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政治>

高三政治重点专题复习

於宝2分享

  一个突出重点知识点内容的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重点专题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政治重点专题复习

  一、经济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一般主要考查“经济意义”、“经济措施”】

  1、价格(物价、CPI、PPI、房价)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②直接原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④间接原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A、一般地,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C、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A、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C、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新产品开发。【联系: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3)如何稳定物价?(建议:对症下药)

  2、消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①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②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C、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D、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联系: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④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建议:对症下药)

  3、生产与消费(热点:金融危机、扩内需调结构、低碳经济)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3)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得到什么启发?(建议:从不同侧重点提出相应的要求与措施)

  4、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④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

  5、劳动者(热点: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毕业、生产安全事故)

  (1)劳动与就业:

  ①就业的意义:A、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C、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就业的措施:A、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B、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C、从党和政府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D、从劳动者看: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立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有创业精神。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②劳动者权益的维护:A、从劳动者看,要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法途径维权。

  B、从国家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用人行为;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热点: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医改、教育公平、社保)

  实现公平的措施:①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税收调节,调高保低,整顿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⑤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7、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点:宏观调控政策、楼市、金融危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1)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改进技术和管理。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2)规范市场秩序:(热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问题)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C、良好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否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无序,诚信缺失,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②措施:A、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秩序的治本之策

  C、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

  D、企业及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政府宏观调控:(热点:政府调控政策)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来弥补缺陷。 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利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措施:A、根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深入细化)

  B、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来调节。 C、营造经济社会环境,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经济行为。 D、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经济生活的“万金油”)

  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D、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经济)

  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B、也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A、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B、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C、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D、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质取胜

  E、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F、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要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二、政治生活——公民、政府、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 【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

  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

  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

  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

  【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

  ⊙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

  ⊙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拨打热线电话、进行信访、利用电子政务、

  申请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法律途径

  2、我国的政府

  (1)政府……工作的原因: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国体、意义

  (2)政府如何开展……工作: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

  (1)人大制度——我国政体及根本政治制度(联系: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

  ②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③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免责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④人大制度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国权力运行的规则)

  (2)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A、党……工作的原因: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国体、意义

  B、党如何开展……工作: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

  ⊙党的性质: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党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中共与8大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的内容(略)

  ③政协的性质与职能(易错,与人大区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①促进民族……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掌握“客观依据及意义”)。

  ②促进民族……的措施: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C、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联系:反对民族分裂)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C、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4、当代国际社会——国际政治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则是对立的根源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中国的外交政策:A、决定因素: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B、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E、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F、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5个)

  G、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负责人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

  ④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独立权、平等权;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政府”还可关注】

  ①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A、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权力和自由;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防止权力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带动全社会守法护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②政府依法行政要求:A、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B、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水平。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D、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注意:D是人大所为,ABC是政府自身所为)

  ③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A、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若不受监督,会导致权力滥用,滋生腐败,必须依法行政,接受监督。B、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清廉,减少失误,防止权力滥用。

  C、利于科学决策,合民意聚民心,为人民谋利益,建立有权威和公信力政府。

  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措施:A、有效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依靠民主和法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质询、问责、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B、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监督。C、实施政府“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D、公民要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等渠道,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⑤政府权威的树立:A、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树立的。B、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保持和谐干群关系。C、要有良好的业绩,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维护人民利益。D、要重品行、作表率,为民谋利益,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E、要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团结合作,讲信誉,发挥积极作用。

  三、文化生活【一般主要考查“影响”、“措施”】

  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与社会: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对个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

  意义: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态度与原则: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贸活动、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A、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文化创新:

  ①原因: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B、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途径和方向: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

  B、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 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呈现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贡献,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③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华民族精神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②原因: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利于应对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途径:A、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B、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措施:①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③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④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⑥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根本目标与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⑦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⑨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①原因:A、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B、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D、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

  ②措施: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 ,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C、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D、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发展中特文化”还可关注】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科学消费,推动生产的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忧虑现象,有些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内容荒诞庸俗,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四、生活与哲学【一般考查原理及方法论,即“哲学观点”与“哲学措施”】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革命热情和严谨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整体也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搞好局部,掌握系统优化法,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推动整体发展。 ③系统优化法: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法,坚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原则,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2)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困难,接受考验。 ③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原理及方法论: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求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发展时,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和发展;若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④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3)矛盾观原理及方法论: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同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又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与……协调发展(实现……向……转化)。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⑥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事物发展,二者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要统筹兼顾,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⑦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起主导作用,矛盾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性质,二者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辩证否定观(略)

  (注意“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正确社会意识指导实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要求我们要深化改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4)价值观原理及方法论: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客观依据: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阶级性,不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评价也不同,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③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差异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评价也不同,产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需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①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关系: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并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社会必须尽可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各种条件。②价值的实现方式: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B、重视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C、积极创造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才能,全面提高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五、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世界贸易组织:

  ①分类——全球性、专门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②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提高收入和需求;扩大生产和贸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建立多变贸易体制。

  ③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④作用——加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国际分工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是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权利: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权益。

  义务: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透明度。

  2、国家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关系

  ①影响因素:归根结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②类型:单一制、联邦制

  A、中国是单一制,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地方必须服从中央,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行使职权;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个法律体系、一种国籍;中央统一行使外交权。

  B、美国是联邦制,联邦与州两级政府分享政治权力都有各自的中央政权、宪法和法律体系,都是完整的政治实体;联邦与州在各自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联邦地位高于州,是国际交往的主体

  ③联邦制作用:保证美国的强大统一,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效率不高,联邦与州政府相互推诿、各自为政。

  3、中美权力运行的规则/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①中国是民主集中制:A、表现——在人大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其他机关依法各司其职;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权,地方服从中央,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 B、意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民智和力量建设现代化,维护统一和团结;有利于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高效履行职责。

  ②美国是三权分立制:A、表现——国会拥有立法权,但受总统与法院制约,总统有立法否决权和立法倡议权,并发布行政命令,联邦法院有权宣布法律违宪;总统掌握行政权,负责实施法律,但受国会与法院制约,政府所需经费须国会批准和监督,联邦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命令违宪,通过案件判决重新解释宪法以扩大或限制总统权力;法院拥有司法权,负责审查法律,但受总统与国会制约。 B、作用——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实际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导致国家机关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并在政治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完善人大制度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主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和人大关系,支持人大工作;人大依法履职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意义: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与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前进。

  5、国体与政体:①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②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巩固国体,不适当的则危害国体;③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外来势力也会影响政体,使同样国体采取着不同政体。

    22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