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5篇
《呼兰河传》完稿于1940年12月香港,本书通过作者童年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对家乡呼兰河的思念、对祖父的深切回念之情。同时也对当时旧中国的东北农村人们落后、愚昧以及受封建思想禁锢的现状的无情鞭笞。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的萧红便丧母,后父亲续娶梁氏做为萧红继母。从小其父对其冷酷无情,不疼不爱。童年时的萧红没有得到父母的丁点疼爱,记忆中的家永远都是书中多次提到的,甚至看了叫人觉得有点啰嗦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是很荒凉的”这样的描述。生活在旧时封建地主家庭里的萧红,生活虽衣食无忧,但精神上却总是孤独的,寂寞的。没有亲情、没有伙伴,只有祖父和祖父的的“园子”陪伴着她。萧红从小顽皮、天真又不失聪慧的性格,倍受其祖父的喜爱。萧红祖父曾教其背诵古代诗歌,这为萧红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启蒙基础。
萧红对呼兰河童年回忆,从字里行间似乎永远定格在了祖父的“园子”,那是她幼年时期唯一美好的记忆。那里有着她喜欢的“红蝴蝶”、“金蜻蜓”、“绿蚂蚱”,有密密麻麻的蒿草堆,有她能翻箱底寻宝的“储藏室”。只是一到冬天下了雪,园子就没什么玩的了。她害怕下雪,雪后的园子除了厚厚的白雪,只剩下凄凄凉凉。看得出,萧红幼小的心灵已遭受孤独和寂寞的吞噬。
《呼兰河传》中有几个重要人物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进行描写,值得一提。一个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一个是“有二爷”,还有一个是偷藏媳妇——王大姐的冯歪嘴子。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其实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之所以叫“团圆媳妇”可能是东北方言,我想大概是旧社会的童养媳或者是家中有病人,听信迷信娶个媳妇用来冲喜的。书中的“团圆媳妇”无名无姓,自从进了老胡家,完全丧失了自由和尊严。因不服婆婆的“调教”,团圆媳妇遭受了非人待遇,用绳吊在房梁,用皮鞭抽打,最后落下病根,不仅不请医生看,反而听信迷信认为团圆媳妇这是要“出马”了,于是请来神婆给瞎折腾。团圆媳妇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脱光衣服,放进水缸里,用滚烫的热水浇身体。几次昏迷过去,又被用冷水浇醒。可气可恨的是,周围的看客们,看到团圆媳妇被折腾的生不如死,仅仅是嘴里念叨着:“这孩子可不要死了呀?再不行,我听老人说还有什么偏方可以试试......”看客的麻木,愚昧实在是令人发指。最后,团圆媳妇被折腾了几个回合,老胡家也是花尽了钱财。神婆一句话:“这小团圆媳妇这次真的要出马了,神仙也救不活了”,直接拿了钱跑路。团圆媳妇死了,花一般的年纪。两个黑溜溜的大眼睛,永远闭上了。
有二爷,给人的形象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和作者的祖父同族,算是这个封建家族中的一份子。只是,他虽穿着不长不短的长衫,却永远是个下等人。他悲观、失望、颓废,没有任何念想。他认为穷人就是穷人,穷人就不要去想有钱人的生活。他满脑的封建思想,开口闭口都用封建礼教约束自己,规范别人。作者多次提及有二爷偷祖父家的东西拿去卖钱,有一次还被自己的父亲毒打一顿。有二爷为此曾寻死觅活,又是上吊,又是跳井,但一次也没有动真格的。他还是想活着,虽生的艰辛,但又不愿死,不敢死。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活着,虽生犹死。
冯歪嘴子的媳妇王大姐,关于她的生世作者在书中没有过多的提及。想必也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我很好奇冯歪嘴子是如何和王大姐搭伙过起了日子,也想知道冯歪嘴子这张歪嘴是如何给了王大姐“当爱情突然来临时”的承诺,但书中没有提及。他俩的结合,没有形式简单的婚礼,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放在现在来看,定个偷情、非法同居也是不为过分的。这在作者的小村庄当时可真是稀罕事一件。后来王大姐给冯歪嘴子接连生了两孩子,只是结局很悲剧,王大姐生完第二个孩子,死了。冯歪嘴子除了有点做黏糕的手艺,别无所有。孩子没了妈,冯歪嘴子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既当爹,又当妈。生活虽苦,但他总坚信日子就是这样过的,孩子也总会长大的。
冯歪嘴子是作者祖父家的租客,租着祖父家的一间茅草屋。冬天冻的要命,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正值冬天,东北的冬天,冷是可想而知的。可就是这样的寒冬,冯歪嘴子的孩子出生后竟然没有盖的,身上盖着茅草,小脸冻的通红。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依然艰难生存的冯歪嘴子,我觉得是呼兰河里三观较正的。这里我似乎能明白萧红为什么把冯歪嘴子安排在书的最后出场。
在呼兰河的那个小镇上所有的人生存的意义似乎就是活着——吃饭、睡觉,偶尔拿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的事来作为生活的娱乐。在前面出场的如有二伯、团圆媳妇一家是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落后愚昧无知的生活方式与风俗。当然相比于团圆媳妇一家,有二伯似乎有着某种觉醒,但这种觉醒是不自知的,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而冯歪嘴子,我不想上升到觉醒这种高层次的精神界面上来,也许他是觉醒的又或许不是。但他不搅和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事情,即便邻里拿他开心,他也根本不介意。这让我觉得他似乎是一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状态。那爬满黄瓜的窗子似乎暗示着这种意义。他安静赶驴推磨。即便生活再艰辛,即便老婆走了留下两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即便在所有人眼里他定是完蛋了,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朴实善良,会偷偷给作者吃免费的黏糕,好好照顾老婆尽着丈夫的责任;好好照看孩子,尽着父亲的责任,他对百般嘲笑他的邻里也丝毫不介意。这就是冯歪嘴子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在贫穷陋习里生活,不卑不亢,却也充满希望。
《呼兰河传》写于三四十年代,当时的白话文也许还不太成熟。书中有些语句在现在读来,觉得有点拗口,甚至从现在语法角度来讲,甚至觉得是病句。再加上作者萧红在书中东北方言用的比较多,因此,在我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些困难,读来比较费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买来看看,建议字斟句酌的读,读后还是受益匪浅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文章用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其中的故事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中。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那时的萧红是那么的天真。
在记忆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快乐。在春天,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可以在树下快乐地乘凉;在秋天,我可以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可以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快乐。作者萧红的童年虽然是痛苦的,但也影藏着一些快乐。比如书中的第三章,写了作者跟着祖父学古诗,萧红念诗入了迷。她早上起床念诗,晚上睡觉前也念诗半夜醒来还念诗,祖父说一句,我也跟着说一句。萧红念的声音在整个家里回荡,谁都能听见。每当祖父教萧红一首新诗时,一开头“我”觉得不好听,萧红就不学这首了。作者最喜欢念《春晓》这首诗了,如果客人来了,祖父总是让我念给客人听,客人无论听没听懂,都点头说好。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生活的孩子,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的家庭。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表现出当时老百姓的平凡落后的生活状态。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她31岁就离去了人世,但是她有句话说的好:“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它们充满了我幼年的回忆。”是呀!感谢这位伟大的作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经典。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城中,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呼兰城里的人们很迷信,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说来说去还不是因为大泥坑。萧红的父母对她不好,她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是和祖父在花园里度过的,她在花园里捉蜻蜓、吃黄瓜、采倭瓜花,自由自在。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儿的那一章,跟萧红相比,小团圆媳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才12岁,正值青春年少,却千里迢迢来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常常受到婆婆的打。她婆婆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被他们折磨得快疯了,他们听信了大神的话,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就用冷水浇醒了再洗,洗了三回,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迷信,可悲!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有人说,这是对她一生最好的写照。她逃离了家族之后,便一生都在逃亡。从北平到哈尔滨,从青岛到上海,从重庆到香港……她一次次的离开,一次次地踏上新的征程。
当我了解到萧红的一生时,我震惊了,脱离家族、被做人质、失去孩子、贫穷、战乱、情变、疾病,这些苦难,萧红全都经历过。但我读完《呼兰河传》,我并不能读出她有对人生的失望,对生活的消极,只读出了她对祖父的怀念,对百姓生存困境的原因的探求。我从萧红的身上学到了: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不要消极,不管遇到了什么,只要乐观,你一样能活得很精彩!
读完《呼兰河传》,我明白了不要迷信,不然会犯下错误。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无聊的假期需要书本的滋润才会变得充实。这个寒假我读了素有“民国四大才女”之称的作家萧红重要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整个小城的风土人情文化传。先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再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接着是作者的幼年的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最后是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每次看到作者小时候跑进自己的“小天地”——祖父的菜园子。我就会回忆起那些只有在外婆家才能做的好气又好笑的傻事,到处都有我的欢声笑语。看到外婆家刚孵出来的小鸡仔任凭大人怎么说我就是不放手的死抓在手上玩,结果还死掉几只。看到小猫我就追着它,不出来陪我玩就用棒子敲,最后每每听到我的声音就躲着再也不出来了。天气暖和的时候抓鱼抓蝌蚪我是样样都在行的。
最记得五岁的那年春天,春暖花开,我心想着外婆家那边河里的鱼儿肯定都在河面上透气了,就吵着妈妈带我回去。一下车,我便拿着网兜就往河边跑,我先蹲在河旁静静观察水里的鱼儿,可它们好像都跟神算子似的,知道我这个大魔王来了,全跑光了连一点痕迹都没有。我只能失望的回去被外婆嘲笑了,还真有点不甘心,突然脑子一转想到了河边还有个泥沟。迫不及待的跑到沟边,大气都来不及喘,发现里面的小鱼可真多,还有五六只小龙虾,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我刚想大展身手的时候,外婆来了还和我说前几天下雨的,河沟边的泥土有点软,别走太近,小心摔沟里。可我心里只想着网鱼儿,哪听得进外婆的劝告呢。不一会我就网到了五条小鱼和一只小龙虾,还时不时的对着外婆炫耀,看到泥沟中间有条稍大点的鱼,按捺不住立刻伸出网兜,眼看就要捞起来了,却没注意到脚下,刚反应过来时就已经摔泥沟了,只见一个活生生的“泥娃娃”就这么诞生了,这可把在边上看着的外婆乐得哈哈大笑,我也只能哭笑不得的笑着,匆匆的跟着外婆回家换衣服了。虽然这次抓鱼发生了小意外,但我心里仍然是美滋滋的,让我懂得做事千万不能乐极生悲。
童年,童年是每个人最留恋的时光。因为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一天天长大,虽然懂事了,成熟了,但烦恼也随即多起来了。有时候仔细回想一下童年的趣事,便可体会稚嫩的味道。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便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童年回忆中,这本书,著名作家茅盾称其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它,就是《呼兰河传》。
打开书,一股淡雅的纸香弥漫在空气中,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来到了呼兰河这座小镇里,跟着可爱的小萧红,看唱戏、跳大神、放河灯┈祖父的慈祥、团圆媳妇的活泼、有二伯的固执、冯歪嘴子的老实,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小城里平淡的生活,但在作者萧红的笔下,看似平凡的生活一切都充满了乐趣。
阅读时,还有一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小萧红的生活不是很如意,继母排挤她,父亲冷落她,祖母也不喜欢女孩,有次居然因为她弄破了窗纸,用针去扎她的手!然而萧红在讲述这些仅仅只是一笔带过,整本书的氛围仍是快乐的。对于亲人的不待见,她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勇于面对生活的磨难。也许萧红写《呼兰河传》,不仅是缅怀童年,更告诉我们,要学会在苦难中成长。
“读一本好书,能让心静下来,提高知识,提升修养。”《呼兰河传》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