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材>

蚱蝉的功效与作用 蚱蝉的功能主治

玉凤2分享

   蚱蝉异名:鸣蜩、马蜩、蟧、鸣蝉、秋蝉、蜘蟟、蚱蟟和知了等等,蚱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蚱蝉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蚱蝉的功效与作用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名医别录》:(蚱蝉)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

  2.《本草衍义》: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始终一般声,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处,背壳拆,蝉出。所以皆夜出者,一以畏人,二畏日炙干其壳而不能蜕也。至时寒则坠地。

  3.《纲目》:蝉,诸蜩总名也。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炸蝉也。曰蝒,曰马蜩,《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

  【拼音名】Zhà Chán

  【英文名】Cicada

  【别名】碉、鸣蜩、蝒、马蜩、蟧、鸣蝉、秋蝉、蜘蟟、炸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蝉科动物黑蚱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

  采收和储藏:6-7月间捕捉,捕后蒸死、晒干。

  【原形态】黑蚱,体大色黑而有光泽;雄虫长4.4-4.8cm,翅展约12.5cm,雌虫稍短。复眼1对,大形,两复眼间有单眼3只,触角1对。口顺发达,刺吸式,唇基梳状,上唇宽短,下唇延长成管状,长达第3对足的基部。胸部发达,后胸腹板上有一显着的锥状突起,向后延伸。足3对。翅2对,膜质,黑褐色,半透明,基部染有黄绿色,翅静止时覆在背部如屋脊状。腹总值发7节,雄蝉腹部第1节间有特殊的发音器官,雌蝉同一部位有听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于杨、柳、榆、槐、枫杨等树上。经过一个世代往往要12-13年。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辽宁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形,长4-4.5cm,宽1.8-2cm。表面大部分黑色,腹面各部边缘呈淡黄褐色,有光泽。头部宽扁,复眼1对,椭圆状球形,黄褐色,半透明。胸背部具膜质翅,透明,翅脉淡黄褐色,多已破碎。胸腹部上端具足3对,多断落。雄虫下端有1对心形鸣器,雌虫无鸣器,腹部较小,有产卵器。尾端呈三角形钝尖,背部和腹部具环节。体轻,质脆。气微腥,味淡。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性味】味咸;甘;性寒

  【归经】肝;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熄风;镇惊。主小儿发热;惊风抽搐;癫痫;夜啼;偏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个;或入丸、散。

  【附方】①治小儿风热惊悸: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茯神半两,龙齿三分(纲研),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人参三分(去芦头),钧藤三(二)分,牛黄二钱(细研),蛇蜕皮五寸(烧灰),杏仁二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捣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蚱蝉散)②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 蚱蝉(煅)、赤芍药各三分,黄芩二分。为末。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济方》蚱蝉散)③治诸风痫,胸中痰盛: 干蚱蝉七枚(微炙), 白藓皮一两,钩藤、细辛(去土)、川芎(锉,微炙)、天麻、牛黄(别研)各一分,蛇蜕五寸许(炙令黄)。上捣罗为末,同牛黄拌匀。每服一钱,水八分,入人参、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稍热服。 (《普济方》蚱蝉汤)④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筋脉急: 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一分(细研),雄黄一分(细研)。上药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薄荷汤调下一字,量儿大小加减服。(《圣惠方》蚱蝉散)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

  2.《别录》:主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又堕胎。

  3.《药性论》:主小儿惊哭不止,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

  4.《唐本草》:主小儿痫绝不能言。

  【摘录】《中华本草》

  蚱蝉概述

  (《本经》) 蚱蝉(zhà chán)

  【异名】鸣蜩(《诗经》),马蜩(《尔雅》),蟧(《方言》),鸣蝉(《唐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稿》),蚱蟟(《中药志》),知了(《江苏药材志》)。

  考证编辑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名医别录》:(蚱蝉)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

  2.《本草衍义》: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始终一般声,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处,背壳拆,蝉出。所以皆夜出者,一以畏人,二畏日炙干其壳而不能蜕也。至时寒则坠地。

  3.《纲目》:蝉,诸蜩总名也。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炸蝉也。曰蝒,曰马蜩,《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蜋蜩,见《夏小正》,并可入药用。小而有文者曰螓,曰麦蚻;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曰茅蠽;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蛁蟟,曰蜒蚞,曰螇螰,曰蛥蚗;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曰蜺;未得秋风则瘖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瘖蝉;二、三月鸣而小于寒者曰母。并不入药。

  【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的全虫。

  动物形态

  黑蚱 ,雄虫体长而宽大,长4.4~4.8厘米,翅展12.5厘米,雌虫稍短;黑色,有光泽。头部横宽,中央向下凹陷,颜面顶端及侧缘淡黄褐色。复眼1对,大而横宽,呈淡黄褐色;单眼3个,位于复眼中央,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小,位于复眼前方。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中胸背板有2个隐约的中央线状淡赤褐色的锥形斑。翅2对,透明有反光,翅脉显明,前缘淡黄褐色,翅基室1/3为黑色,亚前缘室呈黑色,并有一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2/5为黑色。雄虫具鸣器,雌虫则无。足3对,淡黄褐色,腿节上的条纹、胫节基部及端部均黑色。腹部各节黑色,末端略尖,呈钝角。雄虫腹盖发达,不及腹部的一半,外缘呈弧形隆起;腹盖的外缘与后缘、各腹节的后缘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点,均为淡黄褐色。雌虫腹盖不发达,产卵器显著。生活史长,一个世代要经12~13年。若虫进入土内,吸取树根汁液,经几次蜕皮羽化为成虫。成虫多栖于柳、插、枫杨及苹果、梨、桃、杏等阔叶树木上。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蚱蝉生长规律编辑

  蚱蝉虫发生一代。一般未孵化的幼虫在树枝越冬。枝条上的蚱蝉卵于次年开始孵化,初为卵孵化期。幼虫随着枯枝落地或卵从卵窝掉在地,爬到树干及植物茎杆脱皮羽化。成虫栖息在树为产卵盛期。以卵越冬者,翌年6月孵化若虫,并落入土中生活,秋后向深土层移动越冬,来年随气温回暖,上移刺吸为害。孵化出的若虫立即入土,在土中的若虫以土中的植物根及一些有机质为食料。若虫在土中一生多次,生活数年才能完成整个若虫期。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以土层居多的若虫。有些则能达到3或者一米多甚至更深。生长成熟的若虫于傍晚由土内爬出,多在下完雨且柔软湿润的晚。掘开泥土。通过吸食植物柄部或幼嫩枝梢的营养凭着生存的本能爬到树干、枝条、叶片等可以固定其身体的物体上停留,片面居多,后单眼间距小于到复眼间的距离;复眼较突出;后唇较突出 ,有较浅的复眼腹面与后唇基之间有喙管。。前、后翅不透明 ,前翅不食不动,约经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静止阶段后,其背上面直裂一条缝蜕皮后变为,初羽化的成虫体软,翅皱缩,后体渐硬,色渐深直至,翅展平,小振翅飞或爬树梢活动。一年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为成虫为羽化盛期,若虫出土羽化在一天中,夜间羽化最多。另外凌晨羽化一次。成虫经天后交尾产卵,成虫即开始产卵。卵主要产在枝条之间。[1]

  蚱蝉生活环境编辑

  蚱蝉喙粗圆形。触角节膝状鞭节。板具很多粒状突起鳞毛。鞘翅翅面生纵行刻点且密生圆形纹间稍隆起纺锤形,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越冬寄主过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生活繁殖几代,到出苗阶段产生有翅胎生,迁飞到棉苗繁殖。蚱蝉拥挤时,蚱蝉迁飞扩散。晚秋气温降低,从蚱蝉迁飞到越冬寄主交尾后产卵过冬。蚱蝉阶段。蚱蝉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的温度,气温超过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蚱蝉主要发生到,繁殖,当平均气温虫口才迅速。蚱蝉口有明显的而时晴时雨天气。蚱蝉短于身体有缘于腹部第。腹部腹管圆形尾片圆形继续在根茎生活,可营孤生,后代仍然是有翅迁移蚜,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期生活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本寄主寄主,在其以越冬初夏发生有翅迁移蚱蝉转移到寄主繁殖数代,发生有翅的。有翅生出蚱蝉,蚱蝉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蚱蝉有时有翅迁到刚出土的产生有,向端部渐细,有时,多数种类为同寄主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状,于植株宽,部粗,向端部渐细,部或端部由许多室组成,每室约植株的蚱蝉过密时,有的长出膜质翅,寻找新宿主。以卵越冬。[1]

  药用价值编辑

  【采集】6~7月间捕

  蚱蝉

  蚱蝉(6张)

  捉,捕得后蒸死,晒干。

  【性味】咸甘,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甘,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熄风,镇惊。治小儿惊风,癫痫,夜啼。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夜蹄,癫病,寒热。"

  ②《别录》:"主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又堕胎。"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哭不止,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

  ④《唐本草》:"主小儿痫绝不能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个;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小儿风热惊悸: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茯神半两,龙齿三分(细研),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人参三分(去芦头),钩藤三(二)分,牛黄二钱(细研),蛇蜕皮五寸(烧灰),杏仁二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捣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蚱蝉散)

  ②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痫:蚱蝉(煅)、赤芍药各三分,黄芩二分。为末。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济方》蚱蝉散)

  ③治诸风痫,胸中痰盛:干蚱蝉七枚(微炙),白藓皮一两,钩藤、细辛(去土)、川芎(锉,微炙)、天麻、牛黄(别研)各一分,蛇蜕五寸许(炙令黄)。上捣罗为末,同牛黄拌匀。每服一钱,水八分,入人参、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稍热服。(《普济方》蚱蝉汤)

 

  ④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筋脉急: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一分(细研),雄黄一分(细研)。上药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薄荷汤调下一字,量儿大小加减服。(《圣惠方》蚱蝉散)

看了“蚱蝉的功效与作用”的人还看了:

1.知了的营养价值

2.蝉蜕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3.蝉花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4.蝉蜕的功效与作用及其配伍

5.蝉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6.蚕蛹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吃蚕蛹有什么好处

7.金蝉花的功效与作用

8.蝉蜕的用法、使用禁忌和功效

9.蝉蜕的作用与功效

10.蝉花的功效与作用 蝉花怎么食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