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成绩
怎样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成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通过近几年的九年级数学教学,作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下面小编就同大家聊聊关于怎样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成绩的问题,希望有所帮助!
1怎样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成绩
(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主要是研究教材的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性质,等等。要逐字逐句推敲,抓住本质属性的关键词、句,搞清其间的逻辑结构,对于这些内容应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做一定数量的习题,看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使自己对所讲的教材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
研究教材的系统性,就是要研究教材中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当前的内容和前面教材、后面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本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系统中来分析,充分理解其在本节内容的地位、作用。
(2)确定重点、难点。
不论一节课,还是一个单元或一章的教材都有重点、难点。因为基础知识很多,不可能同样重要,有主要的、次要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确定教材的重点,主要从其应用较广,是否是本段教材的枢纽,是否是后面教材的基础等多方面着手。 确定教材的难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知识由旧到新,要用新观点、新方法来研究,而学生掌握新观点、新方法要有一个过程。例如,由具体数字到抽象文字;由常量到变量;平面到空间等过渡;(2)知识本身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如方差的定义;(3)知识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如算术根的定义;(4)知识内部结构复杂,而学生分析问题、推理能力差。如学生开始学习几何证明等是教学中的难点。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教一节课,教学目标必须明确,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应为这一目标的完成而努力。一切教学方法、手段都应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课后还要认真检查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4)了解学生,指导学法。
备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了解学生,课就备不好。因此在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和选配例题与习题时,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能够进行实质的、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更好。在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这一过程中,要求备课组每位老师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有任何保留。这样才能将我们整个备课组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1 师生关系的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优化关键在于要尊重学生,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重新把握师生的关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充分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做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及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无论对那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地位、把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虽然数学课堂教学表现为以理服人,但是这并不味着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与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要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也必须参与到课堂中去,为了保证课堂的热情,数学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自制一些要用到的道具,先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
2 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当然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采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适应不了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中,为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前要备好课,同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学生层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数学是个接受性强的学科,对于简单的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能理解起来问题不大,对于抽象难于理解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借助实物,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网络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在课件中制作些图形文字并貌的动画,可以使同学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数学课同时又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还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链接”起来。比如老师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当介绍到什么是长方形时,老师可以用教室中学生最熟悉的实物课桌、和班黑板等实物让学生理解什么长方形;当介绍到什么是球体时,老师可以用学生进行玩的乒乓球、篮球等实物让学生理解到什么是球体。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a。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总之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帮助同学们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降低数学难度,让同学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二)创设活动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把剪刀和几个正方体纸盒,上课时,教师让同学们沿某些棱将正方体剪开,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然后铺平,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达到怎样的图形?你一共剪了几刀?通过剪一剪、折一折,让学生直观感受由一个立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形是不的,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和形成立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概念,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通过教师创设的具有可操作性,又面向全体学生活动情境,使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通过活动、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经常利用一些趣味数学问题,创设出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
(四)创设开放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具体情况,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体验成功。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lO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义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挑战性的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或碰到的学习困难,它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指课堂中所提的一个问句,还包括产生问句的整个学习内容或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应坚持做到变中求知,平中出奇,引入矛盾对比,多重设问,逐层深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提问中不能过于简单,尽量少用“对不对”、“是不是”等诸如此类的提问。例如,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先向学生提出“你认为成反比例的量会有怎样的变化特征”,学生是在正比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的,学生的头脑中不会一片空白,用“猜一猜”的形式,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再现原有知识基础,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互动。
然后教师出示四个例子(表格形式),第一个是成正比例的例子,第二、第三个是成反比例的例子,第四个是看一本书,已看页数与未看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向学生挑战:这四个例子里有且只有两个例子成反比例的量,你能把这两个例子找出来吗?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找出来后,进一步提出:你能尝试着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吗?这些挑战味十足的问题顺应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学生就会联系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积极主动的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多种思维策略,采用分类排除的数学方法进行判断,变程式化的学习为综合性的研究任务。在知识习得的同时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3)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