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周末美文阅读:关于劳动的一些偏见

嘉馨分享

  人类是不是从最初出现就必须劳动呢?这是一个很难做出确证回答的问题,据说在伊甸园生活的人是没必要劳动的,如果人类真是从伊甸园来的,那么劳动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只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的更准确一点,是上帝把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以后,劳动才出现。但是无论怎样,劳动似乎就是伴随着人类起源这个问题产生的。人有没有可能完全不需要劳动呢?在周围的自然物足够直接养活一个人,或者人没有任何生理需求的时候,人似乎可以摆脱劳动。但是事实是什么样的呢?即便是自然界的物质足够养活人,但是也不能直接养活很多人,而人似乎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生理需求,所以人注定要与劳动为伍。

  而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论消费》中明确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既然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就意味着,我可以选择劳动,也可以选择不劳动;可以选择此时劳动(不劳动),也可以选择彼时劳动(不劳动);可以选择在此劳动(不劳动),也可以选择在彼劳动(不劳动);可以选择为己劳动,也可以选择为其他人劳动(不劳动)……总之,劳动还是不劳动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其他任何人任何事无法干涉——这样是有可能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都很讨厌劳动,也许很多人就是喜欢劳动,他一刻不劳动就感到很不自在呢?这样的人,自由的选择劳动,从劳动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即使劳动很苦、很累,但是就是有人喜欢那种大汗淋漓的感觉,就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就不能说他们就不自由了,也就是说只要人的主观意愿是愿意劳动的,劳动对他而言就是“自由生命的表现”。而我们也不能排除有这样的情况,你看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是他在劳动过程中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不正是在劳动中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的真实写照吗?对于这种不“汲汲于贫贱,戚戚于富贵”的人,劳动对他而言不会造成任何负担,只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结果。

  异化劳动

  然而,现实呈现给我们的没有伊甸园,也没有太多的陶渊明,那么劳动还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结果吗?我们劳动,往往不是因为想寻找生活的乐趣,在很多情况下是被迫的去劳动,尤其是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很多人被迫去劳动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广大的农民为了生存,从地主那里租地,然后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但是这种产品不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他的劳动不仅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甚至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而劳动。如果说为了自己生存而不得不去劳动,但是这个劳动是完全为自己创造价值,还是可以理解,毕竟我们可以接受一种为自己生存服务的被迫劳动。然而,当你自己创造的价值不再完全归自己所有,而是被他人无情的剥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东西,之供自己和父母子女实用,这样的劳动是处于感情的考虑,自己有选择劳动的充足理由,可以看作是一种自由的选择结果。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了资本主义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劳动彻底异化了,它不仅不能被作为自由选择的对象,还不能被作为完全为自己而被迫的选择,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强制劳动。现在我们主要看一看这种强制劳动到底与劳动的本质相差多远,他对于人来说到底是什么?人是否因为这种劳动实现了进化,社会是否因为这种劳动而前进呢?

  在贪欲和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中,资本向强者流动,并且逐渐集中即形成垄断。而社会也普遍转向以资本衡量价值,这样的结果就是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就如同上帝手中的天平,人们自愿臣服于资本,并且是自以为自由的状态下被资本奴役了。当资本在少数人的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扩展后,资本家和地主、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广大的工人阶级是付出劳动的主体,但是却不是自己劳动产品的享有者,在付出劳动的时候也不是出于自愿的选择,而是被迫的,因为如果工人不劳动就没法维持生存,劳动只是他们生存额一种手段。工人在此时沦为一种商品,“而且降低为一种最贱的商品”。人和动物都进行劳动,但是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动物的劳动只为自己,而人的劳动可以不完全为自己,也正是因为人相对于动物的这一优点却使得人对劳动的本质离得越来越远——

  劳动主要包含劳动材料、劳动主体和产品归属三个部分。劳动的异化首先表现在劳动材料的异化——我们的劳动材料,都来自自然界,我们的感性的外部世界,这些材料是“工人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产品”的条件,而同时,自然界还直接和间接为人提供生活资料。我们可以说自然界天然和劳动人民具有关系,劳动者与自然界是相互归属的。

385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