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医学常识>用药指导>用药安全>

输血的不良反应有什么

崇基分享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现在医学领域运用非常的广泛,但是你知道输血的不良反应有什么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输血的不良反应有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输血的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获得其中的1项以上者确诊为过敏反应。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给予地塞米松入壶,非那根肌注,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1/10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并给予补液、升压、吸氧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有效。

  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输血后短期内或输血过程中即发生寒战、发热,发热者体温可达38℃~41℃,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反应持续1~2小时,然后出汗、退烧。发热的高低与输血速度计输入白细胞计数及热源量成正比,有时可在输血后几小时后才反应。反应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病情。寒战时给予保暖、镇静剂,发热时可用退热药。

  3.输血后紫癜

  均在输血后7天左右发病,发病急剧,有明显的畏寒、高热、荨麻疹;时有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有不同部位的出血、皮肤广泛的淤点与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黑便;均伴血小板降低,患者血浆和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IgG,做骨髓细胞血检查: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增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给予甲强龙静点,免疫球蛋白静点。

  4.移植物抗宿主病

  发热、皮肤潮红、皮疹、严重腹泻、肝脾肿大等。最高体温达40℃,给予甲氨蝶呤静点,环孢素、强的松口服。复查血常规及转氨酶直至正常。

  5.输血性血色病

  临床上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肝功能损害、糖尿病、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性功能减退。临床上输用新鲜红细胞,口服祛铁剂后症状好转。

  6.大量输血后反应

  (1)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主要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后1小时,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头痛、头胀、咳嗽、先咳白痰,以后咳粉红色泡沫痰,颈静脉怒张等,严重者在短期内死亡,如有上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患者取半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加压给氧,同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镇静、扩血管、强心、利尿药物。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此外,对无贫血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放血200~300ml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2)枸橼酸钠中毒患者可发生肌肉震颤、手足抽搐;严重者血压下降、出血、心室纤颤等。治疗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大量快速输血还应注意高钾血症。

  (3)出血如创面渗血不止,伤口持续出血、皮肤淤斑,甚至胃肠道出血,应检测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并根据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为预防大量输血可能引起的凝血异常者,可输用保存5天内的较新鲜血,或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

  (4)血管微栓塞由于血液储存1周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可以形成微小凝块,输大量这种血时,有大量微小凝块循环到肺,堵塞肺毛细血管,引起肺功能不全。若用于心脏手术做体外循环,则微小凝块可直接引起脑栓塞。因此,当大量输血时,可采用5天内的血液或采用微孔滤器。

  (5)低温反应由于快速大量输入从冰柜中取出的冷血液,如每5分钟输入量达1升时,正常体温将降至30℃以下,可发生心室纤颤。一般抢救输血常不须达到上述程度,如确实需要时,则稍加温后输注为宜。

  (6)细菌污染反应其反应的程度因细菌的种类、输血量和受血者的抵抗力不同而不同,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率高。一旦发现此类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将剩余血与患者血标本送化验室检查、作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高热者按高热患者处理。

  (7)溶血反应输入异型血,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入10~15ml即可产生症状。发生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采集患者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安慰患者,以缓解其恐惧和焦虑;维持静脉输液以备抢救时给药;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防止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记录。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如出现休克症状即配合抗休克抢救。

  输血的原则

  交叉配血

  临床上输血时首选血型为同型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主侧(直接配血); 同时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次侧(间接配血)。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方可输血,如果出现凝集反应,特别是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

  手术及创伤

  严重的创伤或外科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都可能导致患者低血容量休克。早期的有效扩容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紧急复苏:晶体液20~30ml/kg或胶体液10~20ml/kg加温后5分钟内快速输注,根据输液效果决定进一步如何输血。

  2.先晶后胶:晶体液用量至少为失血量的3~4倍,失血量>30%血容量时可以考虑胶体液,晶:胶比通常为3:1。

  3.红细胞输注:扩容恢复心输出量和组织血流灌注后,如果患者较年轻、心肺功能良好,未必都要输血,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通过输注红细胞纠正组织缺氧。

  烧伤科输血原则

  1.烧伤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波及全身的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少尿或休克),而血液浓缩会导致微循环淤滞,影响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因此复苏仅用晶体液是安全有效的(晶体液和胶体液的使用方法可参考本章第一节的输血原则)。

  2.烧伤患者短期内发生的贫血一般不严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的实施贫血日益明显,可以考虑输血。

  3.烧伤早期不宜将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或促进伤口愈合剂,在后期治疗中因凝血因子损耗而没有替代品时,方可以考虑输注补充。

  输血的适应症状

  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

  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时。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在接触氧化剂药物或化工毒物或进食蚕豆后,及多种其他溶血性贫血者可以发生急性大量溶血,血红蛋白很快降至很低水平,缺氧症状很明显,生命受到威胁。这种病人急切需要输血,以减轻缺氧状态。AIHA和PNH病人输血后溶血和黄疸可能加重,但为了抢救生命不得不冒一些险,至于输什么样的血要考虑。G6PD缺乏者大多能较快地自行恢复,不一定需要输血,但部分病人贫血可以很严重,处于循环衰竭的边缘,往往输血一次,可帮助其渡过危险期,以后就能很快恢复。某些溶血性贫血有时突然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溶血危象,一般亦需要输血。

  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骨髓增生低下的贫血

  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骨髓纤维化症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等。这些贫血的治疗大多不易见效,只有依靠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大多已适应于血红蛋白低水平的状态,而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又有抑制作用,因此如果血红蛋白在60~70g/L以上,又无缺氧症状,即不宜输血。

  患有难治性贫血等病人

  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难治性贫血等的病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或病之晚期治疗无效、贫血较严重时,往往需要输血,最好是成分输血。

  贫血较重

  重型β海洋性贫血、贫血较重的中间型β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贫血常很严重,一般依靠长期输血以维持生命。输血对这类贫血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用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减少不正常红细胞的生产和破坏。有人主张对重型β海洋性贫血的患儿从婴儿时期开始即给以“高输血疗法”,可以使很多典型的症状体征不出现,并延长患者生命,不过最后仍不免死于继发性血色病。亦有人采用“新生红细胞”输血的方法,以延长输血的效果、减少输血次数,从而延迟血色病的出现。输血也用以抑制骨髓产生易溶血的PNH细胞,以减轻溶血。

  急性大量失血

  在液体大量进入血流之前,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变化不大。而血液总量减少的后果如血压下降、发生循环系统休克,比红细胞量的减少严重得多。当一次失血量估计超过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就应输血或先输液。失血量不易准确估计,应多注意病人的血压、脉搏,是否有出汗、恶心、烦躁等症状。在输血尚未准备就绪时,应先予以补液。以全血输血最为适宜,但也可用浓集红细胞加晶体溶液及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烧伤病人丧失大量血浆

  烧伤病人在最初几天之内皮肤烧伤面丧失大量血浆。这时最需要补充血浆和晶体溶液,以恢复血液总量。以后溶血性贫血逐渐加重时,可输以浓集红细胞或全血。

  严重出血和贫血

  因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血小板缺乏而有严重出血和贫血时,亦需要输血。通常都用新鲜全血,因除了补充红细胞,还能补充血浆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但如果贫血不很严重,主要的目的是止血,则还不如用新鲜血浆或血浆的生物制品——浓缩的凝血因子,效果更好。如血友病即可用因子Ⅷ的冷沉淀或高度浓缩物;血小板缺乏的出血可用浓集血小板的成分输血。

  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即使贫血较严重,一般不需输血。因为用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后,自觉症状很快改善,血象进步很快,就没有必要输血。


猜你喜欢:

1.输血后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2.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3.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4.常见输血的不良反应

5.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