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维维2分享

比别人多一点努力、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决心、多一点反省、多一点学习、多一点实践、多一点疯狂,多一点点就能创造奇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2.《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学》中有“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3.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

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

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诸侯制

C.道家无为而治

D.科举取仕制

4.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周王推崇薄葬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墓葬制度完善

5.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D.具备丰富的政治、社会功能

6.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

A.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7.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分封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8.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

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迪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9.“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

D.削弱相权

10.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

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11.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1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

C.延续了血缘宗法制度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3.“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4.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A.郡国并行

B.剌史

C.中外朝

D,通判

1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

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己。”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1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7.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

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其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应供职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18.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19.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20.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21.唐朝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22.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奉

"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

23.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

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奏章、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24.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

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利于()

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地方吏治清明

C.消弭民族冲突

D.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25.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

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26.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

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

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2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

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29.元朝行省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分掌行政、财赋、军事、刑

名等庶政。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体现民族平等

C.实现地方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3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

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元朝的中央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

C.加强对蒙古地区管理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1题26分,32题14分)

3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都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摘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制度相比于周以前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承秦制,三公九卿多由功臣担任。他们位高权重,多骄纵专横。武帝时,这种情况仍很严重。如其舅父田田蚡大权独揽,任用私人。以致于汉武帝不耐烦地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材料二

历代专制君主虽肄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要其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全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或是将其割裂分散,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宋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割裂分散"的史实(6分),并指出明清统治者“创制"的体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共同目的。(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错误。

2.D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3.A

【解析】

根据''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官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逆向思考,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故A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是不一定是立嫡,故B错误;道家无为而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错误;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材料中“家天下”管理模式不符合,故D错误。+

4.A

【解析】

从墓的规格来看,诸侯的规格有些己经超过了周天子,反映出分封制的逐渐瓦解,社会变动剧烈,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推崇薄葬,排除B;C项“开始没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基葬制度是否完善,排除D。

5.D

【解析】

根据"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故选D;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错误;材料信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宗法制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

6.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

7.B

【解析】

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维护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C、D两项错误、

8.D

【解析】

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所以选D。

9.C

【解析】

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意思是建立国家,根本强大,末梢弱小,国家才能巩固,治理天下,要像身体使用手臂,手臂使用手指,这样就会大小适当,不违背常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农业、商业的相关内容,排除A;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的问题,排除D。

10.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A顼,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

11.D

【解析】

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

【点睛】

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

12.D

【解析】

材料中“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显然不能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B错误;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13.B

【解析】

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

14.C

【解析】

根据示意图中"设立丞相政事堂”"废除丞相"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中央官制是内外朝制度,故选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刺史是地方官制,排除B项;通判是宋朝推行的地方官制,排除D项。

15.B

【解析】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此即"逐渐获得权力”;以削弱相权,此即“压倒了政府的大臣”,这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B正确;“三公九卿"中的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本身就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不是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主要是为了分割宰相职权,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D错误。

16.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17.C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指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由材料"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见给事中、黄门侍郎负责审核,属于门下省的职权,故排除AB,C符合题意;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C

【解析】

据材料"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身边亲信组成“中朝”,C正确;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只是材料的表象,而设问是本质,排除A;当时丞相只是具有较大权力,并没有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排除B;材料只提到卫青、霍去病功勋卓著,并不是所有的侍中都功勋卓著,排除D。

19.A

【解析】

唐代的选官制度重视容止有仪,并且还让一些官员子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表明唐朝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唐朝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A;唐朝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B错误;材料是有关选官内容,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错误:D说法不准确,排除。

20.B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所占比较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改变,排除D项。

21.D

【解析】_

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是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宋朝二府三司也是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明朝内阁是废除宰相后,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味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在上述整个过程中都是宰相权力不断消弱以致废除,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故选D。

【点睛】

专制主义是指决策过程中皇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央处于支配地位。注意解题时要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

22.C

【解析】

从材料中看出“南书房由翰林院文人陪君王读书研习的内廷场所”发展成为“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的机构可以得出决策中心发生变化,故选C。“南书房已经成为最高政务机关"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最高”,故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并不是南书房的设置,故排除B;“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是体现了亲信,不能体现出选拔高水平人才”,故排除D

【点睛】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23.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

24.A

【解析】

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法体现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属于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

2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女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AB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芝,

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

26.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

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帝恐^权至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对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宦官刘瑾……职掌,凡调旨撰赦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宦官专权的根源出发,即可得出"君主专制”的结论。

27.D

【解析】

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官该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化,故C项错误。

28.D

【解析】

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A错误;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错误。

29.D

i解析】

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说明元朝统治采用分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是解题的关键。

30.D

【解析】

材料“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说明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指明朝的内阁,排除材料“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说明行省制度是为巩固蒙古政权统治而设,并没有体现出“专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而设立”,故C项排除。

31.(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4分)

(2)郡国并行制。(2分)

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4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三点6分)

(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4分)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知’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即臣之名分确定。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

(2)行政制度,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图片中有高密国、胶东国及东莱郡等可以看出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弊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汉初“七国之乱”的史实可知,分封制度下的诸侯有校大的独立性,从而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威胁中央。

(3)特点,根据材“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早.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实行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的设曾,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置郡县制到汉朝的州郡县三级到唐朝道州县,宋朝的路州县,再到元朝的行省路府州县,可见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特点是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32.(I)措施:频繁更换丞相;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实行中外朝制度。(任一点2分)

(2)史实: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6分)

体现: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分)

(3)共同目的:加强专制皇权(或者是:控制中枢权力机构)(2分)

【解析】

(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架空宰相权力。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对相权的割裂分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实现了对相权的分割。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3)共同目的:根据材料“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机构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

高一年级政治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考试分析,月考试卷分析

2020高一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大全

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测试题含答案

2020高中政治必修一月考考试试题

    63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