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基本基础的知识点概括
将课内获得的能力进行实践。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是大家公认的语文学习方法。自觉读写,主动学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基本基础的知识点概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基本基础的知识点概括1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焉
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五)使动用法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⑥此余之所得也。
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⑧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二)省略句
①而卒葬(于)之(译文:并且最终安葬在这里。)
②有碑仆(于)道(译文:有块石碑倒在路上。)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我对倒地的石碑,又因此而感慨)
(三)倒装句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固定结构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意为“难道……吗”)
七、文学常识
1.王安石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临川人,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官至宰相,后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主要作品集《临川先生集》。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新法”,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这是一篇说理性游记,以游山为喻,文章前面写游山,后面谈道理,即事说理,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高一语文基本基础的知识点概括2
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如何理解文中的“生的欢喜”含义?
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的心。
4、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5、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6、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_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8、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珍重”词语的深刻含义。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9、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含义:
(1)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4)“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5)“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高一语文基本基础的知识点概括3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