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

燕纯2分享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一

  阅读理解

  (一)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B )

  A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B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C 、因跪请秦王 D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解析 ( B为“请允许我”,其他皆为“请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窃,偷偷地。

  B 、秦王不怿,为一击击 怿,高兴。

  C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为,演奏。

  D、相如顾召赵御史 顾.回头。

  【 解析】 (窃,私下地)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C )

  A 、秦御史前 B 、左右欲刃相如 C 、相如张目叱之 D、而相如廷叱之

  解析(A、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B 、刃,名词用作动词,杀;D 、廷,名词用作状语,当廷)

  4、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C 、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二)(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缩写节选自《 汉书· 苏武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招供。

  B、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拜访。

  C 、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监禁。

  D 、阴相与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 阴:阴谋。

  【 解析】 (阴:暗地里)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③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④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 、① 与② 相同,③ 与④ 也相同 B、① 与② 相同,③ 与④ 不同

  C、 ① 与② 不同,③ 与④ 相同 D、① 与② 不同,③ 与④ 也不同

  【 解析]( ①适逢 ②会同 ③被活(捉) ④活下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 、宁许以负秦曲 B、其一人夜亡

  C 、单于壮其节 D、且庸人尚羞之

  [解析](降:动词使动用法。A、动词使动用法,使… …担负 B、在夜里,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 为壮,认为… 壮;D、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 年。

  B 、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C 、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 、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二

  文学常识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3)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4)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著名的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5)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

  6)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于1162年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因此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7)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8)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9) 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10)《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11)《张衡传》选自《后汉书》。范晔,南朝人,历史学家。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三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公安在?

  6、安抚。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二、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三、尔

  1、同“耳”,罢了。例:①无他,但手熟尔。②非死则徒尔。③以头抢地尔。

  2、你的,你们的。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3、那。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4、作助词。例:①始尔未为久②呼尔而与之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5、如此,这样。例:①君尔妾亦然。②作计乃尔立。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四、夫

  1、丈夫。例: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2、成年男子。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例:①夫战,勇气也。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4、这,那。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夫子]

  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①愿夫子辅吾志。②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

  ⑶同“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夫子:这里指挑夫)

  ⑷《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夫婿]丈夫。例:①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②谢家辞夫婿。

  [夫人]

  ⑴官员之妻。例:①公夫人甚爱女。②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⑵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⑶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五、盖

  1、遮日挡雨的用具。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2、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①盖音谬也。(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②盖借寨墙为蔽也。③盖以此得名也。

  3、遮盖,掩盖。例: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枝枝相覆盖。

  4、大概,大约。例: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②盖五六百人也。③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5、发语词。例: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6、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

  7、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8、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六、故

  1、原因,缘故。例:①既克,公问其故。②何故而至此?

  2、本来,原来。例:①两狼并驱如故。②宋将军故自负。③此物故非西产。

  3、旧的。例:①温故而知新。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⑤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⑥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

  4、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③今公子故过之。

  5、所以,因此。例: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国无法则乱。④故木受绳则直。

  6、故意。例:①广故数言欲亡。②则再拜,故迟不起。

  7、仍然。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8、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故乡]家乡。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⑵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例:①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七、何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盘问他是谁)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八、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若毒之乎?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同“于”。例: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总结

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4.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5.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梳理

6.高考语文基础复习知识点

7.高考语文知识点冲刺总复习

8.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9.高考语文常识知识点总结

10.2020高考语文知识点

    4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