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嘌醇不良反应发生率
别嘌醇是结构上环绕于黄嘌呤的化合物(在嘌呤环上第七位是C,第八位是N),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常用来治疗痛风,那么别嘌醇不良反应发生率你知道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别嘌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别嘌醇不良反应发生率
①皮疹(常为斑丘疹)、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等较常见,发生率 3—9%。重症还可能发生其他过敏性反应,如剥脱性和紫癜性病变、多形性红斑等。一旦出现皮肤病变,应即停药;②腹泻、恶心、呕吐、胃痛或阵发性腹痛等,发生率 1—3%。重症或持续存在时应作适当的对症处理;③手脚麻木感、刺痛或疼痛、乏力等末梢神经炎症状,以及粒细胞缺乏症、贫血、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极少见,发生率<1%;④全身过敏性血管炎,能导致不可逆的肝脏中毒,应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少数人有皮疹,食欲不振,腹泻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服药初期可诱发痛风,故开始4-8周内可与小量秋水仙碱合用。剂量过大时可引起肝损害,死亡。
少数患者可有头晕、头痛、嗜睡、关节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脉管炎、末梢神经炎、皮疹、荨麻疹、瘙痒、脱发、皮肤及齿龈出血、口腔溃疡、低热等,偶可引起寒颤、高热、腺体肿大、眼及皮肤黄染、中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黑色尿、大泡性或剥脱性皮炎等严重反应。
虽然此药可诱发中毒性肝炎,但全身性和中毒性反应并不常见。可能生成肾结石及血液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常见,有时诱发全身性脉管炎可导致死亡,此种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数周之后(较少在治疗后立即出现),表现为各种皮疹、发热、非局限性淋巴结病和嗜酸细胞增多;皮肤反应可发展至大疱性或中毒性剥脱性皮炎;假若反应严重可导致肾、眼、血液及肝脏损害,包括急性肝细胞坏死。即使经过适当治疗,恢复也较缓慢,且预后不定。
伴随着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发生中毒性肝炎,甚至发展为严重的肝细胞坏死。给与大剂量别嘌醇后,由于肾脏损害易诱发急性大面积肝坏死而致死亡,这种病例屡见报道。
别嘌醇的相互作用
⑴饮酒,氯噻酮、依他尼酸、呋塞米、美托拉宗(metolazone)、吡嗪酰胺或噻嗪类利尿药等均可增加血清中尿酸含量。控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时,应用该品要注意用量的调整。对高血压或肾功能差的患者,该品与噻嗪类利尿药同用时,有发生肾功能衰竭及出现过敏的报道。
⑵与氨苄西林同用时,皮疹的发生率增多,尤其是在高尿酸血症患者。
⑶与抗凝药如双香豆素、茚满二酮衍生物等同用时,后者的效应可加强,应注意调整用量。
⑷与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同用时,后者可因酶的氧化受阻效应更显著,用量一般要减少1/4—1/3。
⑸与环磷酰胺同用时,对骨髓的抑制可更明显。
⑹与尿酸化药同用时,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
①该品与卡托普利合用偶可引起阿斯综合征。②与铁剂同时服用可致铁在组织内过量积蓄。③该品可抑制香豆素类抗凝药的代谢。④该品与茶碱等黄嘌呤类药物同用,可使茶碱的清除率显著减少,血药浓度明显增高。也可使该品的作用减弱。⑤该品与噻嗪类利尿剂及依他尼酸、丁脲胺等合用可拮抗该品的抗痛风作用。⑥该品与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合用,延长磺酰脲类半减期,增强其作用。⑦该品与维生素C、氯化钙、磷酸钾(或钠)合用可增加肾脏中黄嘌呤结晶的形成。
若患者同时用别嘌醇和氨苄青霉素,过敏性皮肤反应发生率会迅速增大。氢氧化白蛋白使别嘌醇吸收减少,二者同时应用则血清尿酸增多。
别嘌醇能明显增强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的治疗作用和毒性,如它与6-巯基嘌呤同时应用,6-巯基嘌呤的标准剂量应减少至1/4。别嘌醇还可增加环磷酰胺和其他细胞抑制剂的毒性,原因不明。
别嘌醇的临床新用途
慢性心力衰竭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别嘌醇可以减少冠脉搭桥及其他心胸外科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的发生并改善手术患者心功能。而近年的研究也证实别嘌醇的确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其预后。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20世纪80 年代初期国外作者发现别嘌醇能使部分患儿的肌无力症状改善。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由前列腺尿液反流所致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其前列腺液中的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使用别嘌醇可降低尿酸水平,从而改善前列腺症状。Persson报道证实:应用别嘌醇,每日300 mg,共治疗240天,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在3个月内能减轻、缓解前列腺炎的主要症状。
佐治肾脏疾病
王氏观察了强的松联合抗氧化剂别嘌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者的临床疗效。
多年来,氟脲嘧啶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因严重化学性膀胱炎,限制了膀胱内细胞毒因子在抗肿瘤上的应用,魏氏观察72例高龄多病,用其他治疗方法受限制的患者,多发或术后反复发浅表性移行上皮乳头状癌,用大剂量的氟脲嘧啶膀胱灌注同时口服别嘌醇方法进行治疗,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性膀胱症状,治疗过程顺利,疗效明显。本段来源于参考文献平成斌陈冠容《别嘌醇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新用途》
中国杜区医师 2007年第3期(第23卷总第321期):19详情请参考此文献
猜你喜欢:
4.消渴丸的不良反应
5.尿酸偏高的原因
上一篇:宝咳宁颗粒的不良反应
下一篇:别嘌呤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