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22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燕纯分享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2020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节选自他的《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母爱和父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理解探究——质疑延伸——拓展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使心灵更加健康而成熟,学会“爱别人”?与“创造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2020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重点】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难点】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方法】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两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 教学设计 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导入新课】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感动有让我们感受了母爱光华的绚烂!那么我们今天就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行为艺术。

  【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 秩序 刹那 咄咄逼人 惶恐 休戚相关 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 爱恋 的 感情 (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 同性恋 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 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 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 情感对象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 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大屏幕显示)

  年 龄 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应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大胆质疑,筛选信息】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难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语句来。

  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备学生):

  预设1文章第一句

  双重假设,说明孩童在幼儿期无意识,自然无爱的意识。

  预设2母亲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2020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_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_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_》《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_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_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_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_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_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_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_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

  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_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_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_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_几个月和_几年同母亲的关系_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_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2020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分析

2.高二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材视频

3.2020《父母的爱》的优秀作文精选5篇

4.高二语文必修四课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5.2020幼儿园父亲节主题教案精选5篇

6.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7.2020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8.2020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9.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情感随笔

10.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42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