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高考写出好文章
2019年高考北京卷试题,吸引大家眼球的是古文阅读题的变化,似乎微写作方面波澜不惊,与去年相比保持了一致性。但这种延续中,对考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步凸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阅读经典高考写出好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阅读经典高考写出好文章
这里所说的语文能力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读得“进”,写得“出”。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2019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题目: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三道题均与名著阅读相关,这是对2018年考试形式的延续。三道题的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要对名著阅读得足够细致、深入,有合理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并能够写出来。
第题中“作品的结尾”这一要求,使得读原著读得不细的考生就无从下手了。“启迪”“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的要求,使能够“读进去、有思考、表达得出来”的考生脱颖而出。由于有“陈述理由”这一要求,第题较后面两道小题,在语言表达上更强调语句间的逻辑性。
第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比较容易的题,但实际上它在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方面毫不逊色于第题。
首先,这道题较第题,淡化了对作品实际内容的“复述”,而强化了对名著理解方面的要求。第题需要考生“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因此考生首先要读懂什么是“内心强大”,然后借助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选择人物,之后借助自己对人物行为的理解选择能够表现其“内心强大”的情节或细节。
其次,这道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是隐性的。较之第题的“复述”“陈述”,第题仅仅要求“写出”,看似没有任何要求,但这个“写”字,可以由以下两种方式来呈现“:叙述人物事迹,加以分析”或“通过对作品某一内容的再加工来表现”,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对考生的语言表达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某个人物“强大”的“表现”,是在名著阅读中容易发现的,但要在写作中体现人物的“内心”,则需要认识的深度和遣词造句的精准。
第题在第题的基础上,减少了“陈述理由”这一显性要求,但实际上,“赞美”要围绕“心清如水”这一特点来抒发。它在第题的基础上,加上了表达方式上的要求:“诗”或“抒情文字”。因此,选择这道题的考生,在阅读的精度、深度方面和选择前两题的考生不相上下,但需要更强的语言创造力。
可以说,三道题在对考生的阅读精细化、理解深入程度和个性化表达的精准、精彩方面均提出了要求。无论选择哪道小题,高分考生都需要对原著细节有准確的记忆和理解,个性化解读作品、人物,理解深度与作品格调吻合,同时,表达得体、准确、流畅,用语书面化,能娴熟使用不同句式、术语,恰当准确地引用相关作品原文或其他文学研究资料,语句间关联紧密,思路合逻辑,表达富有文采。
一言以蔽之,微写作的高分卷需要做到“文质兼美”。
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从对以下示例的分析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示例一
《呐喊》中《药》篇,尤令我印象深刻。花覆茔冢,寄革命以光明,奋仁人之志气;乌鸣苍穹,喻贤良无靠之枝,化精卫填海之事;中华相逢,期志士与民众相解,引读者与评家赞誉。以兹希望之景,书乎慷慨悲凉之后,或少消极,免绝天下之望,不塞四海之智,可谓兼得焉。余每览至此,莫不深感先生用心良苦。夏瑜之同志者,当为之振,余虽后人,亦铭心而有所悟焉。
示例二
《呐喊》中《孔乙己》结尾那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令人印象深刻。“大约”表示推测,而“的确”则是肯定的口气。按照孔乙己最后的样子推断,他一定会因贫而死,但再也没人谈起他,所以也不能确定。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尽显人们对孔乙己的无视。鲁迅先生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就刻画出人们的麻木和冷漠,给人以思考回味的空间,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面两个示例均表现出作者对《呐喊》中作品细节的精准把握,同时表达方面也令人称道。作者对名著的记忆准确、清楚,如“乌鸦”和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能够对这些内容有深刻合理的理解,如示例一所理解的乌鸦与贤良无所依、精卫填海等的关联,示例二所理解的技巧上的效果等;在有上述解读的同时用富有逻辑的语言、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来呈现自己阅读名著的内在体验,如二者都呈现出的严谨的逻辑性,又如示例一采用的文言文语言形式,示例二结尾借用中国画艺术特点的评点,都富有个性而合理。
示例三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江姐以她强大的内心蔑视死亡、超越苦难、征服敌人,鼓舞着其他同志和我这样的后辈。党性铸成她心中的钢铁,在竹签贯指的剧痛面前她坚不吐实;信仰升起她心中的旭日,面对亲人头颅悬城她仍能收藏软弱;牺牲精神给了她内心的动力,死亡来临她依旧整装出发。她,江姐,一位优秀的女共产党员,就是我眼中内心强大的人!
示例四
毫无疑问,桑迪亚哥就是内心强大的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坚持自我,在机器时代仍旧手摇小船?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耐得住寂寞,84天一个人待在一条小船上?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克服困难,和群鲨奋力搏斗?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充满希望,只剩鱼骨归来依旧梦见象征着生命力的狮子?他强大的内心永远不懂“失败”“放弃”与“老去”。
从表面看,第小题对考生没有语言表现形式上的特殊要求,但事实上,这道题想要写得好仍然需要考生将阅读名著的体验有文采地呈现出来。从示例三和示例四,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示例三选择了歌曲《红梅赞》的歌词来开头,充满抒情意味,又将江姐的“内心强大”转化为形象的表达。从后文看,“铸成钢铁”“升起旭日”都属于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见,作者不仅对江姐的事迹把握精准、理解深入,同时也具有形象说理的语言能力。示例四采用的是假设论证和反问句式,这就使这一语段充满说服力。同时“坚持自我”“耐得住寂寞”“克服困难”“充满希望”不仅紧紧围绕“内心强大”,而且具有严密的层次划分,这一语段很具有说理的语言魅力。
示例五
尺幅鲛绡,字字写孤标傲世的心声;湘江旧迹,点点印青春真情的泪水;拒绝鹡鸰香串,抛却世俗对富贵的崇拜;葬下桃李落红,寄托诗魂对高洁的向往。你是灵河岸旁的阆苑仙葩,深情来自濯灌;你在茜纱窗下毫端蕴秀,清泪诉说相知。黛玉,你是我梦中的一泓清泉,我赞你如临花照水的倩影,更赞你清澈如水的心灵!
示例六
这一份赞美献給心清如水的少女翠翠:一条渡船,仿佛翠翠拒绝收钱时那微笑的嘴角,如水一般荡漾着她单纯的友善;夜风吹来那个少年的歌声,吹动着翠翠萌动的梦,那微微泛红的脸颊,如夕阳映衬下的溪水,泛着纯情的涟漪;娇憨的呼唤,带给孤独的爷爷多少温暖;那凝望远方的倩影,如水的明眸里依旧充满令人赞叹的痴情。
示例五的作者表现出对名著原文的熟稔,多处借用原著中的诗句、细节,同时较好地与自己要表达的对“心清如水”的赞美相结合。示例六的作者将名著中的细节巧妙地转化为自己抒情的对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突出其与“心清如水”的联系。这两个示例不仅表现出作者阅读的成果,也可看出其学习原著语言、加以个性化创新的痕迹。
因此可以这样说,2019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部分,要想取得高分,需要做到“文质兼美”,而要做到这点,则需要考生“读写俱佳”。
2019年高考已经过去,或许这一年的高考微写作题正提示高中师生不要将名著的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对名著的“再加工”正是对名著阅读成果的最好反馈、对名著阅读过程的最好呈现,同时,也是加强写作能力、提高表达水平的一个途径。在日常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不妨尝试以微写作的形式来介入,实现“读写俱佳”,一举两得。
阅读经典高考写出好文章相关文章:
8.高考语文必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