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医概念>解毒>

泻火解毒的黄芩

苑如分享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味苦,性寒。入心、肺、胆、大肠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医家论药之黄芩

  “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湿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本草经疏》)

  “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淤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医学启源》)

  “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药品化义》)

  “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本草汇言》)

  “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本经逢原》)

  黄芩的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黄芩500g,甘草250g,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1 500ml;另取生石灰500g,加冷开水5 000ml,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 4000ml。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 呈7~8为止。每次20~25ml,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甘肃卫生通讯 1972;(3):34〕

  2. 治疗高血压病 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ml,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mmHg(23.94/13.3kPa)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mmHg(2.66/1.33kPa)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间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6;(1):22〕

  3. 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mg(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山东医学 1972;(7):16〕

  4. 预防猩红热 黄芩9g,水煎分2~3次内服,每日1剂。连服3天。在猩红热流行期间用此方药观察1577例,预防效果较好。〔中草药通讯 1972;(3):35〕

  5.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20%黄芩煎剂喉头喷雾,每次2ml(含生药 0.4g)。观察209例,全部有效。〔中医杂志 1960;(6):20〕

  6. 治疗急性菌痢 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2g,日服4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4.3天大便培养转阴,5.3天临床治愈。〔新医学 1972;(8):31〕

  7.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g,相当于生药3.7g。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治疗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7.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度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中草药研究资料1971;(6):22〕

  8. 治疗局部急性炎症 黄芩、黄连、黄柏各 10g,水煎取汁,敷料浸药汁外敷,每次1小时,日 3~4次。治疗手术切口周围炎72例,有效率94%;静脉炎24例,有效率91.6%;乳腺炎28例,有效率64%;其他炎症88例,有效率93%。〔湖北中医杂志 1985;(1):36〕

  9. 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ml,1岁以上8~10ml,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用此法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江西医药1961;(11):16〕

  10. 治疗小儿菌痢 黄芩、黄连、黄柏等量研末。1岁以内每次用1g,2~3岁用2g,4岁以上用3g。用生理盐水30~40ml 调制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病情严重者每日2次。治疗期间节制饮食。治疗140例,治愈112例(2~68天),无效28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9;24(3):114〕

黄芩相关文章:

1.黄芩种植技术

2.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3.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4.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5.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6.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