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5篇

巧绵分享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

  世说新语读后感1

  《世说新语》共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使我印象最深的则为文学篇的“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一段,讲的是一次郑玄对他的仆人做的事不称心,想要打她,此时恰有另一位仆人经过,引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问她为何站在泥中,而这位仆人也用《诗经》之句“薄言往槊,逢彼之怒”来解释她被拖拽于泥中的原因。且不说郑玄为何要大发雷霆,仆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属于下层,而郑玄家的婢女却能引经据典,娴熟地用于日常问答,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家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样反映出魏晋人士机智聪颖的,还有言语篇中的“钟毓钟会少有令誉”。这篇短文描写了十二三岁的兄弟钟毓和钟会共同面见魏文帝的事。钟毓脸上流下汗珠,(魏文帝问其为何有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魏文帝又问钟会,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兄弟俩随口应对,巧妙运用同义、同韵的言语回答,字句中流露出他们广博的学识,而钟毓后来担任武将,更可见他们受到的良好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也该传承先人的良好风气,多多体会阅读带来的益处吗?

  “木犹如此,情何以堪”、“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指间在书上一页页划过,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幕幕充满智慧与风度的先哲对话,我一读再读,体会着份中华经典的无穷魅力……

  世说新语读后感2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他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世说新语读后感3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世说新语读后感4

  这篇《世说新语》的精选文章,仍是《课外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绍了“五则”古人言行举止的精彩之处,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则打上双引号的原因是:题目是五则,故事只有四则……)

  第一则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杨修”,讲的是杨修与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而杨修马上想到了这一题的答案“绝妙好辞”,曹操则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第二则故事是“为友舍命的荀巨伯”,讲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贼攻城,荀巨伯却不愿弃友求生,还用自己的义气与勇气让贼兵撤退。第三则故事是“巧对妙答的钟士季”,讲钟士季去探访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铁,旁若无人。钟士季见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问“听了什么而来,看了什么而去”,钟士季答“听了所听到的来,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后一则故事是“咏絮才女谢道韫”,在谢安问“白雪纷纷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谢道韫的回答则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飞起”,不妙吗?

  这几则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语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义气展示他们的勇敢,但不管怎么说,智慧需要学习,勇气需要锻炼,所以说,只要现在开始学习、锻炼,也许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世说新语读后感5

  这几天读《世说新语》,有几则故事难以忘怀。

  其一是《阮光禄在剡》: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为车?”遂焚之。

  阮光禄曾经是官员,县处级的。召他做厅局级时,他辞了。他是名诗人阮籍的弟弟。后来,不做官了,隐居在会稽剡县,剡县就是现在的浙江嵊县。别人不敢借他的车,因为怕他的地位。

  但是,阮光禄把车烧了,是因为他感到了他和百姓之间有着距离心理的距离。他要去缩小这个距离,和人民打成一片。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在县上工作,这个贫穷边远的县,用生漆的外汇分成,买了辆日本的丰田车,当时是好车。县上的一把手就成了车主。其他人,哪怕是副职,也甭享用。有一次,我受命去县境外接一个记者采访团,带的就是这辆车。回来后,给我安排这辆车的办公室副主任,即被下放到最偏远的乡做副乡长。谁叫他不懂事,让别人坐了一把手的车呢?

  阮光禄的思想境界,绝对比这个一把手高多少倍。

  第二则是《谢公夫人教儿》,全文不到三十个字: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谢安的夫人教育儿子,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你教导过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己的行动教导儿子呵!”太傅是三公了,是国家级领导,他对儿子是以行动教育为主。

  看看我们现在的官员,周末放学,有多少是用豪华公车来接孩子的?送孩子上大学,有多少是用豪华公车来送的?有人说官员的后代不好教,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有些官员自己的行为――多吃多占,贪污受贿,奢侈浪费,日嫖夜赌。当然他们的后人要学好,难!身教胜于言传,斯言不假也。

  第三则故事是《丞相末年》,极简单的几十个字。原文如下: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丞相王导晚年时,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书上签字许可。他自己叹息说:“现在人家说我糊涂,后人或许会想念我的这种糊涂。”

  有意思吧。现在的官员,特别是到了晚期,体力、精力不济,本来是正常的,但是往往自以为是,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别人执行。

  昏庸,但是下面的人却不敢反抗,不敢批评,看着自己正确的观点被否定,也只好按领导的意见办。那么最好的领导,就是王导这样的领导,只画个圈罢了,起码没有副作用。

  读了上面的三则故事,我想如果这三位领导还活着,真好。

  这《世说新语》,据说教育部作为课外书目,推荐给高中生阅读。这里,我建议这本书推荐给全体党员、全体公务员阅读,或许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相关文章:

1.世说新语读后感400字范文

2.初中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5篇

3.《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5篇

4.世说新语第一篇的读后感

5.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读后感范文5篇

    上一篇:世说新语心得感悟500字

    下一篇:风与树的歌读后感范文5篇

    34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