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差怎么办
九年级数学差怎么办?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下面小编就同大家聊聊关于九年级数学差怎么办的问题,希望有所帮助!
1九年级数学差怎么办
集中精力,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
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人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2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觉得应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繁冗的、甚至是重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感觉到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繁多的作业实质上体现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欠优化;重复的作业又易滋生学生厌烦的心理,从而产生抄袭的行为,应付了事。传统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每堂课都是假定学生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教师要不厌其细地系统讲授,唯恐哪个知识点讲不透,学生不明白。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就练习巩固,如果没有时间就留到课后练习。
我觉得,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所谓“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考试的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写字的速度比平时都要快,人的潜能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为什么有的教师不留课后作业或作业很少而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而有的老师每天都布置大量课后作业而学生成绩还不好?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课堂教学效率是否高。课堂教学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课上老师讲得多了,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就少;课上学生轻松了,课后作业就多,负担就重。因为时间是个常数,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一个常数。 所以,数学课上我们同样可以激情飞扬,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障碍点,我通常以典型例题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点拨,又及时向学生推出变式题型,这对学生突破难点大有帮助。
其次,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乐意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中,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
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学习数学方法
学会“索取”,提高学习主动性
从教师的角度,总希望千方百计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学生。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接受这些东西;有的学生不论好坏全收;有的会挑挑拣拣,好的留下,重要的收好等等。但是。一般地,教师最喜欢会主动“索取”的学生。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渔”有两个方面,一是方法,“好的学习习惯”是方法;另一个是动力,“好奇”“兴趣”“上进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这些都是动力。二者是不可分的,“信心”就体现了二者的联系,学好数学,需要花些力气,碰到难处,要坚持一下,我们的一些硕士或博士学生做论文时,常常碰到一些“坎”,除了我们一起分析讨论之外,我们总会要求“再坚持一下”。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也会“逼迫”他们总结出“方法”。很多出色的教师在这方面是很有办法的。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复习考试
在复习考试这段时间内,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以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钻难题。考试时要先求稳,再攻难。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自己回忆,不要一遇困难立即翻书。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不完全赞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4营造课堂氛围
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2, 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 +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中让学生探索新知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面对新知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
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探索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等,其次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一个认识过程,最后由教师引导、点拨、拓展思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快,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