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材>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姜黄的药用价值

玉凤2分享

  姜黄(拉丁学名:Curcuma longa L.)又名:郁金、宝鼎香、毫命、黄姜等。姜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姜黄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名】姜黄 jianghuang

  【别名】黄姜、宝鼎香。

  【英文名】Curcumae Longae Rhizoma。

  【来源】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L.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末端膨大成长卵形或纺锤状块根,灰褐色。根茎卵形,内面黄色,侧根茎圆柱状,红黄色。叶基生;叶片椭圆形或较狭,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叶柄长约为叶片之半,有时几与叶片等长;叶鞘宽约与叶柄等长。穗状花序稠密;苞片阔卵圆形,每苞片内含小花数朵,顶端苞片卵形或狭卵形,腋内无花;花萼3钝齿;花冠管上部漏斗状,3裂;雄蕊药隔矩形,花丝扁阔,侧生退化雄蕊长卵圆形;雄蕊1,子房下位,花柱丝状,基部具2棒状体,柱头二唇状。蒴果膜质,球形,3瓣裂。种子卵状长圆形,具假种皮。花、果期7~8月。

  【产地分布】多栽于向阳、土壤肥厚质松的田园中。分布于福建、浙江、台湾、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秋、冬采挖,洗净,煮熟至透心为度,晒干,去外皮,再晒干。

  【药材性状】由主根茎加工的呈卵圆形或纺锤形,长2~ 3.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棕黄色至淡棕色,附短的须根,并有多数点状下陷的须根或少数圆形侧生根茎痕。质坚硬,击破面深黄色至红黄色,角质,具蜡样光泽,有点状维管束。气香特异,味辛,微苦。由侧生根茎加工的呈圆柱形,稍扁压,长2.5~6厘米,直径0.8~1.5厘米,略弯曲,常有短的分枝,一端圆钝,一端为断面。表面有纵皱纹和明显环节。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辛。归脾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用治心腹痞满胀痛、癥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等。

  【主要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及酚性物质。挥发油已鉴定出51种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姜黄酮、姜油烯等;酚性成分主要有姜黄素等。应用薄层一比色法测定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并应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姜黄素的含量。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保肝、利胆、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艾滋病、抗生育、降血脂等作用。

  【使用禁忌】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

  姜黄形态特征

  株高1-1.5米,根茎很发达,成丛,分枝很多,椭圆形或圆柱状,橙黄色,极香;根粗壮,末端膨大呈块根。叶每株5-7片,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0-45 (90) 厘米,宽15-18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渐狭,绿色,两面均无毛;叶柄长20-45厘米。花葶由叶鞘内抽出,总花梗长12-20厘米;穗状花序圆柱状,长12-18厘米,直径4-9厘米;苞片卵形或长圆形,长3-5厘米,淡绿色,顶端钝,上部无花的较狭,顶端尖,开展,白色,边缘染淡红晕;花萼长8-12毫米,白色,具不等的钝3齿,被微柔毛;花冠淡黄色,管长达3厘米,上部膨大,裂片三角形,长1-1.5厘米,后方的1片稍较大,具细尖头;侧生退化雄蕊比唇瓣短,与花丝及唇瓣的基部相连成管状;唇瓣倒卵形,长1.2-2厘米,淡黄色,中部深黄,花药无毛,药室基部具2角状的距;子房被微毛。花期:8月。[1]

  生长环境编辑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怕严寒霜冻,怕干旱积水。

  分布情况编辑

  产自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东亚及东南亚广泛栽培。

  栽培技术编辑

  气候土壤: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2]

  整地

  一般不须深耕,在种前将土地翻耙2~3次,整平作畦。施足基肥。

  种植

  用根茎繁殖。栽种期在四川、陕西等地,多于夏至前后,浙江地区在清明前后。按行距33~40cm,株距25~33cm开穴,每穴放入姜种3~5个,覆盖细土2~3cm。用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喷施土壤表面,可保墒防水分蒸发、防晒抗旱、保温防冻、防土层板结,窒息和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栽后约20天左右即可出苗。

  管理

  苗高10~13cm时用稀人粪追肥一次;第2次追肥在处暑前后;第三次在白露前3~4天,宜用饼肥及草木灰;每次追肥前,必先锄草、松土。当干旱少雨时,须于早上或夜晚浇水,使苗叶生长正常,并适时喷施药材根大灵,促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

  病虫防治

  姜黄主要发生根腐病,多发生在6~7月或12月至翌年1月。发病初期侧根呈水渍状,后黑褐腐烂,并向上蔓延导致地上部分茎叶发黄,最后全株萎死。

  防治方法

  ①雨季注意加强田间排水,保持地下无积水;

  ②将病株挖起烧毁,病穴撒上生石灰粉消毒;

  ③植株在11~12月自然枯萎时及时采挖,防止块根腐烂造成损失;

  ④发病期灌浇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在幼苗期主要有地老虎、蛴螬等害虫于咬食植物须根,使块根不能形成,降低产量。

  防治方法

  ①每亩用25%敌百虫粉剂拌细土15千克,撒于植株周围,结合中耕,使毒土混入土内;或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克与炒香的菜粒饼5千克做成毒饵,撒在田间诱杀;

  ②清晨人工捕捉幼虫。

  姜黄的药用价值

  该种和郁金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商品来源,姜黄: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捞起,润透后切片,晾干。片姜黄:拣去杂质及残留须根,刷洗泥屑,晾干。[3] 供药用,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性味归经

  辛苦,温。

  ①《唐本草》:味辛苦,大寒,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③李杲:味苦甘辛,大寒,无毒。

  ④《东医宝鉴》:性热,味辛苦,无毒。

  入脾、肝经。

  ①《纲目》:入心、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厥阴。[3]

  功能主治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治心腹痞满胀痛,臂痛,症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扑损伤,痈肿。[3]

  用于气滞血瘀的胸腹痛、痛经及肢体疼痛,常配元胡、香附。

  ①《唐本草》: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②《日华子本草》:治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跌扑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

  ③《本草图经》: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

  ④《纲目》:治风痹臂痛。

  ⑤《本草正》:除心腹气结气胀,冷气食积疼痛。

  ⑥《本草述》:治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

  ⑦《医林纂要》:治四肢之风寒湿痹。

  ⑧《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健胃药,有利胆道及肝脏之消毒作用。用于黄疸,胸满痞闷疼痛。又为止血剂,治吐血、衄血、尿血,并治痔疾。外用于脓肿创伤。[3]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3]

  注意事项

  血虚而无气滞血瘀者忌服。[3]

  临床应用

  ⑴治心疼(《奇效良方》)治心疼:姜黄、玄索、乳香、没药。上各等分为末,好酒用一盏,(心疼如手捉,一方用水煎)。每服6g,不拘时温酒调服。方中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为君药。

  ⑵姜黄散(《杂病源流犀烛》)治风热虫牙痛:姜黄、细辛、白芷。上为末,擦牙,须臾吐出,盐汤漱口。方中姜黄止痛,为君药。

  ⑶瑞金散(《妇人良方大全》)治妇人血气樶痛,月经不行,经先呕吐疼,及月信不通:姜黄120g,牡丹皮、莪术、红花、桂心、当归、芍药、川芎、延胡索各15g。上为末,每服6g,水一盏,酒三分,煎七分温服。方中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为君药。[4]

  各家论述

  ①《本草拾遗》:姜黄,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

  ②《纲目》:姜黄、郁金、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③《本草经疏》:姜黄,其味苦胜辛劣,辛香燥烈,性不应寒。…苦能泄热,辛能散结,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兼能治气,故又云下气。总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能事也。《日华子》谓其能治症瘕血块,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苏颂谓其祛邪辟恶,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察其气味治疗,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药也。

  ④《本草述》:姜黄,试阅方书诸证之主治,如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皖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虽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气为其所治之的,…未有专为治血而用兹味,如《本草》所说也。且此味亦不等于破决诸剂,…此味能致血化者,较与他血药有原委,不察于是,而漫谓其破血,讵知姜黄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⑤《本草求真》:姜黄,功用颇类郁金、三棱、蓬术、延胡索,但郁金入心,专泻心胞之血;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气分行血;此则入脾,既治气中之血,复兼血中之气耳。陈藏器曰:此药辛少苦多,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症瘕瘀血,血闭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

  ⑥《本草求原》:姜黄,益火生气,辛温达火化气,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清者注于肺,浊者注于经、溜于海,而血自行,是理气散结而兼泄血也。

  ⑦《本草正义》:姜黄始见《唐本草》,称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谓辛少苦多,性热不冷,则《唐本》寒字,盖亦传写之误。石顽谓有二种。按:今市肆姜黄,确有二种,名片姜黄者,是本已切为厚片,而后晒干,形似干姜,色不黄,质亦不坚,治风寒湿者即此。又一种则坚实光亮,其色深黄,乃如郁金,是为染色之用,不入药剂者。《唐本》谓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盖辛能散,温能通,故可破结辟恶,消瘀下气,是物功用,即在此数者之中。然又谓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则正以入血泄散,故痈疡之坚肿可消;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风清热之作用,而乃竟以为除风热,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误矣。[5]

  ⑧出自《唐本草》:姜黄,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入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西戎人谓之蒁药。其味辛少苦多,与郁金同,惟花生异耳。

  ⑨《本草纲目拾遗》: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终是难得。西番亦有来者,与郁金、蒁药相似,如苏敬所附,即是蒁药而非姜黄,苏不能分别二物也。又蒁味苦温,主恶气疰忤心[2]

看了“姜黄的功效与作用”的人还看了:

1.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2.姜黄的药用价值

3.姜黄的食用方法

4.姜黄的功效与禁忌及做法

5.黄姜粉的食用方法

6.老姜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