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随笔写作>

关于教师宽容心得感想:勿以“宽容”之名行“纵容”之事

玉凤分享

  勿以“宽容”之名行“纵容”之事

  一位老师给我留言:

  晚上值班,到学生宿舍检查,刚跨进403宿舍,一不明飞行物迎面而来,原来是一个学生刚吃完饮料,老远就把空罐向垃圾桶抛来,谁知,没有瞄准,偏离了垃圾篮而径直便落到我的身上。一刹那,我莫名其妙,其他学生见状也不敢吱声。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那投掷饮料罐的学生连忙跑到我面前,说对不起,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原谅,云云。

  我当然知道,这位同学不是故意的。

  但我当时还是狠狠地批评了这个孩子。

  这位老师问我:梁老师,请问我批评孩子,做得对吗?

  我想了想,告诉这位老师:对!

  原因是什么?我想,学生冲撞了老师而本身没什么大不了,老师也没受到什么身体上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老师简单地说声“没关系”,是很容易的,也似乎能体现这个老师的“宽宏大量”。关键是,这件事对学生的影响如何。

  倘若我们宽容了,那么学生会觉得,即使做错了,对人对事并不需要负责任,大可一笑了之;即使造成了损失,也总有人为之买单,他人会不计较他,总以自己的年幼和无知为保护伞,那么,只会助长他的无所畏惧,没有任何约束而变得肆无忌惮。

  一个家庭带着小孩,熊孩子总是大叫,看个手机也是放大声音,炒的大家不耐烦,实在受不了了,有一个乘客说,让孩子小点声,吵的人头疼。这时候,可能是孩子的一个亲戚说:小孩子嘛,吵闹点很正常,体量一下吧。

  生活中,上述现象恐怕不少见吧?

  是的,如果孩子扔东西到老师的身上,可以获得原谅,如果扔到其他同学身上呢?如果是一个比较重并且有伤害他人身体的可能性的东西呢?高空抛物伤人,熊孩子划别人汽车,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如果我们成人,都能时常教育孩子,不能随意抛物,不能随意毁坏别人的东西,遵守公共秩序,那么,就不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而放弃教育的责任,类似的事情就会少发生。

  宽容是一个美好的词,因而现在标榜宽容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是,究竟什么是宽容?怎样宽容?谁对谁宽容?许多人其实不甚了然。很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犯错的时候,以为只要是宽容,就是什么都可以谅解,什么都不要追究。宽容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垃圾筐,成了藏污纳垢的代名词。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连忙说“没关系”,学生当然会认为,做错事情无所谓,说一句“对不起”就一切都像没发生一样。甚至,我们还发现一些学生,在自己做错了事情后,不找自身的原因,而是动辄指责别人的“不宽容”“心胸狭隘”,好像错的不是他而是别人了。

  宽容,最终变成了纵容,这是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据网易新闻2017年6月26日报道,嘉兴南站的高铁上,发生了一起伤人事件。有几个孩子在车厢里闹,有位外国男士实在受不了,就提醒小孩的家长,让他们管一管。结果孩子的父母火气很大,最后还动手打了这位外国男士,扇了人家耳光。

  好家伙,从这个情形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家长的粗暴与野蛮,真是每一个失败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失败的父母,他们也没有自我反省,他们觉得并没有做错什么,而且还去打人了。

  也许有人要搬出以下几个经典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应该讲究“教育艺术”和“教育方法”:

  ——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他的画像,引得课堂一阵骚乱,但他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咱班的黑板报画画刊头、题花,大家说好吗?”学生发现教师并不发怒,也不打算惩罚学生。眼睛便都朝着画画的同学看。老师心中有数了,他转身在黑板上写几道数学题,并让画画的同学板演画上方的那道题,那学生自然而然把画擦掉了。

  ——在一所中学的课堂上,教师正在讲课,突然,从教师的后边传来了一声粗犷的流行歌曲,这声音很大,全班人都能听到,以致讲课的这位数学老师不得不停下来。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对学生们说:“这么美妙的歌声真把我给陶醉了。这首歌我也特别喜欢,就是自己唱不好,下面先请这位同学给我们唱一遍,好不好?”话音刚落,班里一片掌声……

  ——我正上课时,一只小鸟越窗而过,结果一头撞到玻璃,落在了一男生的背上。学生异常地兴奋,课堂秩序也被破坏。面对这不速之客的造访,以及教室的混乱局面,我没有生硬阻止学生的好奇和吵闹,只是静静地观察事态的发展。等学生逐渐安静下来,我不露声色,要求大家把刚才的事件,在练笔本上记录下来。教室里发出一阵埋怨,甚至有人还责怪这只无辜的小鸟。我又提出,我将和大家一起动笔,看看这剩余的30分钟,谁能写得最生动、具体。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教室里迅速安静下来,只传出笔在纸上的“沙沙”声。

  还有经典的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毋庸置疑,上述几位教师的做法都被我们的同行们称道不已,他们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巧妙解决,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又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教学契机,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只是,这样的令人“感动”例子看多了之后,我们应要有一些理性的思考:

  课堂上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突发事件也好,是偶发事情也罢,我们的老师果真都能这样做吗?都应该这样做吗?教学本来是一件严格而有序的工作,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时常不顾课堂教学的规范,任由学生随机生成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改变教学计划,那么,我看这些老师就别想把教学任务完成了。语文课上成作文还情有可原,老师的借题发挥,说不定会因为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写出了好作文。但是,数学课抑或其它学科,因一个偶发事件而上成音乐课或美术课,那恐怕就不合适了。老师只要有一个事情发生,就得置预设的教学任务于不顾,而被学生牵着走,其教学效益如何得到保证,还真难说得清楚,对此,我只能持谨慎乐观态度。一线老师,恐怕都有体会,上课时,班上有个别学生捣乱,整个课堂常常都会被这个别同学搞乱,四五十个学生就只好陪着看西洋镜。只要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在课堂上的确是有恶作剧的,老师一味纵容,那么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倘若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老师的随机应变,那可以说是教学机智,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那我真怀疑老师是不是还有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试想,第一位老师宽容了学生的画像,那么学生有兴趣天天这样画,老师也是天天这样顺水推舟吗?那个画像一直挂在黑板上,会不会影响教学,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呢?第二位老师更是离谱了,学生喜欢唱歌就唱歌,那么喜欢打篮球,是不是也先到教室外去来一场比赛呢?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我遗憾地发现,如果你宽容了学生的一次作业不认真,就有可能会导致作业的连续不认真;如果你宽容了学生的一次粗口,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出口成“脏”;如果你宽容了学生的一次上课小动作,他可能会容易形成小动作不断。

  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这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

  宽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呵护、理解、信任,诗意地表达就是“静待花开”。我坚决支持宽容学生,但是,一定要分清是非曲直,并跟进合适的教育。宽容错误决不是纵容学生犯错,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不是纵容与包庇,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管不问,否则,恶习一旦养成,想转变就很痛苦。在掌握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懂得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犯错误有认识,尤其是要采取一些合适的方式方法予以教育、帮助,促进学生很好地向上生长。有时需要及时诫勉,有时需要批评教育,有时应该由学生承担的责任,则应毫不犹豫地让他受到合理合情的惩罚。我们当然不否认教育就是“爱”,但是,也不能忘记,爱,有时也是一种能力。

  教育的方法常常具有个性化色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坚信在那个时代里陶行知先生的做法是成功教育的典范。陶行知先生的博大情怀,毫无疑问值得所有的老师去学习,但是,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把前人或他人的做法,复制到当下,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情境中,恐怕会犯教育的幼稚病和臆想症而“止增笑耳”。一切都要以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改变。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梁增红

  来源公众号: 梁增红

    387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