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故事的随笔:家里有位解放军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每天,这首雄壮的乐曲准时在清晨六点响起,提醒我新的一天开始了,还有就是,我家有位解放军。
其实,那位解放军当了近二十年兵,已经转业很久了,只是他根本没有变成传统老百姓的自觉,所以我一直生活在严肃军营与人间烟火交织成的奇特境界里。
起初,我家的瓶瓶罐罐,恨不能都训练成子弟兵,站着整齐的队伍,向右看齐,齐步走;我家那被子,再叠得整齐,都会被他嫌弃,按他那意思,估计每天都要用游标卡尺量过长宽高才可以过关。可惜,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哪能时时刻刻有革命军人的功底,无数次磨合的结果就是,我家的瓶子确实不是一个厂家生产的,规格不一,不能达到阅兵要求,只好勉强按高低大小就那样放着,而我家的被子,后来就不再叠着了,统一平铺.......
这算是可以更改的习惯,还有改不了的——每次大扫除,解放军当然是冲在最前头,积极又认真,这是令人极其开心的事,但紧接着就是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住火冒八丈的事:他会伸出手指,把那些角角边边抹布难以顾及的地方,摸一摸,然后一脸控诉地伸给你看手上的灰......
心情好的时候,我重新抹洗一下,心情不好的时候,当然会撂挑子走人,解放军没办法,自己再擦一遍。接下来的剧情也有两个版本:一是冷战几天或者几个小时,视生活需要而定;另一种是开始没啥表情,晚上才长吁短叹的感慨——唉,终于理解戚继光啦,那么英明神武,还是惹不起老婆。不是没男人气概,是老婆哪能跟战友一般讲理又仗义,云云。
第一次他说这种话,我没弄清状况,不理他,就耻笑我:“嘁,还舞文弄墨,不会是不知道戚继光那著名的故事吧?”
我细细把各种军人与自己媳妇之间的掌故翻检一遍,终于想起,使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将军甚是惧内,他的战友不服气戚夫人比自家将军气盛,就集合成一个声势浩大的阵仗,让将军叫夫人前来,打算吓唬一下她。谁料戚继光依计行事,却在见到夫人的一刹那临阵“变节”,好没出息的说出那句“请夫人阅兵”的话来,留下一个怕老婆的经典段子,给人千古传说。
“你说这话是几个意思呢?”我问。
“一个意思”,解放军赶紧说,“戚继光太正确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打击敌人固然是认定英雄的一个方面,但能处理好与夫人的关系,才是更完美的英雄!你不知道,事实无数次证明:讨好老婆,不是一般的难!”
我忍不住一乐,他就更贫了:“果然戚将军这宝典好用!”然后嘿嘿而笑,很是自得。以后屡次照搬,使得我听见他念叨戚将军,就明白那人在求和解,不过是家日过活,鸡毛蒜皮的事儿,难得他用幽默的方式来说,我基本都会配合一下,一笑泯“恩仇”。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有一首歌唱到:“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贵。”听说,由普通老百姓变成合格的军人,只需要短短的三个月,但由军人变成普通老百姓要多久,我不知道。反正我家那解放军穿不穿军装,都自觉的用军人的标准来对待很多事情。
在此展示一二:无论开什么车,统统按解放车对待,先进的马上要升级成无人驾驶的现代智能汽车,在他眼里咋个看都不如解放车实用;孩子学驾照,他爹一满看不上——他之前带的那些兵,那车开的,啊,会翻山,会下河,要开成飞机就飞机,要让它变成坦克那就是坦克,这才叫合格的司机!儿子听得直翻白眼,问道:“爸,看看外面马路牙子上的车,咱们敢开成那样不?真像你说的那个开法,交警还不得给气出个好歹的?”
.......
前面堵车了,只要他在场,一准跑到前面去疏导,好几次让交警认成了同行,要互通姓名;不过也有好几次被人连讥带讽,挤兑的惹了一肚子闲气;
一帮小叛逆聚众打架,围一圈人,看热闹的居多,咱家那解放军一声断喝,冲了过去,拉开来。有小孩子气性大,不服气,解放军几个专业的格斗招式使出来,几个小孩子如孙猴子,上蹿下跳,愣是没逃脱“如来佛”的手掌心。解放军训斥道:打自己同胞这么下狠手,算什么?有能耐找几个歹徒去练练啊,有那胆子和本领不?在窝里横什么横?
原本看热闹的,听解放军这么一说,纷纷附和,小混混们落荒而逃。
以前住的地方,邻居住着个孤寡老太太。那年月人们生活,多靠力气,老人经常费劲的从街上往家里搬日用品。咱家那军人碰到几次后,暗暗留了心,每当老人买米买面时,“恰好”就能遇到他,帮着用自行车驼回来。时间久了,老人就感觉到了,从此看见他,远远的就喊:“解放军,下班啦?”
有一次下大雨,他落汤鸡似的回家,老人看见了,很快送来了一碗姜汤。大概自觉得身体好,他不想喝,被老太太拉住,在背后拍打几下,仿佛慈母怨怼不听话的儿子,打的他跳脚呼救,场面十分温馨感人。
看到以上描述,是否会觉得我家解放军如同影视作品中石光荣或者李云龙那样的刚硬威武?非也,非也,他是一个个头中等偏低,身形略显单薄,戴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很书生气的一个人。我有时也想,假如他没有当过兵,想必绝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吧。
家有当解放军的,自然会有战友。他的战友分三种类型。其一是他的军校同学、从前的上下级领导,是那些有阅历,肩头扛过军衔的人。
这些人穿上军装都是带兵的人,看上去很威严,脱下军装呢,大多数很儒雅。
我家解放军的一个老团长,长得跟葛优撞脸。据说从前训练前动员讲话,声如洪钟,十分霸气;有时往战士跟前一站,一个眼风扫过去,胆小的士兵多半要打个寒战,因此训练起来绝对积极奋发,坚决让团长满意。
离休后的“葛优”团长,是文玩发烧友,一串珠子,不离手的“玩盘”,什么核桃、崖柏、沉香楠木的珠串都淘,如今出门,常常背个旧式军用黄挎包,装了一堆,见人就展示一番,如数家珍。
他很惦记自己的兵,每年八一前后,极其盼望哪个地方搞战友聚会,全国各地,只要知道就去。
去年7月底,他就在渭南。一见战友那个亲切,直接反窜冯巩台词,不过他文气,没用原话,直说:我想你们,很想,真想。
每来一个人,先声明一下,这里没有团长,只有战友,军装一脱,人人平等,叫名字,甚或像从前私底下叫的那样,喊我“葛优”也行。然后关心大家转业后的生活工作,父母、媳妇、孩子详细过问。后面呢,就回顾当年在部队的一些事情。
可能当时算得上比较严重的事件,今天说起来,也是满满的怀念,诸如某某损坏公物,拒不认错关了禁闭;谁谁想家差点当逃兵,如何被做思想工作,最后积极上进还考上了军校提干等等。他们都说团长是一个爱兵护短的人,貌似严肃,却没有真正的放弃过任何一个人。
这样的老上级有很多,慈父般的邓政委,至今依然潇洒干练的李团长等等,很多,一一道来,简直叙述不及。
我们家解放军做连长时有一个合作伙伴,侯指导员,这两个人共事的情形,跟电影上演的一模一样,一唱红脸,一唱黑脸,兵头将尾,领导着百十号十七、八岁的年轻士兵干事情,我家的给人取外号“猴子”。
猴子是白水人,跟我家那解放军一前一后转的业。由于关系铁,距离不是问题,两人是常来常往的好战友。不过,人家猴子一点也没有猴气,反而是文采出众,朋友圈经常发的是哲学思考。比如前天,他发的就是:一个人的宽容,来自一颗善待他人的心。
回回见面吃饭,猴子都会吟诗一首,次数太多,内容我已经记不住了。而当年那些新兵蛋子,现今的成熟男士,一见侯指导员,总是立刻上前拥抱,不少的人久别重逢,还激动地热泪盈眶,跟见我家那位的画风,截然不同。可见这两人黑红脸的唱念做打,甚为成功。
看到这种情景,我就会想起电视剧《尉官二十刚出头》来,其主题歌说:跟兵打滚的是那小排长少尉,和兵同乐是的那副连长中尉,让兵打怵的是那大连长上尉,为兵鼓劲是那一杠三花的指导员,指导员他笑微微......
不过跟他搭班的马副连长的样子,与这歌词略有不同。这可能与马连长当兵时间较长,后来军衔较高有关。在他的战友中,转业到地方的人,横看竖看依然是一个军人形象的就是这位老马了。
马连长如今是马局长。无论何时何地,甚至是饭桌,马局长都是标准的军人姿势:腰杆挺直,纹丝不动,说话中气十足,办事情性情耿直,一点唾沫一个钉,最最不会客套。端的是站如松,坐如钟的一个人。
但就是这个老马,恰恰是特别心低柔软的人。平时他工作忙,同在一个城市,也见不上几面。有限的几次会晤中,常常听他说,某战友不幸车祸,家里需要帮助,看你们是否抽空送些物资过去;又有某位战友,就业不好,生活困顿,他给联系到另一个自己开公司的战友那里去上班,现在孩子也该就业了,看大家谁有渠道,顺带着提携孩子一把......那么多战友,很多都在外地,谁有何种困难,老马都知道,而且实实在在帮扶一把,说他是一位有心人,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