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读后感>

读后感:浅读《一个人的朝圣》

文渊分享

  1

  一本书如果能触动你,莫过于作者用文字完整地再现了你经历过但未曾记录的情形,脑海里曾闪过但来不及捕捉的念头,内心曾有过但已忘却的感受。

  朴实地或者华丽地,缓慢地或者迅速地,抵达你的内心,唤起你的共鸣。

  爱默生说:"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虛伪。"

  读这本《一个人的朝圣》,就犹如看身边一个真实的朋友的寻常人生。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情节, 我买了一本进口的英文原版,发现它甚至没有精美的装帧。

  然而一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起书里的每一个情节,并有想重读一遍的欲望。

  也许这就是爱默生所说的蒲公英的根,深扎于读者的脑海吧。

  2

  内容扼要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位平凡的退休老人哈罗德在某天收到很久不曾联系的老友奎妮的来信。奎妮得了癌症已经无法治愈,来信给老友告别。

  哈罗德自小出生在一个不被父母需要的家庭,十八岁被父亲赶出家门独立生活。

  遇到莫琳成家以后,在一个酿酒厂工作兢兢业业工作了四十五年退休。在家里不知如何跟儿子良性沟通,表达自己的关爱和支持。

  患有抑郁症的儿子毕业后因为对酒精和药物上瘾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上吊自杀在自家花园里。

  妻子莫琳受了很大打击,把儿子的死怪罪于哈罗德,夫妻关系产生了极大的隔阂。

  从这以后哈罗德就开始酗酒,终因酒后打碎了老板的珍藏闯了祸。

  同事奎妮知道一切的事情,一直很照顾哈罗德,并为了帮他保住职位替他背了黑锅。奎妮被解雇以后杳无音讯。

  二十年以后这封告别信开启了哈罗德改变现状的欲望,他决定徒步去医院看望奎妮,为了心中的愧疚和感谢踏上了旅途。

  这位老人一路上行走遇见的人,发生的事以及引发的思考渐渐颠覆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一切爱恨与失意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归宿。

  3

  你会因为一个多年不见的同事突然的来信而出发吗?

  我想也许我们会。

  如果这个同事曾经悄然地守候过你的脆弱,分享过工作的沉闷,把一首歌倒过来唱给你听。

  只是因为你曾不经意间安慰过她的沮丧。

  人的一生很长,但是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工作。每天八个小时与你共处的就是你的同事。尤其对于稳定的工作岗位来说,这些同事也许是你十几年的工作伙伴。

  你们在同一个社会缩影里,为了同一个团体的运作而忙碌,一起工作,一起出差,一起用餐,一起考勤,道别,明日再见。

  细想其实同事这个群体也许才是真正能理解彼此的交流对象,虽然很多时候你们不会袒露家庭的状况,但他们共享了你作为社会存在的角色感。

  如果有幸在工作之余有共同的志趣爱好,还有相似的家庭结构,那这个群体给你的生活绝对能增加很多有别于家人给的快乐。

  当然,你也许会说同事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存在很多自私的竞争,个人认为,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好的竞争不会影响真正的君子之交。

  很多友谊都会经历失败,但是我们不要因此失去创造友谊的机会。

  多年以后,细细回味,也许你会很怀念曾经的某个同事。

  也会因为同事的某个邀请、倾诉或者道别抛开手中的生活琐事去做一件不曾实现的事情。

  这本书后来作者又写了第二部,大意是写奎妮其实是哈罗德的爱慕者。

  我想作者的创作意图主要是为了迎合读者对主人公出发动机的怀疑。然而我想很多人也坚信,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合适的契机来上路。

  人们期待出发,无需神圣的目的,没有专业的装备,步行只是左脚置于右脚前的位移。

  一个人徒步行走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真的能引发你思考人生吗?

  我每天中午出发去公司,需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

  这份工作是我为人母后的新工作,在这以前我只愿意选择离家近的工作。

  而这一年多的时间,每天两小时的公交,带给我的却是放松多过劳累的体验。

  在这两个小时里,我脱离了个人的角色定位,面对的是陌生的社会个体,观察着这个城市大众生活的细节。

  小学生们在车上聊天打闹,老人结伴去商场,销售在车上和客户打电话,中年妇女给商场员工运送工作餐。

  我在车上看书,听音乐,下车从站台走到公司,脑海里会不经意地浮现很多和以前的同学,朋友,亲人某些一起经历的事情。

  也许是年纪增大的缘故,我开始思考和颠覆以前固有的一些观念。我自认为,这是“一个人”的状态带来的改变。

  “一个人”应该不同于“独处”,这是一种脱离现有真实身份定位的一种状态,你还是处在一个社会环境中。

  只是这个环境是临时的,陌生的,不会给你产生良性地、恶性地干扰。却能启发你的大脑安全地放松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并产生改变生活的意愿。

  我想主人公哈罗德在一个人走的过程中,为什么能突破自我体能和思维高度的限制,来决定并坚持徒步行走627英里去医院看望老友,首先取决于他脱离了家庭身份,社会身份的束缚,在忘我的境界中激发打破自我的意念。

  至于思考的引发是否局限于徒步旅行,我想这应该拓展为运动:步行,跑步,打球,瑜伽,登山,游泳,一切运动形式都有利于激发思考。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有很多研究都表明,运动对大脑有着良性的刺激。

  孩子的出生,是夫妻幸福的延续还是对夫妻关系的考验 ?

  莫琳身上的母性来得太自然了,仿佛一直以来都有另外一个女人在她身体里等着,随时准备出现。

  他从来不知道她会这些,只能惊叹地看着她,像个心悦诚服的观众。

  哈罗德一下子觉得难以应付。他纳闷其他男人会不会也觉得初为人父的责任有点让人畏惧,还是只有他自己有这种不正确的感觉。

  他只希望自己偶尔可以感觉不那么像个局外人,仿佛让母子俩亲厚的原因就是两人都和他疏远。

  他当时还不知道,现在倒是明白了,是“父亲”这个身份成 了他最大的考验,也促成了他的失败。

  哈罗德的失败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挫败体验。

  因为父母特殊的关系,他从小就不是被需要的孩子,原本该被呵护成长的小男孩确得靠自己学会隐身、说笑话逗乐母亲、模仿父亲来引起注意。

  十八岁就被父亲赶出家门独立生活,到一个酒厂做了四十五年的销售,默默无闻不求加薪升职,无敌无友,兢兢业业地生活。

  而回到家庭面对儿子时,他措不及防,不知该如何引导儿子的成长,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切。

  脱离主人公这样的背景,现实中我们又该如何避免为人父母这个角色带来的负面考验?

  对于我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实践中的问题。莫琳埋怨的“你小时候你几乎都没抱过他”、“他掉下水里你为什么还在顾着解自己的鞋带”我很无奈地表示认可。

  也许文末莫琳和哈罗德对于这一生的醒悟能给我们带来正面的警醒,然而暮年的觉悟,注定是太晚了。

  但愿年轻的我们能把这个觉悟和解决之道无限地提前。学会做一个好的母亲,父亲,同时要完善好妻子和丈夫的角色,这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课题。

  婚姻也许会平淡,但不要怀疑坚持相守还是源于爱。

  你是孩子的母亲,也是老公的妻子;你是孩子的父亲,别忘了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丈夫。

  好的婚姻,是在爱意消融里,重拾初见的吸引,重复地爱上对方。

  浅读此书,确如遇见了一位好友,不经意间邂逅于咖啡馆,平实道来这一生的无华与孤独 。

  久以时日,仍记那杯咖啡的苦涩与醇厚。而忍不住想问候,可曾安好?


  【本文作者: 紫苏。(微信公众号: 先读后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5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