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位与分布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2)
学“活”的地理,是学“活生生”的地理。地理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天然联系为学“活”的地理提供了丰富的、带有区域特色的“原材料”,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地理课堂上使用乡土事例,让地理教学有了更多的“活水”。
学“活”的地理,是学变化着的地理。即使是看似稳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会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而发生改变,更不用说社会科学属性的人文地理知识。当“九大行星”的常识被“八大行星”颠覆后,不用因怕学生记混而急着彻底清除“九大行星”的痕迹,告诉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只让学生记住八大行星更有意义。“廉价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地理教科书中陈述某种地域生产发展条件时的优势之一。且不论这种“优势”的教育是否得当,毕竟在某个发展阶段中这是个现实。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涨薪潮”已经让一些人预言: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或许即将结束。对中学生来说,多一条、少一条“优势”并不重要,有价值的是从“优势”到“非优势”变化过程中的道理。
学“活”的地理,是学不同视角看到的地理。大千世界,众多地理要素怎么会只有一种组合?芸芸众生,对世界怎么可能只有一种看法?当学生明白在“典型”的城市空间结构之外还有大量“不典型”的时候;当学生学习理解或欣赏而不是批评世界另一个角落人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当学生知道对地理问题存在争论是很正常的时候,学生就是在逐渐意识到,地理问题是复杂的,从不同视角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些问题的答案是非唯一,这对形成他们灵活的思维方式大有益处,这种益处同样比只记住某种观点更利于“活跃”公民的成长。
学“活”的地理,是学“生成”的地理。有地理教师在课上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美国主要工业分布图,有的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绘制一张水循环示意图,有的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与教师直接讲美国工业分布图、教师绘制水循环图给学生看和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中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相比,前面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固化”的结论,而是蕴含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