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追风筝的人全书讲述的是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的友谊故事。没有虚骄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地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翻开封面,走进那片火红的晚霞,空中的风筝猎猎作响,耳边又想起那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
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忏悔,自私,哈桑的忠心,宽容。
哈桑善良,重情义,他毫无保留地为阿米尔付出,不惜自己被人欺负,他把阿米尔当自己的至亲一样看待。哈桑的勇敢无畏,他默默地滋润、保护着阿米尔。当我看到哈桑遇难,心中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阿米尔,比起哈桑,他显得那么自私,那么懦弱。因为他的出生,他便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因此对他冷淡,反而对哈桑很好,于是阿米尔嫉妒哈桑,厌恶哈桑,最后逼走了哈桑,背叛了哈桑对他的信任。但阿米尔懦弱的性格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关。阿米尔很富有,他的父亲是个硬汉,所有事都喜欢自己承担,这也造就了阿米尔如此软弱的性格。
危急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飞的风筝中得到了原谅与补偿。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无法推卸;应该克服的困难,我们无法逃避;应该面对的人生,我们无法选择。
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们在风风雨雨中勇于前进,敢于承担,在点点滴滴中勇于前进,敢于承担,在点点中细细回味每一份苦与甜,慢慢体会每一份情与怨。
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风筝,在风中高悬,飘飘荡荡。你牵着线,在前面跑,有一个人,在后面追。
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追回阿米尔的风筝,受到了不堪的欺辱,阿米尔羞愧难当,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随父亲去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哈桑早已被人迫害,阿米尔决定救出哈桑的儿子来赎救自己的罪过。在被拳打脚踢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勇敢,看到了本真,看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读完这本凄美的小说,我依旧坐在桌前,一遍又一遍用手指抚摸封面上那个追风筝的孩子。“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不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有什么样的情感,才会使他说出这句话。并且,他真的做到了,哪怕献出他的尊严,甚至是生命。我想,哈桑就像一个天使,他有着天使般永远圣洁的心灵,即使没有翅膀,他也用自己的双脚追到了最后一个风筝,追到属于他们的友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阿米尔的一生都在忏悔,年少时的懦弱,让他失去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其实,在人生中,我们都会由于一时的糊涂,犯下大大小小错误。所以,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不必一味的自责难过,我们需要做的是尽一切可能来弥补挽救。阿米尔为了赎罪,他克服了恐惧,坚强的站立起来,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挽救了哈桑的儿子。
一开始,我对阿米尔的印象十分不好,我讨厌他的自私,懦弱,最后,我发现我错了。他的无奈,痛苦,对父爱深深的渴望让我感动,为之流泪,心痛。阿米尔确实伤害了哈桑,可是当时,他也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在他长大后,他心灵上的那份自责一天比一天沉重,那魔鬼般的折磨始终存在。二十年的时间,他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无法面对的唯一的朋友——哈桑。
阿米尔永远是哈桑愿意用生命去保护的人,阿米尔也只能把对哈桑的爱与愧疚给予哈桑的儿子。这是一种爱的传递,是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的最好的救赎。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筝,哈桑所追逐的风筝是友情,阿米尔追的风筝是赎罪和错过的情谊。在追风筝的过程中,失败并不可怕,我们应做到的是:不忘初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友情,亲情,该选择哪一个,又该舍弃哪一个?
哈桑,阿米尔,面对不同的选项他们又会如何选择?选择不同,结果不同。不管他们是否会后悔,不管他们是否会因为自己的选择难过或者欣慰,但就因为你当时一瞬间的想法,你们以后的人生之路会渐渐不同,也会,渐渐远离彼此。
每个人都可望得到爸爸的关心,爱护以及成为爸爸关注的焦点,阿米尔也是。他的爸爸,随心所欲的打造着他身边的一切,除了他。阿米尔不喜欢体育,不喜欢运动,他只喜欢读书,长大后也顺利成为一名作家,但他的爸爸却认为作为男子汉,应该热爱体育,热爱运动,就像年轻时候的他一样。可是,阿米尔的行为令他失望了,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他认为阿米尔懦弱,胆小,他看到的只是阿米尔的伪装。
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一个善良又可爱的男孩。作为仆人,他尽职尽责,为阿米尔少爷准备好一切;作为朋友,为阿米尔付出一切。“为你,千千万万遍。”
也许生活会一直这样进行下去,但每个人都不能预计到那场意外。阿米尔作为风筝大赛的胜利者让他的爸爸骄傲,哈桑为了让阿米尔得到每个人的尊重去追赶那只风筝。阿瑟夫,阴险又卑鄙的人,对哈桑做了无法饶恕的事情,而阿米尔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却因为胆怯退缩了。生活,好像从此以后就开始发生改变。
哈桑和阿里离开,阿米尔和爸爸离开家乡来到美国。在美国的生活使童年那段痛苦的记忆渐渐深埋在心底。爸爸去世,阿米尔结婚,他的书也出版了,一切都像阿米尔想的那样步入正轨,但是,拉辛汉的一通电话让阿米尔作出了返回家的决定。“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踏上回家的路,不畏内心的害怕将索拉博救出,将他带回美国,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而他们也都步入了正确的轨道。
追风筝的人,勇敢正视自己内心的人,不忘自己的初心,不让纷繁的事情蒙蔽你的双眼。勇敢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承担,不畏惧改变,不畏惧困难,不让自己的心上蒙尘,不让自己的善良丢失。勇敢些,努力追逐你的那只风筝,不要让它越走越远直至消失不见!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书中反复出现,它不是幼时无知的童年无忌,而是一种友谊上的承诺与担当,这是哈桑的追求,亦或是阿米尔想要完成的执念。我不禁默然,闭上眼仿佛看见年幼的阿米尔与哈桑放风筝;成年的阿米尔与索拉博一起放风筝。在童年那次追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因为他的自私与懦弱伤害了忠诚于他的哈桑,而他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放风筝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救赎。我笑了,风筝清晰化为几个字:友谊、宽宥和赎罪,这些组成了他们的生活。
语言平淡却极细腻,不似红色玫瑰般耀眼,却若浅紫色茉莉花一样淡雅。在不经意间俘获你的心,让你爱上哈桑,爱上阿米尔,也爱上他们并不完美的生活。
或许很多人同情哈桑,一个兔唇孩子的生活。是的,他的生活是很苦,但那又如何?他有他的追求。也有人同情阿米尔,二十多年的愧疚与不安,并不完美的他,苛责的对待自己的错误,内心苦苦挣扎多年。我也曾讨厌过阿米尔,为什么不在哈桑有危险时冲出去帮他?当时的我只在乎了哈桑的付出与阿米尔的逃避,然而在他为索拉博挺身而出时,我蓦然注意到他多年的痛苦并不比哈桑少。只是他掩盖的深,将自责压在心底,待时光流转多年,才终于鼓足勇气去赎罪。看得让人只想抱抱他,让他卸下内心的重担。而他,虽生活也苦,但也有他的执念。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镜中的自己,梦境一般缥缈,虚无却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有过痛苦与选择。
书中的是哈桑和阿米尔的生活,书外是我的生活。书中的他们无论经历过什么,做过什么,终归有他们生活的意义。那么,我呢?第一次问自己这个问题,内心仿佛被窥探一般,不禁紧紧合拢了羽翼,将心层层包裹起来。只好以问题为刃割开了这脆弱的内心。我又问自己:我是谁,要到哪里去?日复一日的吃饭、睡觉、学习的意义何在?我旋转般生活的支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都没有答案,我的生活,意义是什么?
我迷茫了,困惑了。若是没有了生活的意义,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将自己的躯壳投入社会,然后化为灰烬,也许无人识得,永远再找不回来。不,我不想如此!那我生活的意义在何处呢?摘下一瓣花,轻轻捻着,似问它,又似问自己:生活的意义?烦闷的闭上眼,花香却抚慰着我焦躁的心,我猛地睁开眼,是了!像哈桑一样真诚勇敢、对待生活积极向上;像阿米尔一样秉性善良、勇于担当。这就是我生活的意义。
为生活的意义,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
一本书的美好,最好能让人想到童年。
在我们都是孩子的时侯,在大家以一种无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来的时侯,在我们一天天自豪地长成大人的时侯,总有一些事不容我们忘记。那些美好的不负责任的错误和自以为是的小纠纠,无论多久,都尾随成长,永不相忘。
还记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确仗着自己已能说会道而邻居家的孩子还不能利落说话而硬说不是自己,并以为真得能瞒天过海。还记得一次两个小朋友闹翻了打架被老师训斥,我违心的告诉老师是那个比我小的孩子的错,原因是我也害怕那个大个子的孩子日后找我麻烦。而不顾那个小朋友哭着离开。还记得妈妈说和我一起张大的小孩有很严重的病而不让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总是拿很多的好吃的来唤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会不耐烦的说,你走吧,我不要和你这个病人玩耍。然后我看着他迟疑着慢慢离开我家的小院,出门的时侯抹了一把眼泪。
后来,因为读书的关系,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穷乡僻壤,来到了城市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渐淡忘了家乡和那些一起玩耍的伙伴。远离了童年的无知。
这就是小时侯的简单直白的自私和毫无顾及的伤害。多年以后,早已是相隔遥远,只是我依然不能释怀,依然不能原谅。虽然他们可能已忙碌的忘了这些,再次见面后是完全与以前的隔离。我们毕竟不是当初的彼此。
追风筝的人讲述一个善良,惭愧,自救,安心的故事。复杂的让人不相信的现实,在喀布尔长久笼罩的混乱中,发生着动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难中提升的至为保贵的美。
追风筝的人也许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当我们已长大,足以面对一前的时侯,在U个人学会自我省悟的时侯,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为了灵魂的安宁,我们应该去找回,应该去挽救。
那么,有理由相信,作者确是给了我们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要我们去求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