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大全

燕纯2分享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4.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作家与作品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此诗作者不详。

  三、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四、导读全诗,梳理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字词注音

  箜篌(kōng hóu) 槌(chuí)床 伶俜(líng pīng) 绣腰襦(rú) 葳蕤 (wēi ruí) 留待作遗(wèi)施 绣夹(jiá)裙 玳瑁(dài mào) 流纨(wán)素 明月珰(dāng) 公姥(m?) 磐(pán)石 拊(f?)掌 便(biàn)言 否(pǐ)泰

  窈窕(yǎo tiǎo) 鹄舫(hú fǎng) 龙子幡(fān) 婀娜(ē nuó) 踯躅(zhí zhú) 金镂(lòu)鞍 赍(jī)钱 鲑(xié)珍 衣裳(cháng)摧藏(zàng) 奄奄(yǎn yǎn)

  六、结合注解疏通字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

  兰芝被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

  告诫后人——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民歌风味

  1.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妻的手法,是民歌里常用的。

  2.多处运用铺陈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纵铺)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横铺)

  3.善用比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四、布置作业: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第三课时

  一、知识梳理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一)重点字词例释

  1.相

  ⑴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誓天不相负(代“你”);

  ⑥不得便相许(代“你”);

  ⑦登即相许和(代“它”);

  ⑧蹑履相逢迎(代“他”);

  ⑨怅然遥相望(代“他”);

  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⑵作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⑤仰头相向鸣;

  ⑥黄泉下相见。

  ⑶作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2.见

  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

  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3.适

  适(刚才)得府君书;

  处分适(适合)兄意;

  始适(出嫁)还家门。

  4.谢

  谢(辞别)家事夫婿;

  多谢(劝诫)后世人;

  阿母谢(推辞)媒人。

  5.令

  县令(长官)遣媒来;

  便言多令(美好)才;

  岂合令(您)郎君;

  莫令(使)事不举。

  6.自

  我自(本)不驱卿;

  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

  自(即)可断来信;

  葳蕤自(且,还是)生光;

  自(其)名秦罗敷;

  自(其)名为鸳鸯;

  好自(亲自)相扶将;

  物物各自(助词,无义)异。

  (二)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通“娶”); 箱帘(通“奁”)六七十; 恐此事非奇(通“宜”);

  高三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大全二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三、文意疏通。

  1、自主翻译

  2、教师重点点拨、补充

  3、词句问题交流,师生指点。

  4、文言知识归纳(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汇报)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偏义复词:两个词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做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偏义复词应该是古代的一种语言习惯,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①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中的“往来”,侧重于来;

  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侧重于远;

  ③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其中,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④《鸿门宴》中的“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偏在入。

  如果没有补衬的词,读读看,很不顺口:往(来)无白丁,忘路之远(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四、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概括内容

  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

  (1)诗意。

  (2)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3、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4.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1)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2)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五、课文赏析

  (一)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谁?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答案有依据)

  1、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2、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 3、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高三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大全三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偏义复词、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疏通大意

  2、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二、解题----可从叙事诗入手分析文章(详见《金榜一号》P77-P78)?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预习检测——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2、看图片,回忆原文,梳理情节(第一课时先讲开头到夫妻誓别)?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六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府吏长跪告,阿母槌床怒还必相迎取,久久莫相忘新妇起严妆,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却与小姑别,嬉戏莫相忘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四、找叙事部分,讨论探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阐述,言之成理)?

  A.探讨、评点“阿母怒遣兰芝”?

  1、兰芝是个好媳妇吗

  2、府吏为兰芝分辨的核心理由是什么

  3、阿母“大怒”的原因是什么

  4、府吏“还必相迎取”的诺言是真心的吗?能履行吗

  B、探讨、评点“兰芝遣别”?

  1、谓府吏,无复还——清醒认识?

  2、起严妆,美无双——最后努力?

  3、拜阿母,别小姑——善良心灵?

  4、别府吏,立誓言——忠贞爱情?

  从焦母怒遣、府吏求情到最后兰芝伤心的离开,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明确:?根本原因:亲情与爱情的矛盾?

  亲情是与生俱来、影响一生但不伴随终身的?

  爱情是半路杀出、后起影响但要伴随终身的?

  c.?探讨、评点“逼迫改嫁”?

  县令遣媒,阿母谢绝;太守遣媒,阿兄逼迫;兰芝应允,婚事在即?

  1、权贵争相来聘兰芝,说明什么问题

  2、兰芝最后还是答应改嫁了,她是否真的爱焦仲卿

  有一点明确;兰芝是个贤惠、贞洁的好女子。?

  d、探讨、评点‘双双殉情’?

  1、从双双殉情中可看出两人各什么性格、?

  2、两人如果不选择殉情,会怎么样

  四、主题的探讨?

  悲剧爱情,亦或亲情与爱情的矛盾?(联系生活学生容易明白)?

  ? ? ? ? ? ?

  五、探究阅读?

  关于铺排?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关于开头结尾的艺术效果?

  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高三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2.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3.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

4.语文高中《迢迢牵牛星》优秀教学设计

5.语文《木兰诗》教案大全

6.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原文

7.小学五年级语文《长歌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8.《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doc》

9.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3篇

10.小学三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范本

    42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