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优秀作文>

优秀习作: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

晓琼分享

  孩子上了二年级,老师就让孩子预习课文了,可是还有不少孩子还不会预习。每次做完作业,想预习,却不知道怎样预习。

  预习通常是指学生在老师授新课的课程内容之前进行的一种自学行为。他的主要目的是在接受老师的授课前对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了解下一阶段所学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从而找出自己在什么地方可能会有疑难和问题。在听讲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得更好的掌握下一步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千万不要忽略预习。在预习时,有些孩子存在误区,往往认为新知识是老师上课会讲的,没有必要提前预习。

  有的孩子上课之所以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出现听讲效果差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老师讲什么,听什么,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这样就给课堂学习带来了各种困难,是很难做到当堂理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

  课前预习很重要,年级越高,预习就越重要。预习的方法要正确。如果在预习时就随便翻翻书,预习没有做什么笔记,没有多注意自己的薄弱学科,没有讲究深与浅的关系。表面上是在看书,但是并没有认真的思考,总是一掠而过。

  没有预习或忽视预习,没有上课前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只能“跟着老师跑”,课堂思维呆滞,下课后又不巩固。可想而知,这样学习成绩是不会理想的。“平时从不向前看,上课只跟老师念,下课围着习题转,考完谁都不想见。”这几句顺口溜把这类孩子表现描述的活灵活现。

  预习是学习重要的一环,就预习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而言预习和没有预习的孩子成绩非常明显。

  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的准备,经过预习后,孩子对老师讲的课的内容能迅速作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做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而在预习的过程中,使孩子自学的过程。让孩子首次独立的接触新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自然要经过自己阅读、思考、练习。久而久之,自身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预习可以说对课堂学习具有“一步先,步步先”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培养好孩子的预习习惯,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有好成绩相伴,学习起来才不会那么的吃力和困难。


  【本文作者:笑看人生。(公众号:梦想小作家)】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