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校长的成长故事:“埋头苦干”,还要“善于表达”

晓晴分享

  20年前,我在一所乡镇中学工作。因为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模有样,教育局通知我,要我在全区德育现场会上做个主题汇报,专门谈一谈如何转化“后进生”。

  这可着实让我为难了一把。我的性格里,“内向”占了上风,基本属于不善言谈的人,很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虽然心里有不少想法,但更愿意的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去做。耐不住校长做我的工作,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开会那天,面对满满一会场人,尽管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可因为紧张,发言结束的时候,我身上的衬衣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算起来,那应该是我第一次在那么大的场合公开“抛头露面”。虽然有点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但却让我体验到了另外一种独特的感受。

  相对而言,我们的教师群体普遍具有“不善表达”的特性,我们总是沉默着工作,并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言不语”作为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标准之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黄牛”型。其实,就教师这个职业而言,由于占据着自己特有的课堂,实施教学行为具有自主性实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经过自身的思考加工,就可能成为别具一格的富有普适意义的教学“真理”。如果这一切只存在于教师的意念和自身的行为之中,并随着退休而“消亡”,不能对他人的相似行为产生借鉴作用,显然无异于“浪费”。因此,对教师而言,如果渴望能以自己的思想对他人产生影响,就必须学会“立言”,要主动地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考讲给他人听,这样,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有人说,优秀教师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做得成事情”,领导交给任务,能够比较好的完成,这应该算是优秀教师,不过不是最优秀的;第二重境界是“说得出道道”,我是怎么干的,为什么这么干,能够“子丑寅卯”地说出点自己的想法来;第三重境界是“写得成文章”,这些经验,这些理解,能够上升一个层次,有点理论高度,并付诸文字,与更多的人分享。很显然,第二、第三重境界,就是强调了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善于表达。

  有人曾经问过我是怎么写出那么多的教育专著的。说实话,我并没有刻意去做什么。我记得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叫《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算是颇有影响。这本书怎么诞生的?就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北京经世嘉华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的刘秉民先生,在他的指导下,我从自己的博客中把平时写下的一些随笔进行了整理。这本专著就这么出版了。我当初也没想到,这些记录工作中点点滴滴感受的“小豆腐块儿”,有一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作用,造就了我的第一份最重要的教研成果。

  一提教研成果,有的老师会频频摇头:我不行,我不会。其实所谓成果并不神秘。从宽泛的意义上讲,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说出来,写出来,就是收获了教研成果。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奢谈教研成果,就是把教研成果想象成了郑重其事、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东西。其实,教研成果不仅仅包括专著、科研课题结题报告、长篇大论的科研论文,它还包括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等,这些东西篇幅短小,理论性不强,外在形态生动活泼、灵活自由,是教师完全可以“信手拈来”的东西,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总结的。他们就是在记录纷繁复杂的教学经历中,不断思考和提升。相反,我们也见过一些教师,一提到写写教学总结、写写教学反思,头就疼得要命,拼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那些鲜活的例子却了无踪影,平时教研中接触的新鲜观点去向不明。如此一来,教师便长期沦陷在枯燥和繁杂中,被职业倦怠所擒获,创造力全部枯竭。

  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拿起笔来,随时记录点滴的感受,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收获的不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生命的光泽。“埋头苦干”的同时,尝试着“善于表达”,你的教师生涯才能“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