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美文阅读:关于劳动的一些偏见(2)
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大机器时代,工人的劳动表现为对自然的掠夺,而生产出的产品有不是归属工人自身的。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工人生产的越多,意味着对自然掠夺的扩展,而使得本来归属于自己的大自然流向了他人。工人在生产中,实际不是在给自己创造财富,而是把自己的财富源源不断的送给他人,工人生产的越多就意味着自己财富流失的越多。而我们知道,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工人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被资本家占有了,出了维持工人必要的生存以外,其他的资本几乎都集中到了资本家手中,资本家的资本在不断地增长,而工人维持自己生存的资金不会有相应的变化,相对而言工人就越来越贫困,资本家则越来越富有。久而久之,资本向一方的倾斜,导致工人这个群体的一贫如洗,甚至死亡。
工人在这种状况下,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他唯一的衡量自己的价值的东西就是劳动了,劳动在此时就变成了无产者的一种资本。但是这种资本的投入,投入者自身不能得到利润的回报,有的只是无休止的投入,直到他死亡,彻底丧失劳动这一资本。我们在仔细分析一下作为资本的劳动。当劳动作为一种资本,一种异己的存在,他可以与劳动者本身分离,这也是大机器得以推广的前提。这时人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劳动者就完全丧失的选择的自由,他不得不不断地投入自己的劳动换取获得生存的资料,而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投入的越多自己就越贫困,自己的资本就越来越少,直到最后耗尽。异化劳动没有使人获得成为人的资本,却使人丧失了作为人的机会。
作为实践方式的劳动
无论是作为“自由生命的表现”还是作为“异化劳动”,都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外化,并没有揭示出劳动的本质。那么劳动对于人而言到底是什么呢?从古到今,人的劳动无一不是为了改造世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那么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劳动,与以往的劳动又有何不同的呢?其实从“自由的生命的表现”到实践方式的变化,是劳动与不同对象走向结合的趋向的过程,即因劳动与人的亲近,到劳动与社会的亲近,再到劳动成为人与社会的一节链条。虽然其本质一直未曾改变,但是因为与不同的对象结合带来的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劳动与人的单纯结合,是一种原始的理想状态,而与社会的结合却把人推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么劳动充当人与世界的沟通桥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其实在劳动充当人与世界的联系纽带的时候,它在很大一段时间里,还处于和社会亲近的阶段,即还是异化的劳动,异化的劳动作为人的外化,充当着人与世界的桥梁,但是因为人的生活看不到希望,那么劳动不可能脱掉它那顶充当资本家帮手的帽子。但是“攻不破的”是“愁城”,“填不满的”是“欲海”,贪婪的资本家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暴富,他们希望得到持久财富,所以他们不能帮助劳动把工人逼向死亡,而是要千方百计的保住工人的性命,以便获得持久的创造财富的资源。随着资本家积累的增多,他们分给工人的工资就逐渐增加,直到在保证生存之外有了剩余,而这种剩余又使得工人也有了享受劳动产品的机会,并且随着消费的积累,工人也会逐渐富有。此时,劳动的恶名似乎不那么被看重了,人们转而寻找其本质。
准确的说,因为劳动没有带给人足以吸引全部注意力的痛苦,所有的有产者和部分的无产者对劳动产生了新的兴趣。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引起了人对劳动本质的兴趣,人的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劳动的创造物,即劳动的外化上,而通过了解劳动的创造物,我们可以对劳动的来了解更进一步。
劳动作为一种实践的方式,首先直接创造的是物质财富,在现在主要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商品的大部分利润虽然还是被资本家占有了,但是前面已经说过资本家通过提高工资、分发红利等手段与工人分享了这一财富,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总财富的增长;除了物质财富以外,劳动还创造了精神财富,人们在劳动之中激发了无限的灵感,而这些灵感就是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可以说现在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劳动的副产品,没有了宫廷贵族为了精神享受的劳动,但是劳动却无时无刻不迸发原始的创造性;除此以外,劳动还创造了美,尤其是现在艺术和生活的界限的逐渐模糊不清,工人的劳动产品不仅关注其使用价值,也转而关注其审美价值,美被批量化生产,使得“旧时王谢御用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装点着平常百姓的生活……
所有的这些后果,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劳动的功能不仅是改变我们的生活,还是使我们的生活走向美好。所以,劳动此时不仅仅所谓一种实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造生活与世界使之向上走的能力。而如果要回归到劳动纯真年代,我们还必须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参考书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罗伯特·所罗门著,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 箫爻
来源公众号:风雨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