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的需要外,还有交往的需要,自尊、他尊的需要,老师喜欢、信任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怎样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些题目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其内在因素,利用一切有用的条件,进行对比、联想,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开拓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非常有效。例如在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例题:
化简:sin2αsin2β+cos2α+cos2β-1/2cos2αcos2β。对于这个例题,我引导学生从四个不同的思路出发。思路一:复角→单角,从“角”入手。思路二:从“名”入手,异名化同名。思路三:从“幂”入手,利用降幂公式先降次。思路四:从“形”入手,利用配方法,先对二次项配方。通过此题,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函数中同角基本关系式、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以及降幂公式等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把这些知识形成网络,弄清了它们间的联系。要让学生从一题多解中深入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问题的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
注重反思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道例题、每一堂课进行反思总结,通过反思让学生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一般规律,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更加深化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提高和优化解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到“有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时,通过相关习题的训练后,让学生反思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解决有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直接法”和“间接法(排除法)”。其中用直接法求解时,应该坚持“特殊元素优先选取”的原则,优先安排特殊元素的选取,再安排其他元素的选取。而选择间接法的原则是“正难则反”,也就是若正面问题分类较多、较复杂或计算量较大,不妨从反面问题入手,试一试看是否简捷些。特别是涉及“至多”、“至少”等组合问题更是如此,此时正确理解“都不是”、“不都是”、“至多”、“至少”等词语的确切含义是解决这些组合问题的关键。所以,经常性地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不管是对一道题的反思还是对一堂课、一章节内容的反思,都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再认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使课堂趣味化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掬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货比三家》时,我利用了书上买文具的情境图,让几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售货员、淘气、笑笑,然后他们碰面开始了对话:……涉及到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淘气和笑笑根据同学们的建议,买到了自己满意的文具。同时,我利用学生的表演,处理了“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愉快地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合理化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会运用课堂的方法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力,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的需要外,还有交往的需要,自尊、他尊的需要,老师喜欢、信任的需要等等。学生还不成熟,但他们已经感受到人生最大的满足,有许多是来源于自己在别人心日中享有的声誉和地位。如果这些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的内驱力,驱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学习的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而教师正是激起学习兴趣的诱因。因为教学是双边的活动,师生只有友好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学生往往为了一个喜欢他的教师而努力学习,该教师的言谈举止所表现出的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途径是:促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的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将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要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3.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情感因素,注重以情优教,用情于教,充分发挥自身的感染力,沟通和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发展为学生对教师所教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只要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心情舒畅、情绪高涨,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和探究的热情,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4引导学生自学数学的策略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认真思考、自主探究。有些数学问题较为复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将很难接受,此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将大问题细小化,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并且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以后遇到相似数学问题时,就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中《简便计算》教学中,分析“25×12”的改写过程,先提问:“25可以改成哪两个数相乘?”学生回答:“1×25和5×5。”接着问:“12可以改成哪两个数字相乘呢?”学生回答:“1×12,2×6,3×4。”然后让学生将两个数字的改写式分别组合相乘,找出其规律,总结出自认为最简单的算法。通过这种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非常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教会学生将问题逐步化解解决的思维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兴趣爱好,进而激发学生观察、求知、探索、实践、运算的欲望,让学生快速进入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借此进行拓展和延伸,并引入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巧妙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运用自身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完成活动任务,当然教师设计情境活动时应该设定一定的难度,难度要适中,过大会让学生屡屡受挫,从而削弱自主学习信心,过小则失去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折纸”的情境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通过“折纸”的方式将分数知识形象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熟练掌握形象化地展示分数的方式。接着,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自主思考另外几种折纸方式。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还能进一步延伸为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的折纸表现方式。
怎样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相关文章:
★ 怎样提高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