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边城读后感范文800字
《边城》讲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边城》观后感,希望您喜欢!
边城读后感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写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来讴歌人性的美与善。翠翠与爷爷的难舍难分祖孙之情,与天宝兄弟的真挚纯美的爱情,天保与傩送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乡里人间热情互助的同乡情谊,无一不是人性里美与善的体现。
正文:“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一.祖孙亲情——淡如温水,相依相伴
从一开始便是如此一个场景,直到最后爷爷离世,翠翠守着爷爷的渡船江畔等待。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爷爷为了翠翠操碎了心,这个老人家从未因翠翠的身世而冷落她,为了外孙女的归宿而辗转在天宝兄弟,船总顺顺与杨马兵之间,却在无意间为翠翠的爱情设下了障碍,最后带着遗憾与愧疚而去世。
相伴的每个时刻,温柔的情感皆在其中。
二.纯粹初恋——徘徊之外,朦胧之中
翠翠在那个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了最纯粹的爱情,纯洁的如同一张白纸的少女在水边低头浅笑,天真烂漫的笑容不知惊艳温柔了谁的年少时光。
他们在山上唱了一夜的山歌,那个夜晚终将成为过去,却给了这段情感最朴实的馈赠与留念。
和很多人一样,这段初恋无疾而终。傩送走了,天保死了,翠翠在边城一直等待着。又或是守望着。
初恋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词语,每个人的一生中终会遇见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直到青梅枯萎,竹马老去,各奔东西,天涯海角。可彼此曾给予的故事与心动,将永远是一生里不可磨灭的痕迹。
这段爱情的美,永远都在徘徊之外,朦胧之中。
三.手足之情——血浓于水,灼艾分痛
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女孩,却没有因此互相算计反目成仇。他们选择了公平的竞争,尊重女孩的选择,相约在山顶与心上的女孩对唱山歌的那个夜晚美得令人心碎,傩送的歌声美妙至极,结局自然可晓而知,那个夜晚没有证人,天保却接受了这个事实,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带着伤痛远走他乡。
互相成全着,互相牺牲着。
血浓于水,灼艾分痛。
那里有最平淡的亲情,最纯粹的爱情,最美最好的人情。
人情之美,不外乎此。世界之美,不外乎此。
关键词:骨肉之情爱情手足之情人情善美
边城里的故事由此开始。这部极具桃源色彩的抒情中篇极具艺术的美学,以山清水秀的湘西风景为衬托,以翠翠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勾勒出一个极其美好而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世间之美,高山流水,世俗人情。《边城》便是人情之美的典范,美好之中又藏着浅淡的忧伤与愁绪,缥缈的欢乐与朦胧。
翠翠与爷爷,黄狗与小屋。
爷爷的爱,偿了他的余生。
翠翠这个美与善的天使是被爷爷养大的,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守着渡船。翠翠每天跟着爷爷坐在岩石上晒着太阳,听着爷爷讲述城中多年前战争的故事,望着爷爷在溪上唱歌,有时还会帮着爷爷渡船。她总是跟在爷爷身后,爷爷在哪里,翠翠便在哪里。
故事的结局或许并不完美,但这份情感却得到了善果。点点滴滴,朝夕相处,相依相伴,不可分离。平淡的日常在不经意间的关怀与温暖里闪闪发光,终究成为了人们一生最不可分割的回忆。
这便是亲情,人世间最平淡也最无偿的情感,淡如温水,相依相伴。
初恋的美,纯粹的让人落泪,美好的让人叹息,脆弱的让人无力,珍贵的如一生臻宝。
年轻而英俊的青年爱上了那个水边的女孩,他说他要去继承老船夫的渡船,而不要别人的磨坊。
少女不识得心动,那些悸动徘徊在朦胧的边缘,似乎称不上爱情,却比爱情更为纯粹。
但这一定不会是一个悲剧,漫长人生里终有落幕的时刻。是这花夭折的太早,还未绽开她最美的模样,春天便远去了,记忆里永远是那含苞待放的模样。
人们因此伤痛,因此缅怀,也因此成长。最后开出最绚丽的模样,夏花绚烂。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
天保与傩送,兄与弟。
但洞庭湖吞没了他,天保再也没有回来过。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被自责与悲痛淹没,最后离开了小城,留下心爱的女孩。
在这个世界上,除却父母,彼此便是世上最亲近的人,流淌着一样的血,共享着一个灵魂。
一座小小的城,一群普通的人,却成为了世间千千万万人的缩影。
生而为人,最珍贵的那些情感。
边城读后感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极具湘西文化的作品。湘西是一个和谐而又纯净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桃花源式的世界里,沈从文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山城茶垌码头团总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这样的一个故事,是由许多美丽的“错误”组成的,而这些美丽的“错误”幻化成一株株小草,造就了这一段美丽而凄凉的故事。
翠翠的身世似乎并不是那样的美好,她没有见过自己母亲,她的一切关于母亲的记忆是她的爷爷告诉她的。她的一生似乎都充斥着一种遗憾,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翠翠从小与爷爷和黄狗相依为命,爷爷是个摆渡人,他们虽然不是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却很充实。她的父母的相识相知看起来都似乎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错误。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但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这样的翠翠似乎更加纯朴,更加善良。她并没有因为这个不完整的家庭而自暴自弃。“为人天真活泼,犹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曾想到残忍的事物,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正是在大自然生活过的翠翠的真实写照。一次美丽的错误诞生了一个美丽的人,而大自然又赋予了女主人公纯朴、善良的性格。无疑,这一点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故事从翠翠十三岁时的端午节开始,那是翠翠第一次知道“二老”,也是那个曲折故事的开始。那天翠翠在河边焦急的等爷爷,“二老”与她正好相遇。然而他们的相遇没有半点浪漫可言,反倒是“二老”被翠翠骂了一顿。这也正是湘西独有的文化特色,一种纯朴的湘西文化特点和两人之间小小的误解,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为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增添了一丝丝活泼的氛围,也毫无矫情之意。沈先生以及其平淡的生活画面作为两人相遇的画面,更显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更道出了湘西人们纯朴的民风。
然而这个故事的发展,却并不是像浪漫主义小说那般的让两位从相遇、相识、相知到最后的相爱,反倒是戏剧般的让翠翠断章取义的听到了乡坤太太们说“二老”与碾坊女儿的讲亲,一股醋意从这个15岁的女孩子心中犹然产生。“是烦恼吗?不是;是忧愁吗?不是;是快乐吗?更不是!有什么值得她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仿佛觉得是在生一人的气,又仿佛是在生自己的气。”文章中这种氛围就是通过翠翠的心理,这样呈现出来。或许,这正是翠翠从小因为母爱的缺失和母性的迸发,那种懵懂少女因为误听了乡村中人们的谈话而产生的心痛吧。
相信那种纯朴的人性美对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吸引力吧!在渡溪和“逮鸭”的竞中,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深深的被翠翠吸引,“二老”为了翠翠愿意放弃碾坊的女儿,大老愿意为了翠翠放弃原本可以拥有的美好的生活,却在向翠翠提亲时一次次被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也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决定都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在农历十四的那个夜晚,“二老”傩送便在对溪的岸上为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误以为是梦中灵魂幻化成美妙的歌声,随着旋律在梦中轻轻飘着,有复飞窜过对岸的悬崖半山腰去摘取那虎耳草。而爷爷却以为是大老天保既走“车路”又走“马路”。懵懂的翠翠在等待的季节里颜容虽没有随花朵的凋谢而凋落,却因事后爷爷只字未提,而错失了在现实中摘取虎耳草的机会。
翠翠的误以为,爷爷的无心不提,虽然如水一样淡薄,却让翠翠的幸福生涯因此而被耽搁。这样的一个错误虽然是无心的,却又一次让母亲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
故事写到这里,其实就接近尾声了。故事的结尾,以翠翠的悲剧爱情为结局,让剧情既合乎情理又合乎道理,这样的结尾给人一种遗憾的感觉。就像翠翠的出生,以一种遗憾开始,更以一种遗憾结束。
纵观沈从文先生的一生,也是充满了坎坷。沈先生是湘西人,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也使得边城这篇文章成为了具有湘西特色的优秀之作。
“这个人也许再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边城的结尾,这意味深长的句子,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对于世事的无奈。这句话不仅仅概括了翠翠的曲折人生,更表现出了沈先生对于城市与农村存在“隔膜”的无奈。
边城这一故事不仅仅讲了翠翠曲折的一生,也让我领略到了湘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湘西特有的民俗民风。让我体会到了湘西人的纯朴,更是被翠翠这一形象的善良而感染。《边城》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
边城读后感3
边城,一个清新质朴的名字;边城,一座浸在水中的小城。也似乎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人们性子大都如水般柔软,模样大都如水般灵秀,景色也似水一样润人心脾。
《边城》的美,在于如水般澄澈质朴的人性。翠翠在端午独自回家看到醉倒的另一老人后,便化解了与爷爷间的误会。爷爷得知翠翠对傩送的心意后,便不再强求她与天宝的婚事。傩送请翠翠上楼等祖父时单纯的心思。爷爷送人过河从不收钱。卖肉从不许店家多给。过河人塞了钱就走,而祖父总要追去还钱。顺顺自愿放弃赛舟,捉鸭,让儿子们各显身手的舐犊情深。兄弟二人得知对方对翠翠的心意后,并未不和,也未争吵打架,只是共同为翠翠唱歌的兄弟情深。顺顺虽老却不忘下水救人的责任心与对生命的尊重。翠翠与黄狗间的默契与相守。爷爷与翠翠用红枣化解矛盾的人心质朴。爷爷从不吝惜酒钱,让来人尽管喝酒的慷慨大方。爷爷曾因翠翠的犹豫说:“这可与我们茶峒人平时的品格不相称。”茶峒人的品格便是直爽、单纯、朴实、慷慨、热情和平等,这些品格是小城的灵魂,是它淳厚的血液,是支撑它生命的力量。
温软、平静、热闹的民俗是边城美丽的霓裳。端午赛舟时的锣鼓声、水声、呼喊声、风声、欢笑声、划水声,声声引人入胜;端午画王字,穿新衣,捉鸭子,泅水的汉子、岸上的看客,无不引起人们热闹,欣喜的心情。与此同时,顺顺送鸭,爷爷不受渡船的钱,卖肉人多给爷爷好肉,爷爷推搡,不愿叫人赔了血汗钱,无不给人心中平添一份安宁也欣慰。地位高于船家的天宝一家,并不嫌恶翠翠低微的身世,且镇上人并不将地位看得太重,有两情相悦就被家人允准婚事的习俗。不论是节日习俗还是民风民俗,这小城都给人以世外桃源的自由安乐的清朗之气,既热闹又静逸,既温和又有规矩。这便是它如潺潺溪流一般静好的风俗。
《边城》更美在作者的只言片语间,美在人们的举手投足间。翠翠常会因黄狗的顽皮而恼怒于它,但在言语之间,她只是说:“狗,狗,你不许这样子!”看似娇嗔又柔弱的责怪,实则因为她与黄狗间有深厚的友情与极好的默契。她不必多说,不必斥责,只是劝告。对于翠翠与傩送的邂逅,作者只用“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来描述翠翠的心境,并没有复杂的语言,没有其他的动作与心理上的描写。作者用简单的语言让读者了解翠翠的心意,用翠翠对顺顺送的鸭的态度,标明翠翠对天宝的态度。翠翠对爷爷说:“月亮好大好圆。”在谈及婚嫁之事时翠翠的脸霎时红了。翠翠篮子中掉出几株虎尾草时,她转身就跑。这种.种细节无一不将一个心思细密灵巧的少女形象勾勒在我们眼前。豆绿色的涨过的湖水,水面上一片薄烟,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温柔、美丽、宁静的黄昏,无一不烘托祥和宁静的气氛。
《边城》之美,美在人,美在景,美在民俗,亦美在言语间,甚至美在它凄婉的爱情悲剧,美在如诗如画的点滴之间……
边城读后感4
和那些细致的湘西作品一样,《边城》亦是沉静从容、清新自然的,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虽是悲剧,却又哀而不伤,清浅的文字留了足够的空白给读者自行体会,或许这也便是为何有人读到掩面而泣,而有人却丝毫没有情绪的起伏。
想起十几岁上高中的时候,也认真学了课本里的《边城》,那时读不出喜爱的地方,翠翠过于单纯羞涩、爷爷也是曲曲折折的,没说过几句直来直去的爽快话、大老意外溺水,傩送却没道理的怪旁人。本是人物简单的一本书,没一个喜欢的角色,故事也无趣,当真是爱不起来。
现下重读,也没喜欢上谁,却对摆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走马路这些小事儿有了兴趣。那些关乎于质朴村庄里的、约定俗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任何一时一地的都不一样,那山与水滋养出来的世俗风情旁处采摘不得。儿时到底是贪玩,心也浮躁,这等日常琐碎是丝毫引不起注意的。走着曲折光阴,变了心智神情,如今静了下来,也就爱上这种如梦似幻的乡镇生活,从容淡定却又底蕴深厚,满满的都是风土人情,沉淀下来去慢慢咀嚼,苦味甘处便显了出来。
若说三四十年代的作家,沈从文的文字是比较美的,当时白话初生未久,应时的作品读来总有文体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化影响,用词遣句架床叠屋,少了中文的灵动。在我浅薄的阅读经历里,那个时代的作家,白话文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唯有沈从文与张爱玲,一个灵动自然,一个饱富魅力,各有风采。同时,这两位作家也是远离政治,有意保持与时代的疏离,这种疏离反而使他们的写作获得了超出时代的审美价值。
我是个懒散的人,并不喜欢时事政治,对于有些政治色彩的作品喜欢不起来,反而对返璞归真的乡土作品情有独钟。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也着实做到了一个乡下人的写作法则,对于农人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字里行间,全是乡土人情,《边城》亦然。
作者用湘西生活为立足点,通过描写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来赞美湘西子民的质朴。书间人情可谓是温暖无比。翠翠与爷爷在渡船上相依为命,日暮唤归家、晨起同摆渡……用时光来诠释数十年如一日的平淡真情。大老二老手足相惜,虽然同时爱上翠翠,却是极为理性谦让,且不说爱情里是否应当礼让,这份手足情都是弥足可贵的。同镇乡里不多联系的人也是互相帮衬扶持,爷爷上街置办物什,东家问好,西家尝酒,买卖之间也是喜笑颜开。他们“静静的很忠实的在哪里活下去”,让人觉得这份人情淳朴得过分,现今社会学不来半分。
沈从文先生曾说,《边城》是他绘的一副童年记忆,是理想世界中的湘西风俗画,今日读来确也是格外精细、绮丽的,小说中的人情不再多言,美景却是不得不说。
“进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如王村、保靖、里耶和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若能有一叶小船,在这河水上行游,再看“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翠翠的神情也能学来三分了。现如今,太多喧嚣,浮躁已是消耗不尽的了,城市森林里的快节奏生活压抑得厉害,那些自然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越发的动人。有多久啊,没有见过野地里郁郁葱葱的绿了?那山野的花木与人家,寄托了多少当今社会的向往。早就是知道沈从文是特意写这些老旧的事物与他那时的现实社会做对比,好引起人们的反省的。时光荏苒,如此岁月过去,那对比愈发明显起来,常让人羡慕到梦里也山水中翠翠灵动的样子。
只是翠翠再好也难乘着歌声,“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一大把虎耳草”了。爱情本是小说里稀疏平常的话题,翠翠的爱情本应是让人羡慕的,奈何车路马路都沾染了阴差阳错的色彩,最后却也是悲剧收场。这场悲剧是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也是现代文明与“边城”文化的碰撞。如果没有这些因素,故事也就成不了故事,也不知是一种造就还是一种毁灭。
从《关雎》到《红楼梦》,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极尽情缘的演绎爱恨情仇,到底翠翠是在湘西风情下平凡了去,只是这“平凡”倒接近了生活,倒让人不去关注那些荡气回肠的情情爱爱,反而惋惜起平淡如水的滋味来。这或许也是沈从文的厉害之处,作品里,绝不是写大义凛然荡气回肠的文字,也不会是世无双全法的无奈,不是多具典型的人物遭际,就只是生活,就只是日子,就只是阴差阳错啊。最后,我也只能同作者带着痛惜情绪去怀旧了。而碧溪上的渡船,终究是孤寂了。
边城读后感5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