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复活读后感作文8篇

巧绵分享

《复活》是一部单一线索的作品,情节并不跌宕,胜在饱含感情、充满思想和智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复活》读后感范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复活读后感作文8篇

复活读后感作文篇1

《复活》作品中,不同的人的死与复活都是不同的。就先说聂赫留多夫,出生于地主之家的他本来是个健康、真诚、善良的小伙子,单纯地爱着姑妈家的半养女半婢女玛丝洛娃。多美好啊!可是,他习惯了靠继承的土地过奢侈、放荡的生活,没有了爱,有的只是对异性的肉-欲。他心中本来美好的爱变成了只是用来消遣的“游戏”。之后他再次来到姑妈家的时候诱奸了玛丝洛娃,并抛弃了她,忘记了她。

并且过了另一种空虚、糜烂、颓废的生活。他不需要劳动,不需要流汗,他做的只是吃饭喝酒,跟同事争夺情-妇,顺便再做做陪审员。他死了,和聂赫留多夫一样有地位的,还有最初的法庭庭长和圣彼得堡的监狱长。庭长再办案的时候不需要一丁点查证,何时,他只需给一个审判结果:是死是活,活的是流放还是苦役。他必须以最快速度结束工作,然后风驰电掣赶到旅馆和小情人与约会。如果案子错了的话呢,就让被错判的人蹲在旮旯里头哭去吧。

至于监狱长,是一个男爵身份的老将军。它可比庭长横多了!他曾经率领部队杀死了一千多名保卫自己的自由、家人和土地的农民。并且在年岁大了以后入主圣彼得堡监狱,创造了十年里让监狱里的囚犯有一半以上自杀了的记录!这些丰功伟绩足以让他受用终生。毫无疑问,他们也死了,不过,虽然都有地位的他们的心灵都死了,可是最大的差距还是看他们能不能复活。当聂赫留朵夫看到了被他夺走了一生幸福的玛丝洛娃站在法庭上被毫无根据得判处了莫须有的罪名时,他想起了自己肮脏的行为和生活,他醒悟了。他善良的本性终于唤醒了他腐化了的心灵。他的生活又变了,他不再去找情-妇了,不再频繁地出现在富豪们的宴会上了。他做的,是倾心竭力地搜寻线索、证据请律师向上级申诉,从而为玛丝洛娃减刑。并决定与玛丝洛娃结婚,尽量让她以后的生活幸福。他以极为积极的心态为自己赎罪。此外,他还探访了自己家得雇农,了解到了基层人民恶劣的生活。并付诸行动,不顾亲人的反对,把土地分给了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监狱里接触玛丝洛娃的时候他还看到了监狱里还有许多囚犯也是被错判的。于是他又为他们奔走。他复活了。那庭长和男爵呢?他们见到的社会的残酷的现实比聂赫留多夫多许多。而当他们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无辜的人直接或者间接死在自己的手里时,他们没有一丝忏悔,反而引以为荣。依旧过着自己的日子。他们彻底地死去了。同样是上层人物的他们,思想差异巨大,奋斗目标有着天壤之别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人的态度不同;看到别人受难时的感受不同。也许,这就决定着精神已经死去的他们能否复活。也并不是说没有显赫的地位,就不能再死后复活。玛丝洛娃。本来活泼可爱,单纯善良的她遭到了聂赫留多夫兽性的蹂躏。接着又被抛弃。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得她还是被击倒了。她甘愿做了妓-女,甚至丝毫不以此为耻。认同了丑恶的她,精神死去了。可是,当她见到了聂赫留多夫,听到了他的忏悔,看到了他如此坚定地决定为自己牺牲。她几乎从他身上看到了从没体会到过的来自人性的尊重和爱。

此时,深为苦役犯的她为了不拖累涅赫留多夫而决绝了他的求婚。并且,在她被流放西伯利亚的途中,深深得被革命者的高尚气节所打动,并她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属。她在革命者的行列中不但拥有了平等,并且有了新的生活意义。她竭力做一个对得起他们的人,还渴望为别人谋福。她又复活了,最终玛斯洛娃接到了涅赫留多夫为她争取来的减刑公文。也彻底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可是呢,文章的最后我没读太明白。不过我觉得她的生活应该还是会不错的。也许她流放也会成为一个为人民谋福的革命者吧。至于涅赫留多夫,赎罪之后的他也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们,我希望他也能成为一个民-主战士为基层人奋斗。《复活》这本书表现的思想,是一种充满矛盾的思想。这本书充分的表现出人世间的人性。《复活》给我带来的是指正直,是勇气。我会永远用这份勇气和正直生活的。

复活读后感作文篇2

暑假,我一口气读完了托尔斯泰晚年的一本着作《复活》。似乎很深奥,却又像读懂了什么,精神上的复活,比现有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显得更加珍贵,更有意义。

一个曾经有着纯真美好的童年,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却在鱼龙混杂的上层社会中过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个美丽纯朴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也许会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这一次,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来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被告就是他年轻时伤害过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又听到她被冤枉时的惨叫,或许是灵魂的反省吧,他在玛丝洛娃入狱后奔波在社会的高层,希望替他减刑,可都没成功,一次次探狱,聂赫留朵夫看见玛丝洛娃奄奄一息的样子,觉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都不算什么,于是用自己的全部家当将她保释出来。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却拒绝了,因为她不想连累聂赫留朵夫……

这里,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真正意义上的复活了,这并不是死而复生的复活,而是一种心灵反省和净化,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反映了人性的丑陋与纯洁。《复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读他。

复活读后感作文篇3

在复活一书中,聂赫留朵夫"忏悔贵族"的形象阐述了托尔斯泰作为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与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动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现。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击的沙俄统治阶级熏陶下腐朽靡烂的恶。

大学时期的聂赫留朵夫热情而单纯,象牙塔中不谙世事的少年脑中灌输着在当时俄罗斯算得上不切实际的,及其理想主义的名主理念。虽然出生于地主家庭,在注重血统的沙俄是不可与统治阶级分割的一分子,但聂赫留朵夫仍坚定不移地反对着土地私有制,“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为被剥削的农民、工人呼吁正义,争取改革。

然而,参军后,聂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腐败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马斯洛娃身边后将她诱奸致孕又用100卢布打发抛弃了她,使她被扫地出门,生活困苦,领了黄色执照开始妓女生涯。

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丝,被诱奸后生活急转直下。但她不同于苔丝,因为苔丝于艾里克是罂粟般引诱其堕落,让其甘心于沉溺罪恶中的禁果;而马斯洛娃于聂赫留朵夫,是救赎,是药引,是他获得精神上新生的灯塔。因为他,马斯洛娃不再相信“上帝和爱”,不再相信美好存在于世间。这个因自己的孽障沦落烟花之地,勾栏之中,被彻底地伤害而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女子,唤醒了被动物面支配的聂赫留朵夫残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开始了为马斯洛娃上诉,从而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间百态,产生对沙俄社会的反思与痛恨,直至获得马斯洛娃的原谅,散尽家财与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亚的道路。而马斯洛娃也在原谅聂赫留朵夫中复活了自己。

全书中,最令我恐惧的不是沙俄统治的残忍不公,不是社会底层人民饱受剥削虐待的凄苦生平,而是这些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彻底的,悲哀的空虚。托尔斯泰曾描述马斯洛娃作为妓女的生活,下午起床,挑衣服,吃油腻的甜食,与鸨母吵架,傍晚纵情享乐直至凌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风雨中的车站失去了信仰的马斯洛娃,仿佛也失去了灵魂。于彻骨的麻木与放荡中,马斯洛娃只是个挖掉了精神的躯壳,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意识,以一个渺小的,兽性的姿态存在着。这恐怖的空虚蔓延着,不仅在底层人民中出现,也更在贵族,这些因腰缠万贯连基本的谋生工作都不需要实行的游手好闲者们中出现。托尔斯泰也在文中借聂赫留朵夫问道,受苦的意义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于我而言,这就是为什么马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两个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触动人心。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虚,才能够真正的活,名曰“复活”。空虚是这些可怜人们逃避难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径。聂赫留朵夫也一样,他困惑于社会中如此的苦难与不公之意义,彻夜翻读圣经焦急寻找答案,得出结论为,要克服如此的苦难与罪恶,唯有“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这具有浓郁熏陶的思想却也不失为真理,归根结底向上帝忏悔是为了寻求宽恕。承认并知晓了自己的罪恶,继而寻求某种更高精神存在的宽恕,受害者的宽恕,或自我宽恕,但宽恕并非包庇。承认罪孽,并带着罪孽活下去,无论你是信徒或无神论者,这都是通往心灵净化的唯一道路。西蒙松之类的革命者攻击的是制造社会性麻木空虚的源头,即封建体系。而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代表了千万渺小的封建受害者,即没有能力或不愿倾其所有来改变全社会的人民。在政教合一,根深蒂固的沙俄,托尔斯泰创造此二人的意义是,个人信仰与忏悔,宗教主义的路途,才是绝大部分麻木而无力改变社会的民众寻求解脱的方式。面对俄罗斯民族深沉的苦难,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淀给出的解决方法,尽显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从个人的精神上解救这个他所深爱的民族,而非社会性的改革。

个人宗教主义具有足以抗衡封建腐烂的社会体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变体系之前,人民的唯一救赎。这就是我眼中,复活的主旨。

复活读后感作文篇4

同俄罗斯的音乐一样,俄罗斯的文学永远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我见识太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但它确实是独特的。

作为托尔斯泰的收官之作,托尔斯泰或许是准备把自己全部的思想都倾注在这部作品中,对政府、官员腐败无能竭力批判,对社会体制的腐朽失效无情揭露,对罪与罚进行探讨,对宗教思想进行探讨,对贵族的嘲讽,对贫农的同情,对一切苦难的关怀,还有对俄罗斯社会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思考深入,细节丰富,堪称包罗万象。

一句题外话,《复活》中还讲了一个关于“三体”的小笑话,用来形容聂赫柳朵夫、卡秋莎和革命者西蒙松的三角恋关系,不知道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刘慈欣,写《三体》是否是受此影响。

聂赫柳朵夫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影子,是他一直以来想成为的那个人,聂赫柳朵夫所有“不合逻辑”的所作所为,都是托尔斯泰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托尔斯泰本人向往朴素、甚至苦修般的生活,但为了夫人和家庭,他却无法放弃他的土地,他的庄园和他的生活,于是只能一再忍受这内心的矛盾,他甚至私下写过同夫人的诀别信但却秘而不宣,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求心灵上的解脱。但他在去世前的一段时间,他终于出走了,并病死在路上,这是他最后的胜利。

正是这样的煎熬,这样的内心斗争,才塑造出了聂赫柳朵夫这样一个人物。姑且不论那些关于土地,关于私有,关于政治,关于革命的思考是否正确,读后感.但他成功地为聂赫柳朵夫注入了自己的灵魂。一些评论认为本书最大的败笔即在于将一个70岁饱经沧桑的灵魂注入到一个30多岁浪荡公子的身上,实在是不协调,如果这个人物的转变能再坎坷曲折一些,或许会不那么突兀。

另外,全书的最后一部分,“福音书”式的布道,也饱受诟病。

确实,有的细节也许处理的还不够自然,或者说有点匆忙,这也给批评家们以口实,但这虽然不是托翁最伟大最完美的作品,但已经足够震动我们的心灵。

诗曰:

权贵府上连场宴,西伯荒原彻骨寒。百年沧桑世事改,人间依旧多苦难。

复活读后感作文篇5

19世纪末的俄国文坛,《复活》《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一起成为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而我读的是《复活》,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该女子被诱奸,被逐出,沦为娼妓和罪犯。而当其最初责任人愿意补赎时,好运将至时,又得病身亡,真太悲惨,这部小说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呕心沥血之作,又是一部涉及俄国当时政治宗教的小说,题材惊世骇俗,发人深省,内容有劝人善,改邪归正的作用,而在大结局时,作者迎合读者的心理,把之写成大团圆的结尾,男女主人公摒弃前嫌,终成眷属,但作者认为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而修改了稿子,男女主人公无缘结合,而形成了一个悲剧,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而作者托尔斯泰的作品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在整部作品中,其主人公聂赫留朵天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他出身贵族,却具有强烈的反省精神,道德意识,他同情人民,鄙视腐败,因而慷慨解囊,毫不畏惧地与黑暗做斗争……内心正义,平等,他的本性善良,面对被自己抛弃的初恋情人,他能产生愧疚之心,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纯洁美丽的人,漂亮厚道,即使在牢房里,她还关心别人,看到孩子受到饥饿,她自己不能坦然进食,她与聂赫留朵夫有过纯洁的爱情,爱她的聂赫留朵夫抛弃她,使她吃尽苦头,但无论玛丝洛娃多恨他,自己在心里还是承认他是她所认识的人中最好的一个,发现聂赫留朵夫悔改之后,还是从心底里饶恕了他,并为他的生活着想,拒绝他的求婚,宁可自己受到伤害,也绝不伤害他人,这本小说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另一方面即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此作了深刻的批判,通过主人公们的遭遇淋漓精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就语言风格而言,读起来简明易懂,让我感到轻松,而小说所表达的意义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严肃的,至于这本小说为什么要叫“复活”呢?我想是这样的:在书中,聂赫留朵夫的日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觉得她的内心在变化,连我都不敢相信,可是我觉得她就是在复活。”看到这里我顿时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本小说叫做“复活”作品以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与道德上的复活,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我仍是一个漂亮的人,之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看世界会更加美好。制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会使自己有一个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空间,与人为乐,给自己快乐。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在语言、行为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中突出了人物个性,描绘精确,笔力雄浑。多处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在习作时借鉴,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信息量,即使我读了很多遍也还是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我还需要时间慢慢品味。

复活读后感作文篇6

复活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作品,而且它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托尔斯泰的著作。

复活这部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突出托尔斯泰虽然对现实社会做了激烈的抨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本质。

复活的主人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本来是一个单纯,热情的少年,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并与其发生了关系。但后来他背叛两人的承诺,而怀孕的卡秋莎被赶出家门。

由于社会的现实,把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变成一个跟其他贵族一样的人,而把卡秋莎逼良为娼。由于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陪审员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而被告者是卡秋莎,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

最后经过他的帮助,卡秋莎沉冤得雪,对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的怨恨也消失了。

看完这篇小说再看看题目,我觉得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这部小说让我知道人性的本质,但是它也是暗示真托尔斯泰的经历,他本来也是一个贵族人士,也是过着蹂躏奴隶的生活,但他后来慢慢思考,发现这样自己并不快乐,最后他放弃一切,解放奴隶,寻求真正的快乐。他这样的行为却被别人认为他疯了,甚至是家里人也觉得他疯了。

这体现的是当时的以贵族为首的社会,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现在不算是大同社会,但有很人不管是有钱还是贫穷,他们都愿意帮助别人。作者应该是希望这样一个社会吧。

复活读后感作文篇7

看名著看的是种内在的精华,如果你深入了这本书里面,其实会发觉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里面。阅读是种精神的享受,是灵魂的升华。对于名著尤其如此,希望大家多学习,多多阅读名著,对自己提高修养都很有帮助!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我一直认为,一生中曾经破碎的人,一定真正的活过。其实,在生活中,破碎的东西更为真实、深刻。而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我们不仅品味到一份真挚刻骨铭心的感情,而且了解了女主人公卡秋莎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帮助和鼓励中从破碎到重新开始生活的一段人生历程。

读过此书之后,或许有人认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破碎,但我认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体味了人生的种百味。虽然在卡秋莎的记忆中,涅柳多夫给了她把辉煌借给昨日的今朝。但毕竟,是她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她再次重新生活——复活。毕竟,在破碎之后,她真正的活过。

我感动涅柳多夫敢于面对错误的那颗忏悔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弥补,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唤醒了一颗孤寂的心。

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石阶倾斜玉兰拆裂,也喜欢残月流星云重雾冷……因为当我看见人们为一个凄惨的故事结局而叹息时,我常常遗憾人们没有领悟到惨局背后的种种震撼之音,而在《复活》中,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展现了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天下无双的决心。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爱心,而且都应该有爱心,让每一个世人,在心灵的牧场上,悄悄开始用心放牧身边的一切,让世界充满美好、温馨、活力。

复活读后感作文篇8

在寒假里,我读完了俄国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复活》。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未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我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然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黑暗。

我曾经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有助于大家理解。

    31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