统性,这也是为什么“反清复明”活动在清朝统治期间如此频繁,诸如南明政权、三番反清复明、朝鲜李朝、天地会、白莲教等。

  现在,帝国的统治权力交到了满族统治者的手中,他们现在正处在康乾盛世之中。尽管是处在康乾盛世之下,但是盛世之下潜藏着危机,统治者一分一秒都得不到松懈。“当画师为他画像时,人到中年的弘历笑得并不由衷——在我看来,甚至还显得有点勉强。” [6]孔飞力先生似乎也是发现了些蛛丝马迹,盛世之下潜藏着莫大的危机。正如上文背景介绍中所言,1768年妖术大恐慌爆发的前奏案件都一致指向江南之地——反抗的根据地。再者来说,叫魂案中的叫魂者所采取的手段(被传言采取的手段)都是剪掉他人之辫子。自多尔衮推行“剃发令”以来,带有一根长长的辫子便被作为被统治者向清朝统治者效忠的象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叫魂者将他人的辫子剪掉,即表现对清廷不满的情绪,甚至是要发动起义、革命。

  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造就了这样危机发生的可能。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为了弥合这种裂痕,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比如,满清朝廷力图推广清廷化的儒家意识形态,希望否定种族特性,强调德行。合法性统治的基础在于德行而非种族特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乾隆六次南巡,日常吟诗作赋(虽然有一些作品为代笔之作),俨然一副汉族名士的做派,其目的也是巩固其政权,掌握统治的正统性。但实质上,满族统治者仍然是他者——因为满族统治者不可能将其民族特性彻彻底底地毁弃,清朝以武立国,如果将其立国之本置之不顾,清朝的存在正统性更是难以去维护。在清朝的体制之下,对于底层民众而言,这个他们所生活的大清帝国实际上是一个他者的帝国,与他们自己关系不大。换句话来说就是,总体来看,国家的凝聚力极低,国家认同感不高[7]。在这个他者的国家里,能够达到康乾盛世已属偶然,如若继续发展下去,盛极而衰将会是必然。

  他者的帝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纯粹的社会上层与社会下层的种族不同的原因吗?恐怕不尽然。导致他者的帝国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应该是两种价值体系的割裂。以一战后期的沙皇俄国为例,上层阶级的价值体系已经与下层阶级的价值体系出现了不可逆的割裂现象。上层阶级仍然是追求东正教与国王的正义,而在不知不觉间,下层阶级早已经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马克思主义与沙俄帝国两者之间的价值体系存在不可调和的割裂部分,再加之外部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革命爆发了,在一场震惊世界的革命之中,沙俄帝国的皇族被推翻,紧接着就是资产阶级克伦斯基征服被推翻,最终,一个新兴的符合下层阶级价值体系的国家被建立起来。在这个例子中,下层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成功推翻了上层阶级,建立起了符合自身认同的价值体系。但并非所有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价值体系出现冲突都将导致上层阶级被推翻,例如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尽管上层阶级的价值体系与下层阶级的价值体系出现了矛盾,例如中大兄皇子与苏我氏之间的权力博弈、“废刀令”后挣扎的武士暴动,但最终结果是上层阶级的价值体系最终成为了该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根据上述的论述,当上层阶级价值体系与下层阶级价值体系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无论是通过斗争或者是改革,最好的也是最终的结果都将是出现一种主流价值观[8],但出现主流价值观的过程注定是坎坷的。最好的方式是在割裂的情况还没有达到不可弥合的情况时进行弥合与引导,在尽量调和的情况下,尽力保持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价值观的冲突不那么大,维持稳定。这与群众路线在实行的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帝国与他者 帝国的他者或者他者的帝国都在同一个时代内存在,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中即表现为乾隆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是古代中国发展到的巅峰;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这是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我们应当反思,一个辉煌的帝国为何走向了陨落。

  从帝国与他者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清帝国从辉煌到衰败的原因,是“帝国的他者”数量增加与“他者的帝国”越发坚固。

  被社会排斥的人们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是毁灭吗?或许是,但是他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选择毁灭?祥林嫂的毁灭方式的确存在,但是如果受到一股思潮的引导,无意义者的生存意义便被紧紧地粘合到了这股思潮上了——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大抵如此,这些思潮或教义都为那些被遗弃的社会阶层注入了新的生存意义。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全世界无产者们联合起来!你们失去的只是锁链,你们将赢得整个世界!”当帝国的他者开始发现,他们去反抗、去斗争,从这些活动中得到的收益比付出的代价要高,他们自然会毫不保留地加入这浪潮之中;此外,帝国的他者被从社会隔离开来,在感受到社会的感召——例如宗教的教义等之后,更有可能进入狂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们,更会疯狂一般地投身于他们认可的事业之中。

  “他者的帝国”如果越发坚固,其导致的结局将会是什么?人们将会难以看到希望。当整个帝国都变成了他者的帝国,变成了与自己永远无法与之产生直接联系的帝国,帝国的统治再也与自身无关,人们很难看到未来的希望——因为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上层阶级的价值观与下层阶级的价值观发生不可调和的裂痕之时,上上层阶级的思想就将难以变为实践,或者出现制度成本太高导致实施该政策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的情况。更有甚者,上层阶级的价值观与下层阶级的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彻底决裂,将整个帝国拉入战争的深渊。他者的帝国不应该被加固,相反,应该被尽可能地削弱。一个稳定的国家,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但是价值体系不宜相差太大。这一点反映到制度构建上也是一样,如果将一项超越本时代认知的制度强行纳入到当前国家的体系之中,极有可能导致的便是该项制度的变质。就像是王安石变法之中的青苗法,王安石提出的构想太过超越时代,因此他提出的这个制度就难以真正贯彻落实。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价值体系如果相去甚远,便会导致政治上的绝望——下层阶级的渴望再也不可能被伸张出来,他们当前认知下的利益将得不到维护。当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价值观差距太大,同时又缺乏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之时,他者的帝国就将被确立下来。而这种确立表现为贫富差距的拉大、阶级壁垒的越发坚固,此时的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就像是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般,难以在实际上产生相互的联系。他者的帝国一旦被确立,将会导致整个社会阶层的崩坏——社会阶层被完全固话,没有了健康合理的流通方式。

  结语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这只是历史上的小事件,但是却反映出了一个帝国即将从盛世走向衰落的必然。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帝国的他者越来越多,他者的帝国越发坚固。帝国的他者与他者的帝国,二者相互作用,最终为大清帝国带来的,将是坠入深渊的必然。

  注: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页。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9-22页。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2-27页。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7-28页。

  尽管也存在少部分官僚拒绝违背良知进行逮捕,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61页。

  清朝灭亡时很多知识份子为清殉国,但是,此文主要讨论底层民众的爱国热情,因此上述的情况不在讨论之列。

  这种主流价值观可能是上层阶级价值观,也可能是下层阶级价值观,也可能是第三种价值观。

  “作者鸣谢:本文的灵感得到了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新宇副教授的启发,本文的完善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夏扬副教授的帮助,特此鸣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西明爷爷

  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一个专注发布原创书评与生活随笔的读书共创平台。

    388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