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做好高一数学知识点的总结,对大面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 b(或a b);
2)真子集:a b且存在x0∈b但x0 a;记为a b(或 ,且 )
3)交集:a∩b={x| x∈a且x∈b}
4)并集:a∪b={x| x∈a或x∈b}
5)补集:cua={x| x a但x∈u}
注意:①? a,若a≠?,则? a ;
②若 , ,则 ;
③若 且 ,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 与 、?的区别;(2) 与 的区别;(3) 与 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 a b;②a∪b=b a b;③a b c ua c ub;
④a∩cub = 空集 cua b;⑤cua∪b=i a 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 = ?,a∩b=b∩a;②a∪a=a,a∪? =a,a∪b=b∪a;
③cu (a∪b)= cua∩cub,cu (a∩b)= 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集合m={x|x=m+ ,m∈z},n={x|x= ,n∈z},p={x|x= ,p∈z},则m,n,p满足关系
a) m=n p b) m n=p c) m n p d) n p 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 ,m∈z};对于集合n:{x|x= ,n∈z}
对于集合p:{x|x= ,p∈z},由于3(n-1)+1和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 n=p,故选b。
分析二:简单列举集合中的元素。
解答二:m={…, ,…},n={…, , , ,…},p={…, , ,…},这时不要急于判断三个集合间的关系,应分析各集合中不同的元素。
= ∈n, ∈n,∴m n,又 = m,∴m n,
= p,∴n p 又 ∈n,∴p n,故p=n,所以选b。
点评:由于思路二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归纳假设,没有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倡思路一,但思路二易人手。
变式:设集合 , ,则( b )
a.m=n b.m n c.n m d.
解:
当 时,2k+1是奇数,k+2是整数,选b
【例2】定义集合a·b={x|x∈a且x b},若a={1,3,5,7},b={2,3,5},则a·b的子集个数为
a)1 b)2 c)3 d)4
分析:确定集合a·b子集的个数,首先要确定元素的个数,然后再利用公式:集合a={a1,a2,…,an}有子集2n个来求解。
解答:∵a·b={x|x∈a且x b}, ∴a·b={1,7},有两个元素,故a·b的子集共有22个。选d。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m {1,2,3,4,5},且若a∈m,则6?a∈m,那么集合m的个数为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变式2:已知{a,b} a {a,b,c,d,e},求集合a.
解:由已知,集合中必须含有元素a,b.
集合a可能是{a,b},{a,b,c},{a,b,d},{a,b,e},{a,b,c,d},{a,b,c,e},{a,b,d,e}.
评析 本题集合a的个数实为集合{c,d,e}的真子集的个数,所以共有 个 .
【例3】已知集合a={x|x2+px+q=0},b={x|x2?4x+r=0},且a∩b={1},a∪b={?2,1,3},求实数p,q,r的值。
解答:∵a∩b={1} ∴1∈b ∴12?4×1+r=0,r=3.
∴b={x|x2?4x+r=0}={1,3}, ∵a∪b={?2,1,3},?2 b, ∴?2∈a
∵a∩b={1} ∴1∈a ∴方程x2+px+q=0的两根为-2和1,
∴ ∴
变式:已知集合a={x|x2+bx+c=0},b={x|x2+mx+6=0},且a∩b={2},a∪b=b,求实数b,c,m的值.
解:∵a∩b={2} ∴1∈b ∴22+m?2+6=0,m=-5
∴b={x|x2-5x+6=0}={2,3} ∵a∪b=b ∴
又 ∵a∩b={2} ∴a={2} ∴b=-(2+2)=4,c=2×2=4
∴b=-4,c=4,m=-5
【例4】已知集合a={x|(x-1)(x+1)(x+2)>0},集合b满足:a∪b={x|x>-2},且a∩b={x|1
分析:先化简集合a,然后由a∪b和a∩b分别确定数轴上哪些元素属于b,哪些元素不属于b。
解答:a={x|-21}。由a∩b={x|1-2}可知[-1,1] b,而(-∞,-2)∩b=ф。
综合以上各式有b={x|-1≤x≤5}
变式1:若a={x|x3+2x2-8x>0},b={x|x2+ax+b≤0},已知a∪b={x|x>-4},a∩b=φ,求a,b。(答案:a=-2,b=0)
点评:在解有关不等式解集一类集合问题,应注意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作出数轴来解之。
变式2:设m={x|x2-2x-3=0},n={x|ax-1=0},若m∩n=n,求所有满足条件的a的集合。
解答:m={-1,3} , ∵m∩n=n, ∴n m
①当 时,ax-1=0无解,∴a=0 ②
综①②得:所求集合为{-1,0, }
【例5】已知集合 ,函数y=log2(ax2-2x+2)的定义域为q,若p∩q≠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将原问题转化为不等式ax2-2x+2>0在 有解,再利用参数分离求解。
解答:(1)若 , 在 内有有解
令 当 时,
所以a>-4,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若关于x的方程 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
点评:解决含参数问题的题目,一般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讨论,怎样可以避免讨论是我们思考此类问题的关键。
三.随堂演练
选择题
1. 下列八个关系式①{0}= ② =0 ③ { } ④ { } ⑤{0}
⑥0 ⑦ {0} ⑧ { }其中正确的个数
(a)4 (b)5 (c)6 (d)7
2.集合{1,2,3}的真子集共有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3.集合a={x } b={ } c={ }又 则有
(a)(a+b) a (b) (a+b) b (c)(a+b) c (d) (a+b) a、b、c任一个
4.设a、b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且a b,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cua cub (b)cua cub=u
(c)a cub= (d)cua b=
5.已知集合a={ }, b={ }则a =
(a)r (b){ }
(c){ } (d){ }
6.下列语句:(1)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 (2)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1,2,3}或{3,2,1}; (3)方程(x-1)2(x-2)2=0的所有解的集合可表示为 {1,1,2}; (4)集合{ }是有限集,正确的是
(a)只有(1)和(4) (b)只有(2)和(3)
(c)只有(2) (d)以上语句都不对
7.设s、t是两个非空集合,且s t,t s,令x=s 那么s∪x=
(a)x (b)t (c)φ (d)s
8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 ,则不等式ax2+bx+c 0的解集为
(a)r (b) (c){ } (d){ }
填空题
9.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
10.若a={1,4,x},b={1,x2}且a b=b,则x=
11.若a={x } b={x },全集u=r,则a =
12.若方程8x2+(k+1)x+k-7=0有两个负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13设集合a={ },b={x },且a b,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14.设全集u={x 为小于20的非负奇数},若a (cub)={3,7,15},(cua) b={13,17,19},又(cua) (cub)= ,则a b=
解答题
15(8分)已知集合a={a2,a+1,-3},b={a-3,2a-1,a2+1}, 若a b={-3},求实数a。
16(12分)设a= , b= ,
其中x r,如果a 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四.习题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c b c b c d d
填空题
9.{(x,y) } 10.0, 11.{x ,或x 3} 12.{ } 13.{ } 14.{1,5,9,11}
解答题
15.a=-1
16.提示:a={0,-4},又a b=b,所以b a
(ⅰ)b= 时, 4(a+1)2-4(a2-1)<0,得a<-1
(ⅱ)b={0}或b={-4}时, 0 得a=-1
(ⅲ)b={0,-4}, 解得a=1
综上所述实数a=1 或a -1
高一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
等差数列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或an=am+(n-m)d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2] d或sn=(a1+an)n/2
若m+n=2p则:am+an=2ap
以上n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公差=后项-前项
等比数列公式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 等比数列:a (n+1)/an=q (n∈n)。
(2) 通项公式:an=a1×q^(n-1); 推广式:an=am×q^(n-m);
(3) 求和公式:sn=n×a1 (q=1) sn=a1(1-q^n)/(1-q) =(a1-an×q)/(1-q) (q≠1) (q为公比,n为项数)
(4)性质:
①若 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③若m、n、q∈n,且m+n=2q,则am×an=aq^2
(5)"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 ≠ 0)".
(6)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 sn=a1+a2+a3+...+an(公比为q) q·sn=a1·q+a2·q+a3·q+...+an·q =a2+a3+a4+...+a(n+1) sn-q·sn=a1-a(n+1) (1-q)sn=a1-a1·q^n sn=(a1-a1·q^n)/(1-q) sn=(a1-an·q)/(1-q) sn=a1(1-q^n)/(1-q) sn=k·(1-q^n)~y=k·(1-a^x)。
高一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平方 sin2(A) )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2sina(1-sin2a)+(1-2sin2a)sina
=3sina-4sin3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2cos2a-1)cosa-2(1-sin2a)cosa
=4cos3a-3cosa
sin3a=3sina-4sin3a
=4sina(3/4-sin2a)
=4sina[(√3/2)2-sin2a]
=4sina(sin260°-sin2a)
=4sina(sin60°+sina)(sin60°-sina)
=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a)/2]cos[(60°-a)/2]
=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3a-3cosa
=4cosa(cos2a-3/4)
=4cosa[cos2a-(√3/2)2]
=4cosa(cos2a-cos230°)
=4cosa(cosa+cos30°)(cosa-cos30°)
=4cosa·2cos[(a+30°)/2]cos[(a-30°)/2]·{-2sin[(a+30°)/2]sin[(a-30°)/2]}
=-4cosasin(a+30°)sin(a-30°)
=-4cosasin[90°-(60°-a)]sin[-90°+(60°+a)]
=-4cosacos(60°-a)[-cos(60°+a)]
=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三角和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两角和差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和差化积
sinθ+sinφ = 2 sin[(θ+φ)/2] cos[(θ-φ)/2]
sinθ-sinφ = 2 cos[(θ+φ)/2] sin[(θ-φ)/2]
cosθ+cosφ = 2 cos[(θ+φ)/2] cos[(θ-φ)/2]
cosθ-cosφ = -2 sin[(θ+φ)/2] 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积化和差
sinαsinβ = [cos(α-β)-cos(α+β)] /2
cosαcosβ = [cos(α+β)+cos(α-β)]/2
sinαcosβ = [sin(α+β)+sin(α-β)]/2
cosαsinβ = [sin(α+β)-sin(α-β)]/2
诱导公式
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tan (—a)=-ta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tanA= 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
cosα=[1-tan^(α/2)]/1+tan^(α/2)]
tanα=2tan(α/2)/[1-tan^(α/2)]
其它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高一数学几何定理知识点总结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空间几何
一、立体几何常用公式
S(圆柱全面积) = 2πr(r+L);
V(圆柱体积)= Sh;
S(圆锥全面积) = πr(r+L);
V(圆锥体积)= 1/3 Sh;
S(圆台全面积) = π(r^2+R^2+rL+RL);
V(圆台体积)= 1/3[s+S+√(s+S)]h;
S(球面积) = 4πR^2;
V(球体积) = 4/3 πR^3.
二、立体几何常用定理
(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圆面.
(2)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3)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及截面半径r有下面关系: r=√(R^2 -d^2).
(4)球面被经过球心的平面载得的圆叫做大圆,被不经过球心的载面截得的圆叫做小圆.
(5)在球面上两点之间连线的最短长度,就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这个弧长叫做两点间的球面距离.
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点、线、面概念与符号
平面α、β、γ,直线a、b、c,点A、B、C;
A∈a——点A在直线a上或直线a经过点;
aα——直线a在平面α内;
α∩β= a——平面α、β的交线是a;
α∥β——平面α、β平行;
β⊥γ——平面β与平面γ垂直.
二、点、线、面常用定理
1. 异面直线判断定理
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2.线与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5)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两个相交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两个平面的交线.
3. 线与线垂直的判定
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所有直线.
4. 线与面平行的判定
(1)平面外一条直线和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在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总结:平面解析几何-直线与方程
一、直线与方程概念、符号
1.倾斜角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那么α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和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其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斜率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这条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k=tanα,常用斜率表示倾斜角不等于90°的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3.到角
L1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L2重合时所转的角.(L1到L2的角)
4.夹角
L1和L2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简称夹角.(L1和L2的夹角或 L1和L2所成的角)
二、直线与方程常用公式
1.斜率公式
(1)A(m,n),B(p,q),且m≠p,则k=(n-q)/(m-p);
(2)若直线AB的倾斜角为α,且α≠π/2,则k=tanα.
2.“到角”及“夹角”公式
设L1:y=k1x+b1,L2:y=k2x+b2,
(1)当1+k1k2≠0时,L1到L2的角为θ,则tanθ=(k2-k1)/(1+k1k2);
L1与L2的夹角为α,则tanα =|(k2-k1)/(1+k1k2)|.
(2)当1+k1k2= 0时,两直线夹角为π/2.
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P(x0,y0)到∶Ax+By+C=0的距离∶
d=|Ax0+By0+C|/√(A^2+B^2).
4.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两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之间的距离为:
d=|C1-C2|/√(A^2+B^2).
三、直线与方程常用定理
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如下:
(1)当L1:y=k1x+b1,L2:y=k2x+b2,
平行:k1=k2,且b1 ≠b2;
垂直:k1k2=-1;
相交:k1≠k2;
重合:k1=k2,且b1=b2;
(2)当L1:A1x+B1y+C1=0,L2:A2x+B2y+C2=0,
平行:A1/A2=B1/B2,且A1/A2≠C1/C2;
垂直:A1A2+B1B2=0;
相交:A1B2≠A2B1;
重合:A1/A2=B1/B2,且A1/A2=C1/C2.
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总结:圆与方程
一、圆与方程概念、符号
1. 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做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①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②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二、圆与方程常用公式
1.圆的标准方程
方程(x-a)+(y-b)=r是圆心为(a,b),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
其中当a=b=0时,x+y=r表示圆心为(0,0),半径为r的圆.
2.圆的一般方程
方程x+y+Dx+Ey+F=0,当D+E-4F>0时,称为圆的一般方程,
其中圆心为(-D/2,-E/2),半径r=1/2 √(D+E-4F).
3.圆的参数方程
设C(a,b),半径为R,则其参数方程为
x=a+Rcosθ;y=b+Rsinθ(θ为参数,0≤θ<2π).
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直线L: Ax+By+C=0,圆C:(x-a)+(y-b)=r.
圆心C(a,b)到L的距离为
d=|Aa+Bb+C|/√(A^2+B^2),
d > r L与圆C相离;
d = r L与圆C相切;
d < r L与圆C相交.
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C1:(x-a1)+(y-b1)=r,圆C2:(x-a2)+(y-b2)=R.
设两圆的圆心距为
d=√[(a1-a2)^2+(b1-b2)^2],
d > R+r 两圆外离;
d = R+r 两圆外切;
R-rl < d < R+r 两圆相交;
d = R-r 两圆内切;
d < R-r 两圆内含.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