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质量演讲稿3篇
教学质量是评判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是学校的发展之源,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教学质量演讲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也时刻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思索,我也想把我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
1.用制度约束学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一个班集体,可以说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是班级健康成长的前提。因而在管理的各环节、各阶段都应该注意对纪律的教育,利用班队会晨夕会认真宣讲学校、班级等各项纪律要求,让学生知道纪律的重要性,要让遵守纪律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要让他们体会到纪律与学习、生活等诸方面的关系与影响,从而做到“心中有纪律,我要遵守纪律”。
2、给学生树立榜样,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就是将自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以身作则,时常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高尚的品格,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只有具备高尚品质,才会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信.愿意听从其教诲,这是其一。其二,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表率,更具有真实性,影响将更大。只要持之以恒这样做,就一定会使班级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3、用明确的目标激励学生
大到班级,小到个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比如我班每学期都确立班级目标,每次测试学生都确立切实的个人奋斗目标,并把目标贴在课桌的右下方,时刻激励自己朝目标前进。
4、将心比心,关爱学生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一段历史。”
5、积极协调任课教师,尽快形成对班级齐抓共管的局面
班主任是任课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为了发挥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及时向他们通报班级的基本情况,虚心听取他们对班级的要求和管理建议,力争人人参与管理,尽快形成教育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6、抓好班干部队伍的建设
一个好的班干队伍,既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又是班主任最得力的助手。众所周知,没有得力的小助手,班主任将只能疲于应付,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所以本学期刚开始就民主投票选出了班委会,加强了管理力度,大力支持,大胆放权,鼓励班干部放手管理,不要有后顾之忧,我告诉他们,班主任——我就是他们的坚强后盾。结果是使每项工作井然有序,落到实处,做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
级的人,人人有事做,”通过让学生参与管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班级凝聚力,产生强烈的自我完善的愿望和竞争意识,既锻炼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个班级如果真能班风正、学风浓,就会为取得优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己的教师,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的教师,是学生最喜欢的。 我们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情况,通常好多学生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愿意学这门功课。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地方,也绝对不可小视。老师朴素端庄的仪表,得体暖心的话语,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回礼时深深的鞠上一躬,都会被学生铭记于心。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师成功的基础。教育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心的教师永远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也永远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要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只要你精心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你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自信,帮助他们挖掘内在的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我们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不断自主探索。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个优秀的
教师,除了爱学生以外,还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自己的业务。我们可以坚持写教育日记,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例如:一堂成功的课,为什么会成功?有什么体会?一堂失败的课为什么会失败?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如果你把它们加以组合,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它们就会发出夺目的光彩。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是教物理学科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一个对物理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物理学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而感到“枯燥乏味”。又烦又累而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反之,如果他对物理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学好物理打好基础。
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作一些总结。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 激励成功,激发兴趣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苏霍姆林撕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习产生物理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
篇二: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讨论发言稿
质量是生存之本。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永恒的追求,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现在就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浅谈我的看法:
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要与时俱进适时转变领导者的角色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把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把一个版本的教材换成多个版本教材的形式变化,而是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到评价体系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改革,是建国以来最有影响力、最全面的一次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革命。这场从教育思想层面、教育方法层面、教育技术层面的革命性变革,对直接指导实施和组织推进课程改革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新型管理者,就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实现好角色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经验型管理者向学习型管理者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和动力是思想的更新。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没有教育思想,没有对教育、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不断创新的教育管理活动。作为教育行政管理者,要引领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学习是更新理念的基本途径,管理者首先要成为学习者。教育局长、学校校长要带头学习新程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确领导这场课程改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学好《决定》和《纲要》,弄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因,理解新课程的目标,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改革方向等等。要透彻解读《课程标准》,了解学科改革动向,为宏观管理提供依据。要系统深入学习国内外与新课程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比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及我国孔子、朱熹、韩愈、叶圣陶、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要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提炼适合本校的新课程实施策略,有效推动课程改革。要善于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研究,在学习中转变,在学习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实践证明,简单地“克隆”一个洋思或照搬一个安丘,都是十分幼稚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在学习中把别人的办学思想与本校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要通过学习,构建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提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办学主张,为促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思想基础。
(二)、从行政型管理者向研究型管理者转变
在以研究性、探究性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级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在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育形势、管理对象、课程教材和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从教师到校长、从校长到局长,就是由于一直没有脱离教育教学第一线,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让盘锦走向全国。庆阳二中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管理的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才使学校在短期内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强化研究意识,完善规章制度,落实激励措施。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者”。研究新课改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研究课堂教学;二是研究“学校新文化”建设。新课改的关键和主阵地在课堂,教育管理者的“用武之地”也在课堂。要管理和指导新课程改革,必须把管理的触角伸到课堂,把管理的重心下移到课堂。要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通过听课、与教师学生座谈,宏观上了解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了解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点上解剖麻雀,面上典型引路,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组织教研人员积极深入课堂进行“诊断”,反馈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要对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如何评价,以及课程改革后高考的要求和方式会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超前进行研究,及时总结得失,确保改革持续、健康、深入开展。要积极参与或主持实验课题研究、成为“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者。校级领导必须担任新课程教学,善于听、善于思、善于写、善于说、善于评。要打破行政界限、强调学科无缝链接,建立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和校本特色相结合的新课程培训体系。大力推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完善学习、研究、实验以及学术交流的长效机制,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消除差生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成长进步。 良好的办学环境,独特的学校文化,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决定因素。肖川指出,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行为。要坚持站在教育创新的制高点上,积极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精心组织好以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为主线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让每一寸土地和空间都透出浓浓的书卷气,为孩子们陶冶情操、获取新知、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创设理想平台和窗口。
(三)、从管理型教学管理者向服务型教学管理者转变
新课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校的一切管理和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去安排,做调整。一句话,要实施好新课程,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在服务中体现和履行管理职责。新课程自由度大,追求内容的生成性,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服务校长、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同时还要服务社会、服务家长,实践“教育就是服务”的精神。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要把自己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加工整理,举办不同层次的报告会或宣讲会,引导广大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和推动课程改革健康发展。要改变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传统方法,通过及时组织学习教育新思想、新技术,迅速传递课改新理念、新信息,为基层学校和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革新教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要坚决摒弃哪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允许学校、教师自主创新,允许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同时存在,切忌以一种管理模式取代另一种管理模式,以一种教育现象取代或否定其他教育现象,为广大中小学校及教师创造和提供竞相发展,各显其能、各展其才的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要把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技术支持和学术服务作为中心任务,从培训内容、培训基地建设、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对象和任务,力争使教师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为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四)、从长官型教学管理者向合作型教学管理者转变
合作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干群关系,每位现代教育管理者都必须具有这种合作的意识。一是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常常是外部管理多,制度约束的多,而以教育思想引领课堂内部专业化的研究、提升和指导少。引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和研究成果,才能实现行政单位与科研团队的优势互补。二是要与有关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合作。新课程倡导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目标,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是无法全部完成的。管理者要把视线向校外延伸,加强与人大、政协、计划、财政、环保、卫生、团委、妇联、体育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为新课程争取必要的政策和经费,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全社会、各部门都能支持配合课改工作的新局面。同时,校际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之间相互合作。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直接代表政府组织和实施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不仅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更要组织本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深化合作办学,尽量把切合本地实际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开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同时,教育局各科室之间既要按照各自分工,为新课改提供服务和支持,更要加强协作,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课改顺利进行的政策措施,开发课程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课改实验扎实开展。四是校长、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合作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一切管理和教学成果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体现。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校长和教师要蹲下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和谐融洽的教学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还要与家长合作,合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要与社会人员合作,吸纳社区教育资源,共同走进新课程,建设新课程。
(五)、从粗放型管理向激励型管理转变
新课程改革核心是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改变以住只依照制定的相关文件例行公事,得过且过,敷衍塞责,走过场,搞形式的粗放型管理,同时对于课改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创造性地提出管理策略。
管理最终都体现在评价上。以前那种学年或学期初定计划、提目标,年终或期末算总帐的粗放型管理必须向重过程、重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型转变。《纲要》指出,要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教育管理者要自觉变“判别者”角色为“激励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努力把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强调激励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对学校的评价,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新理念,不仅要看学校的硬件建设、制度建设,看升学率,还要看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更要看学校的长远发展潜力。要依托评价帮助学校、教师、学生找准教和学的方向,优化教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促进学校、师生共同持续进步。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改进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努力下移评价重心,把面向“过去”、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的评价,由单一的书面考查成绩评价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和学的评价。要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让师生个性特长最大限度地得到张扬。对学生的评价,要切实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要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角度,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要把学生的身体、心理、思维、创造等智力因素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知识水平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教育管理是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助推器和内动力。促进教育管理者尽快转变角色,更加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背景下面临的紧迫任务。广大教育管理者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完成角色转变,更好地肩负起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新境界,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适应新课改
新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是“启智,陶情,冶性,锤志的健体”。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在保持原有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完善自我,倡导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应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而且应当在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教师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互动式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首先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引导,教师普遍观点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的过程,且技能的训练是重中之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提法被广大中小学教师奉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实施。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也确实培养出不少的高分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逐步的暴露出来。人们逐渐感觉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能考出些高分,却不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当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应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而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就设计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程序,在新课程中是行不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启迪、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善于把书本知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填鸭、灌输式教学,倡导互动式教学。《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互动质量和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只有在师生的交互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才能清楚了解到学生们学习状况,学习进度,掌握情况,以及根据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避免吃不饱、跟不上的情况发生。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教师要创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创造适宜于学生个体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教育理念。
社会在迅速的发展,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教师就不可能再套用原来程序、规划式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全面把握教学过程中不确定性----教学目标结果的不确定性: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取向;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得分点减少和淡化,得分点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独立、创新精神,同时开放课堂,将课堂与学生个体实际生活联系,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感悟,同时又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聆听同学心声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广泛的听取
同学的意见,聆听同学的心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都把师生关系定位在一个一上一下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在内心上不接受不同意见产生,一方面,他们害怕自己的权威与地位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则认为这样的行为会扰乱教学秩序,而使原定的教学程序和任务难以完成。“我们有问题的同学先保留意见,等下课以后再个别讨论。”这句话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然而,同学们提问大都是即兴的,在当时的环境与气氛下,思维也是最敏捷的,且很多问题带有共性,到了下课也很难再进入到课堂那样的氛围中去,问题也就不了了之。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要在内心去接受,学会聆听,哪怕学生提的问题不正确,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思想,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同学们的意见中不断的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另外,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开展一些讨论,而不只是简单的按照原定的程序进行。学生们的思维永远无法预定知道的,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学环境也都是教学过程中无法控制的。因此,我们唯有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允许有不同意见产生。
(三)、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调用多种感观引导学生学习
现代通讯、网络、视频等技术的高度发达,对我们的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调用多种感观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抱怨,“为什么同样的一个问题,需要强调一次又次,讲授一遍又一遍,而学生却是错了一次又一次。”老师弄不懂,学生也不明白。殊不知,长期的教师口授,以及黑板加粉笔,早就引起学生们对这些单一刺激的疲劳,纯粹的填鸭、灌输让学生是左耳进右耳出,课上完了,上课内容也就随着老师而忘到了一边。而学习是一个多种感观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长时间单一方面的刺激,必将使学生对这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麻木,也就会出现学生似乎在认真的听讲、做笔记,却根本在大脑中没留下什么印象的现象了。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多种感观来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强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习枯燥的一贯认为,从而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多媒体操作能力,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否则不能正确操作多媒体设备反而会影响到教学无法正常的进行,起到相反的效果。同时,我们的教师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媒体选择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我们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倡导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而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的强调竞争,使得有些同学把比自己强的同学视为眼上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一本好的参考书,课堂笔记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借给别人的,比自己差的怕追上自己,比自己强的怕自己追不上,于时同学之间勾心斗角的事常有发生,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使得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要倡导高效、开放的学习方式,同时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指出,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应当是合作式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久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尝到众人智慧的力量,共同进步的喜悦。培养团队协助意识,集体精神,这正是我们长期应试教育下广大学生缺少的东西,唯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思想不断的进步,视野更加开阔。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学
篇三:提高教学质量发言稿
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认为学校教学成绩的好坏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是一下就能提高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个学期学校更加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觉得这对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
从教师方面:
一、教师要不断适应知识更新,社会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备好每一堂课。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提高课堂效率的主渠道是备课,认真用心去钻研教材、整合教材;认真用心去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知识经验;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做好教案;
三、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抓好课堂教学,保证45分钟的教学质量,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要质量,依据教案,调动课堂气氛,把课上好上活,上出效率,上出学生的兴趣。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满意了,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尽可能的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
四、上课过程中一定要有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自己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上课时只顾自己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而忽略学生的反映,学生听一会儿肯
定会走神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好不了。
五、上课多让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在课堂上要多让他们发言,这样能督促那些学生在上课时专心听讲。
六、跟家长多沟通。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跟不上,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还外出打工不在家,学生放学回家后无人问津。这需要老师多与家长交流,注重学生回家后的教育,同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从学生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促进其智力发展、成绩提高;反之,就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影响其成绩的提高。
二、注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往往缺的就是方法或学习方法不对路。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注意积累运用。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课外书,并写好读书笔记,把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了起来,同时学生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四、平时抓好差生,适当的请家长配合辅导,考试前做好充分、全面的复习,注意方法和效果等等,
相关文章:
1.励志演讲稿范文
5.精彩的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