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心得:不要把太多精力用在试错上
虽然家距离天坛公园很近,几百米而已。但每次带二宝去天坛,我总会尽量选择骑车前往。
因为,我发现,如果带她步行去天坛,尚未达到,孩子已累,开始喊着要人抱。在抱与不抱的问题上,展开拉锯战,最终大人孩子心情都不好。
同时,走在路上,需要避让行人、车辆,不能随便玩和跑。孩子还没有开始玩就已经用尽耐心和精力。真进入公园,玩的兴致已经大打折扣。
而且,一路上都是马路边,车来车往,尾气也不少,活动量大不利于健康。
相比步行去公园,骑车就存在很大优势。轻松到达,进入公园里,二宝就像笼子中放出的鸟,飞进大森林。兴奋和亢奋让她腿脚特别利索,又是跑又是跳又是叫。
为尽兴,我们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去公园玩的路上。
这让我想到,为高效,我们也不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大量试错上。这样会耗尽耐心,得不偿失。
以学习英语为例。
当年我们学习英语只为分数,按照老师要求按部就班。等真正回过头想把英语学到“能用英语谈笑风生”时,才知道以前的学习方法都错。但并不知道如何修正。一看到有新东西立即扑上去,开始一番尝试:背诵新概念、疯狂喊英语、人人英语网站搜各种方法、听写VOA……一路走来,每种方法都是死胡同。
试错成本太高太大。
究其原因,第一是轻信。别人给出理论,照单全收,缺少自己的思考与筛选,看到新东西马上开始尝试,没有认真想一想是否行得通。
第二是半途而废。“人生的失败只有一种——半途而废。”不知道这是谁说的,但绝对是真理。因为轻信,没有经过思考验证而盲目跟从,导致进度缓慢,甚至停顿,进而失去精进的动力和勇气,屡屡举手投降。
试错,耗尽有限的毅力。
在带孩子学习的路上,更不能过多试错。因为损耗的不仅是精力,更是孩子宝贵的敏感期。
带孩子听音乐和学识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怀大宝时,都知道要胎教,要听贝多芬的音乐。但没多久,偶尔一天发现一帖子说,不要再让胎儿受到噪音干扰,文章更给出一个耸人听闻的例子,某地某妈妈为胎教出神童,日夜给胎儿听音乐,导致孩子出生后才发现神经出现问题……惊吓与懒惰让我立即放弃胎教音乐,只想要个健康宝宝,别无所求。
二宝胎教的事实证明,听音乐对开发胎儿、婴儿的智力都非常有效。可是盲从让我错过大宝智力开发的关键期。
识字也是。
大宝三岁左右,本能地认为孩子早识字好。于是就张罗着想让孩子识字,但由于方法错误,屡屡受挫,成果不高。不久,跟一个学心理学的师妹聊天,她说早识字不好,因为语言是抽象思维,早识字不利于右脑的开发云云。她是专业科班出身的心理学硕士啊,不可不信,(前面文章有批判这个常识性错误)再加上学字的过程也非常枯燥,无趣,孩子并不喜欢,就选择放弃。准备等孩子上小学再跟着学校教学进度慢慢走。
但到小学后,却发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能自由阅读,自家孩子还是文盲,于是又急吼吼开始各种识字历程。悟空识字,麦田识字,直映识字……各种方法,无不一一坏胃口。不仅没有轻松识字,达到快速自由阅读的程度,反而让孩子对文字有些反感。
试错精力用的太多让孩子无所适从。
当年的自己真是傻出天际。
可惜时间已经溜走,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最好的开始就是当下。
根本解决方法应该是,广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用心思考、分析,看哪种方法最科学有效,最适合自己。
认准方法,就坚定不移走下去。
现在用“大量可理解性输入”方法学英语,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能听懂更多内容,耳朵对英语发音更加敏感。
孩子的进步更不必说,诵读经典一路走来,识字根本不再是追求的目标,古文观止上中下三本,老子道德经,小学古诗和初中古诗文等信手拈来,朗朗上口;对语言的感知力大大提升;回家没碰过课本,听写前从不复习一样没问题;大部头的纯字书也不再成为堡垒……
孩子成长的不可逆性,让我们无法对比方法对头的他和方法错误的他。但一想到05年刚上班时带过的那个二年级男孩小凯(学习之外领域聪明劲头十足,但一到学习非常吃力,数学计算倒是没问题,说明孩子不笨,但是怎奈读不懂题,英语单词背得痛苦极了,语文每天晚上都要给他听写生词,费好大劲还是错,读语文课文磕磕巴巴读不下来,更别提自由阅读……),就不由得后怕,如果不是遇到经典诵读并坚持走下去,或许大宝如今还不如当年的小凯。
英语学习方面,迪士尼学完,电影学完两部,又开始新的两部齐头并进,发现孩子经常叽里咕噜说句子,而且单词量猛增。以前觉得那一大片单词句子,他可能都比较含糊;现在随便问,还会用“这还用问吗”的目光看着你。其实就是所谓的“识字”,认识外国字。虽然还不会熟练拼写,但是跟学语文一个道理,在阅读中识字,继续阅读,继续识更多字……阅读量增加,孩子的英语学习也就渐渐步入正轨。
不要常立志,而要立长志。
与所有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所有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共勉!
【本文作者:依然】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