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电影摄影机不要停观后感精选5篇

巧绵分享

  电影《摄像机不要停!》因疫情新作《摄影机不要停!远程大作战》又掀起一波热潮,作为2018年的日本黑马电影,你是否看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电影《摄像机不要停!》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摄像机不要停》观后感1

  之前被吹爆了的一部小成本的日本电影,特意在网上找资源看了看。下面是我看过以后一些感受,会剧透哈

  开始前四十分钟真的没看懂,本来真的以为它是一部恐怖片,也真的被吓到,不过很多情节都觉得挺沙雕的,比如,她们在车上,要拿钥匙的时候,为什么只有那个女生在被丧尸追,其他两个人去哪了?还有女生被丧尸追的时候为什么要往那个地下通道那跑?那个女化妆师那么厉害,打倒了两个丧尸,她们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最后那个女生发现脚上没伤以后为什么要那么凶狠,杀了男主和导演?以及那个被斧头砍到的女化妆师后来为什么一下子又站起来了。而且当我看到那个女生站在天台,字幕出来的时候,我真的黑人问号脸,这是结束了吗?所以后面演什么?

  其实坚持看到后面才会知道,其实这是一部挺温情的电影,原来他们是在利用一镜到底和现场直播的噱头拍摄一部电视节目,虽然主创们都有点奇葩,但是他们都还是热爱自己的作品,并且他们临场应变的能力还是挺好了。特别是导演真的付出很多,无论发生什么,他都没有想过放弃,而是坚持去解决问题。虽然由于种.种意外,导致节目有点无厘头,看不懂,但是恐怖的氛围也因此渲染的更好了。印象还比较深的还有导演的父女情,导演不太善于言辞,他无法表达出对女儿的爱,而他的女儿一开始也不太能够理解父亲,但是当最后当他们合力完成这部作品时,两父女也就不用多说什么,就能够互相理解了。

  《摄像机不要停》观后感2

  制作成本不到300万日元(约18万人民币)培训机构出品的众筹作品,《摄影机》6月份在都内2馆限定公开,一个多月后全国150馆上映打进周票房Top10。不管最终能不能达到媒体吹的10亿日元票房,这部破收益率纪录的独立邦画已经注定被载入日影史册。

  丧尸元素和废柴男主的元素难免让人想拿吉田大八的《桐岛》来作比较,但看完后我更多联想到的是同样属于B级以下小制作的内田英治《下众之爱》。

  高中毕业开始自学编导,写过搞笑剧本子的上田导演显然交出了一个可爱讨喜得多的作品。相较于《下众之爱》里内田不留余力地展现底层电影工作者夹缝中生存的阴郁以及专属于cult片的各种fetish元素相比,《摄影机》是从接地气的学校workshop项目开始,一心作个好懂好玩好拍好演的作品。上田导演在剧本设计初期就融入了舞台喜剧的经验,把故事分成层层叠加的三等分,每一部分都赋予明确的定位。第一部分的铺梗,第二部分的背景说明和第三部分的升华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硬件条件的依赖,而用心打磨了剧本内容。最受恶评的第一部分虽然确实会因为粗糙的镜头和表演吓退部分观众,我倒觉得小制作和话剧风的特点反而让长达37分钟的一镜到底长镜头噱头十足却没有炫技感,这部分的尬演也有种“破次元壁”的真实和诙谐。相反更可以展现导演叙事能力的第二部分背景说明全程功能性的白描,当然也有受限于片长的因素,但粗糙的节奏还是让人会有点担心导演实际的剧情片叙事功底如何。第三部分的升华则是高潮迭起,丢搞笑包袱的节奏驾轻就熟,结尾的升华也是非常聪明,密度极大笑中带泪的观影体验就个人而言算是在日本最酣畅淋漓的几次之一。

  日本人永远爱热血励志的理想主义,上田导演没有像大多数独立电影人避开这种迎合大众趣味的类型,而是相反用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把这种理想主义刻画得更加壮烈。电影最后几幕对“映画爱”和“不忘初心”的呐喊把电影里的虚构与现实中拍摄条件同样艰苦的《摄影机》剧组联系在一起,让全片最后爆发的情感力度暴增几个量级。

  就像上田导演在TOHO日比谷的感谢登坛说的“映画の力を信じて本当良かった”,《摄影机》让观众久违地感受到拍电影、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梦想和快乐是可以多简单纯粹。如果《摄影机》能让被委员会和垃圾漫改拖得死气沉沉的日本影像行业重新反思“映画の力”那真的是功德无限了。

  (最大的遗憾是上田导演本人不会演戏,要是会演自己直接上男主角那情怀加成肯定再多1个亿票房吧!!)

  《摄像机不要停》观后感3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啊。

  这部电影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听说桐岛要退部》那样的。毕竟都有cult片情意结、都有讲拍电影,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戏中戏”设定,还都表达了对电影的热爱。

  但其实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桐岛》中,拍电影只是故事的其中一条线,而《摄影机不要停》则是将“拍拍电影的电影”这一主题贯彻了全片,它没有像前者那样探讨年轻人无处安放的心结,而是纯粹地表现对电影的热爱。

  电影最为人称赞的地方在于开头那一段堪称片场灾难的37分钟长镜头,不过在讨论这条长镜头之前,我比较想讨论电影的其它部分。

  除长镜头之外,电影对人物的塑造也是相当深刻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父女的故事线,这一条故事性的设置其实也涵盖了全片的主题,即对电影的热爱。

  父亲是一个不算成功的电影人,拍过电影、访谈、MV,可以看得出来在繁琐的工作中,他对妥协是习以为常的,不强求演员真哭,不介意用眼药水,在对待剧组时也是尽可能的和颜悦色——就跟普通的中年上班族一样,被生活与工作磨去了棱角。得不到女儿的认可,包括妻子也不认为他会接下“现场直播长镜头戏中戏”这样的工作。

  从父亲在接到工作时的反应来看,他确实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想必也是因为他知道要拍好有多难),但是为了让刚刚被赶出剧组的女儿开心起来,他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工作。

  在筹备的过程中,父亲一直周旋在不靠谱的演员、诸多要求的录音师、棱角分明的男一号还有不能被颜“哔——”的偶像女演员之间,这个时候的他依然是如履薄冰,焦头烂额于满足各方需求的。虽然此时的女儿并不会觉得他有多伟大,即便到了片场也还是会嫌他挡住了自己看男一号的视角。

  女儿对父亲的认知是在直播过程中逐渐改观的,她发现原来父亲也并非总是那样的窝囊,他其实也不认可那些得过且过的技俩,也很烦自视甚高的艺人,只是为了生活和工作,他必须要将自己的愤怒掩盖在和颜悦色之下,只有到了镜头前,才得以毫无顾忌地将自己所承受的压抑宣泄出来。(虽然还未到中年,但我仿佛也能够理解这种不得不舍弃自己坚持的心态)。

  因此,可以说,父女线是作为与片场线这条明线相对应的暗线所存在的,在明线遇到冲突时补充解决方法(从一开始的妈妈代替演员,到中间女儿直接补完中断的剧情,都是起到一个化解冲突的作用),明线提供笑点,暗线推动剧情发展。

  而最终,两条线在电影最大的冲突点,即直播将要结束之时汇到一起。已经上头的父亲面对要求随意解决机位的制作人爆发了,女儿明白父亲也是真切想拍好电影的心意,也凭借着她幼时与父亲的经历找到了解决方案,在让电影完成拍摄的同时,也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这是电影在剧作上的亮点。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剧组各方是纠葛不断的,不管是诸多意见的男一号,还是向父亲施压的制作人。但到了最后一个镜头,所有人合力搭起了人肉机架,坚持到直播结束——

  然后他们都疲惫不堪地,在笑。

  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突发状况与麻烦,有太多的争吵与矛盾,但到了电影杀青的那一刻,大家都在笑。

  我想起自己在一次端午假期的时候有去过学姐的剧组(天台戏)帮忙做录音,五月的深圳日光毒辣,两天下来我被晒成了红色。但是我的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

  因为拍电影是一件会让人热爱且沉醉其中的事。

  讨论完剧情,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长镜头。

  我很喜欢长镜头。

  原因大抵是因为,拍摄一条优秀的长镜头意味着剧组全体人员的高度配合,过硬的运镜水平以及周密的机位及构图设计,很多时候还需要加上一些运气的成分。(这里是否要cue一下毕赣?)

  不过在《摄影机不要停》中,它并没有给我们展现一条优秀的长镜头:能把人晃吐的手持、莫名其妙的尬演、还有将镜头对准上楼梯的女主角的屁股(这样真的没关系吗导演!)……电影开头呈现的这段37分钟的长镜头就观感而言实在称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长镜头劝退教科书”级别的糟糕。

  但当导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戏中戏的设定时,一切就变了:这条长镜头的全部纰漏都被补上了,它的一切不足都可以被归咎到状况百出的拍摄现场,也就可以理解成刻意而为的设计——换言之,它是一条完美的长镜头。

  这是取巧,没错,但除了取巧,我看到的是对电影的热爱。

  没有成本(不到18万人民币)、没有卡司(演员几乎都是十八线)、甚至没有技术——我们只是普通人,没有杨索或是卢贝兹基那样的惊世之才,但我们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拍下影史留名的长镜头,告诉观众,即便是普通人,也能够拍出伟大的电影。

  《摄像机不要停》观后感4

  “别歇着!”

  当年《鬼子来了》里姜宏波此话一出,身上的姜文还没来得及使劲,趴窗根的“我”反倒吓坏了。硬着屌的“我”气急败坏,用枪指着姜文,丢下小鬼子自己跑了,最终害马大三掉了脑袋。回到办公室的“我”一想不对,顺带以“立场问题”禁播了《鬼子》,让丢了脑袋又折兵的姜文看清了这血粼粼的世界。

  这次“日本姜文”吸取了中国姜文死在“歇着”上的教训,提上裤子,精神抖擞,拍了个一镜到底的新片,让机器和剧组谁都没歇着,取名也干脆,就叫《摄影机不要停》。

  没想到此片祭出,票房也一直没歇着,以18万人民币的成本近2亿票房的高回报率,成为日本年度现象级黑马爆款,给本就疲软的日本真人院线片带来了一丝光亮,并迅速成为广大中国影迷片单上的一员。

  《摄影机不要停》的剧情很简单,讲了一个剧组拍摄一个一镜到底的丧尸电视节目的全过程。聪明的是它在结构上动了手脚,把立项筹备、拍摄过程、成片节目三部分的时间线做了调换。先放出成片节目,再交代立项筹备和人物前情,最后解密状况频出、笑果爆发的拍摄过程。

  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对于正片粗制滥造的长镜头并不感冒,起初的OS:就这也高口碑?再看“假”花絮,OS:这帮中二的人还真有点意思,小励志。真正片尾花絮的,OS:这帮人不容易,很努力,有那么点感动。

  正片,花絮,花絮的花絮,观众观看三种影像的状态,思考的方向完全不同,严肃、喜剧、励志这三连击递进的情绪铺陈,让人眼前一亮,使观众认同人物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完成爆笑温暖的励志主题表达,这正是《摄影机不要停》戳人的原因。

  尽管如此,从结构和立意上,《摄影机不要停》并不鲜见,也逃脱不了与《大人别出声》、《麦拉狂想曲》等前辈的借鉴关系。从成本和制作水平看,它的粗糙质感也仅仅停留在电视水平,但它构建的多重放大视角却达到了“不一样”的有趣。长镜头,拍摄长镜头,拍摄拍摄长镜头以及看节目的人们,利用四个空间、四个视角层层放大,揭秘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戏里与戏外,临场与细节,意外与解决,这些对立冲突被有机的统一起来,在达到一种相对高级的喜剧效果的同时,把影视行业上中下三游以及影迷爱好者的相互关系,浅尝辄止的描绘了出来。

  这种多层嵌套的视角,去年的《大佛普拉斯》也用到过,行车记录仪里的富人、偷看记录仪的穷人、看这些人们的观众,层层的窥视在增加视角的同时,也扩展了思考的多重角度,用诙谐荒诞的方式讲了一个社会问题,直击现实的痛处,能使观众与电影产生全新的观影体验。

  不得不承认,日本电影人用特有的中二和几近失控的喜剧,呈现出了一部小成本影像作品制作中的偶然和荒诞之处。这不仅仅是电影人以自嘲的方式,解构了电影拍摄的细节和各方因素,更展现出了影像背后从业人员令人担忧的现状,拍出了他们的现实境遇和行业困境,与其说这是献给观众的爆笑喜剧,不如说是电影人拍给自己的一小份悲凉。

  中二和废柴,向来是日本反励志励志片的特有元素,唯有日本人能用这些“废料”拍出不傻、不二、不废、不柴,还很欢乐、小感动、小励志的电影片。

  这让人想起另一部,同样是表现日本电影人的废柴励志片《下众之爱》。在普遍“卢瑟”的影视行业里,怎么维持梦想与失败,怎么看待堕落与前行,怎么处理迷茫与执着……电影里统统都有答案。

  “拍电影就像爱上了个荡妇,但我们没办法对这个荡妇弃之不顾,所以你只能不断的艹下去,要坚持拍下去。”《下众之爱》这句粗线条台词,和《摄影机不要停》导演对镜大喊:“摄影机不要停。”简直同一个语调,一语道破电影人与电影的关系。现实与梦想像是闷棍与裸女,在脑震荡与欲望间,“卢瑟”们做不到拿着大棒强奸裸女,只能一次次坚持着从脑外科的病床上醒来,又一次次在散尽精血的空虚中睡去,在不停的挨打中坚定的拍(艹)下去。

  一部电影的诞生就是叠罗汉的过程,不光是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声光电服化道这些具体的从业人员,那些梦想者、失败者、爱好者甚至离开行业的人更是电影的基石,往往人们只看到那个站在最顶端最铜人的罗汉,却忘了下面一层层小罗汉叠加托举着大罗汉的目光。

  纵然很多人会失败,纵然这是个欲望场,对影迷而言,还是要看到更好的电影,更好的故事,看到影视从业者们骨子里的那份坚持。

  《摄像机不要停》观后感5

  大约在八月上旬的时候,《摄影机不要停!》从日本的推特上刮出一阵旋风,终于延烧至海外。

  “一镜到底绝无冷场”、“神作”、“年度票房黑马”、“影史奇迹”成为这部片的头衔,然而,点开一句话也听不懂的日文预告后,粗糙的特效、浮夸的演技,以及乱七八糟的镜头都让人打从心底怀疑口碑的真实性,似乎只剩开头那些掌声如雷的观众勉强可以证明这部片的价值了……

  “既然是神作就得观摩是吧?”于是抱着一颗如果不好看就当作被骗的心情踏进电影院。

  令人意外的是,发行商打着“只要撑过前三十七分钟,你将见证今年最skr的电影”这个标语是对的。

  三十七分钟的丧尸片看完之后,最先感受到的是“头晕”、“想吐”。

  当散场字幕缓缓升起时,前方携着男伴来看片的女友忍不住大声抱怨:“真是的,浪费我的钱!”

  ——相信现场可以表决的话,在场的观众多半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电影却淬不及防地开启了新的篇章。

  它带领观众回到一个月前,回到这部让你看得怀疑人生的电影诞生的历程。

  你才发现……

  原来如此!

  所有不合理的地方,所有让你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的的部分,都源自于不能停止的摄影机。

  你也是在这时候才发现,这部片的重点从来都不是僵尸,而是电影幕后的故事。

  《摄影机不要停!》可以让你有三个感慨——

  第一,表面上看起来再烂的片,它的背后仍旧需要那群,或是那一个对它充满热忱的人来完成。

  第二,票房大片从来就没有剧本潜规则,只有无止境的再发现,以及演员偶尔的即兴演出。

  最后——拍电影真的是最热血的事了!!!!!

  《摄影机不要停!》的幕前如此,幕后更是如此。

  主角秋山Yuzuki曾在记者会上表示在一镜到底的拍摄过程中,虽然现场充满紧张和肃穆感,但最令她感动的是,当天即便没有出现在镜头里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全都团结一致地到现场帮忙。

  尽管片中的演员很多都不是专业的,有的甚至在戏外只是平凡的大学生,或从事记者等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但正是因为这群单纯有爱的人,才能创造出成本三百万日币,票房二十一亿的奇迹。

  而带领大家实现这些不可能的导演,本身也是怀着对电影的热爱,抱着想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东西的决心,才成就出这部令人出乎意料,却又愿者上钩的电影。所以我们才会在电影结束之后恍然大悟,然后将我们唯一能作为回报的掌声,毫不保留地献给这些让我们看到何谓“电影初心”的贡献者。

  但除了幕后工作人员的努力之外,这部片之所以神,是因为连观众也和制作团队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守护这部电影。所有看过的人都非常有默契的不剧透,不论是在网上,或是想要推荐给朋友,也只是说“就当作被我骗了,你去看看也好”,如此可爱又真诚的心意,相信每个热爱电影的狂热者都能感同身受,然后为之感动。

  说真的,作为一位对影视产业怀抱憧憬与热情的菜鸟,我是非常羡慕能够参与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的,因为他们追逐的从来就不是票房或数字,而是好好完成一部作品的坚定与决心,但这却恰恰是最珍贵也最容易被遗忘的初衷……

  愿有朝一日,我能拥有这样的团队,然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属于所有人共有的作品,那绝对死而无憾了!


相关文章

1.大学最“烧钱”的3个专业

2.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感悟500字

3.最新《两只老虎》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4.《唐人街探案3》电影观后感

5.2019《叶问4:完结篇》电影观后感及优秀影评【五篇】

6.2020停课不停学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上一篇:电影摄影机不要停观后感

    下一篇: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38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