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现象与地理知识有关,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吗?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重要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01 灾害中的黑与白•
“黑灾居然不是黑色的,黑霜也不是黑色的,我们跟黑色没太大关系。”
黑灾:歌词“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中那样,我和黑霜确实跟黑色没太大关系。我是我国北方草原冬季少雪或无雪,致使牲畜缺水、疫病流行、膘情下降,甚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的现象。
白灾
跟我组成“黑白双煞”的是白灾,也叫“白毛风”,常出现于冬春季节。他来的时候,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到处是白茫茫一片,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0公里,有时小于1公里。他会使游牧的牧民和羊群迷失方向。同时,因天寒地冻,降雪量比较大且覆盖了大部分牧草,常出现牲畜无法采食而饿死、冻死的现象。
白霜
再介绍一对孪生兄弟——哥哥白霜和弟弟黑霜,他们都是用来描述霜冻害的。当近地面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冰晶叫霜。作物表面温度在0℃或以下时,植物组织中的液态水会凝结成冰晶,从而发生霜冻害。
白霜
但是,产生霜冻害时,空气湿度有差异,若湿度大,近地面水汽在降温过程中达到饱和,会在地面凝结成冰晶,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霜”;
黑霜
若湿度很小,地面水汽达不到饱和,不出现冰晶,被称为“黑霜”。
表面上看哥哥似乎更厉害,但其实,水汽在形成冰晶时,需要释放潜热,加之其冰晶层有隔热的作用,白霜降温不那么剧烈,冻害反而减轻。弟弟则在暗中作祟,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情绪,往往致灾更严重。
•02打在脸上疼的是雹•
“出门一趟,脸被‘啪啪’地打得生疼,是‘雹’还是‘霰’?有种站出来!”
地上的霰粒
霰:这个“黑锅”我不背,能打疼你的恐怕只有冰雹了。其实我们很容易区分。我是白色或乳白色的,不透明,直径通常在2-5毫米之间。我是形状为圆锥形或近似球状的颗粒,结构比较松散,容易碎,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有些地区叫雪子、雪糁等。
地上的雹
而冰雹通常是半透明的,直径大于5毫米,质地较硬,常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季。一般冰雹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宽度为几米至几千米,长度通常在20千米至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还有人可能会把我和雨夹雪混淆。雨夹雪呈固液混合态,成因是近地面空气温度较高,雪在降落过程中半融化,从而与雨同时降落。
•03雾凇、雪凇、雨凇形成不同•
“冬天一定要去东北观赏一下著名的凇景,呃,等等,是雾凇、雪凇还是雨凇?”
雾凇,空气中饱和水汽凝华而成
雾凇:吉林凇景主要指的是在下。我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我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0℃以下,但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相邻冰粒之间的内聚力较差,易于从附着物上脱落。
我需要很低的气温,同时水汽十分充足才能形成,而同时具备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很是难得,所以我还是相当有观赏价值的。
不仅如此,我还是“天然空气加湿器”“负氧离子发生器”“天然消音器”。
我融化产生的水分,对北方越冬作物有利。
雪凇,雪落在上冻结或粘住而成
如果雪花飘落时气温较高,部分雪花落到地面或树上就会融化成水。在雪花降落过程中,如果遭遇寒流,气温骤降,雪就不再融化,而被树枝上的水珠粘住、冻结,越积越厚,形成白色沉积物,就叫雪凇。
雨凇,过冷的雨水遇到低于0℃的物体表面冻结形成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们凇家族里的一位老大哥——雨凇。他是由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0℃的物体表面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雨凇与地表水的结冰有明显不同,雨凇是边降边冻,能立即附着在物体上而不流失,形成越来越厚的坚实冰层,从而使被附着物负重加大,对附着物产生直接影响并引发间接危害。还记得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吗?冻雨形成的雨凇使大量供电和通信线路中断。
•04 冷害、冻害、寒害•
南方柑桔裹薄膜应对低温冷害
“外边这么冷,我是不是遭受冷害、寒害或者冻害了?”
冷害:你可不要胡搅蛮缠啊,我们可都是农业气象灾害。我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的低温对作物的损害,往往又称我为低温冷害。我会使作物生长发育机能受到影响,严重时某些组织会遭到破坏。作物受灾后,外观无明显变化,故有“哑巴灾”之称。
我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你不要认不出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抽穗开花期发生的冷害称秋季低温害,俗称“翘穗头”;发生在广东、广西地区时,通常正值寒露节气,故称寒露风;夏季我也会出现在东北地区,所以又叫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
梨花遭遇低温冷害
我介绍一下我跟寒害和冻害的区别:
从温度条件看,冻害发生时,气温通常在0℃以下,寒害发生时在0℃至10℃,有时也会发生于0℃以下,而我冷害发生时经常在0℃以上,甚至高于10℃;
从发生的季节看,冻害发生在冬季严寒期,严寒低温影响的时期较长,寒害发生在气候较温暖地区的低温季节,夏秋季节较多,而我冷害通常发生在温暖季节;
从发生的地区看,冻害发生地区以北方温带地区为主,南方亚热带地区有些年份出现冻害,寒害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而我可发生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初秋季节出现频率较高;
从作物受害机理看,冻害是作物组织脱水结冰,造成植株组织伤害,寒害是造成作物生理机能障碍,从而使植株遭受伤害,而我冷害会造成作物生长发育机能障碍,往往引起作物延迟型和障碍型受害,导致作物减产。
•05 雨雪分界线、霜冻线与0℃等温线•
“小时候学过,温度低于0℃时,水凝结成冰,水汽会凝华成霜。但为何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图中,雨雪分界线、霜冻线与0℃等温线并不重合?难道高于0℃也会出现霜冻或降雪?”
图中红色呈锯齿状为霜冻线
霜冻线:首先,霜冻是在地表发生的,降雪是在大气中产生的,因此分别与地表温度和整个大气层结的温度状况有关。你可能误把气温是否低于0℃作为产生降雪和霜冻的条件了,而通常,气温是指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
其实,0℃等温线的家族十分庞大,有0℃旬平均等温线、0℃月平均等温线和多年平均0℃等温线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地表0℃等温线。
如果水汽充足,地表温度低于0℃就会结霜。因此,我与地表0℃等温线是直接相关的。出现霜冻时,近地层的气温可以在0℃以下,也可以在0℃至5℃之间,但通常情况下,我与地表0℃等温线是基本一致的。
雨雪分界线是降水相态的分界,确定雨雪分界线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气温。但是,由于降水过程的复杂性,判断是否产生降雪不仅要看近地面温度,还要看整个大气层结的温度状况。比如,850百帕等压面的温度是否低于-4℃,地面温度是否在0℃附近,都会产生影响。
而且,水凝结成雪,不但需要低温,还需要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没有足够的凝结核,水甚至在低至-20℃时都会以液态存在。
另外,在雨雪分界线之间的混合区域,雨夹雪、雨转雪、雪转雨乃至更加复杂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生,公众需要格外注意天气的变化情况。
•06 冷空气大风与雷暴大风•
“冬季常说‘冷空气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夏季常说雷暴大风,同样是大风,两者有何区别?”
雷暴大风:我与冷空气大风是“两路人”,它通常由北方或西北方冷空气入侵带来,造成大范围降温天气,而我(雷暴大风)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种,常出现在强风暴或与飑线强锋面有关的带状对流中,是气流下沉形成辐散性的阵风。
进入冬季,冷空气势力很强盛,冷空气可以经华南地区进入我国南海甚至更南的区域。
通常,冷空气大风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冷空气前锋刚刚到达时,会与较温暖的空气相遇,并产生激烈碰撞。这时,空气会出现快速搅动,从而瞬时风力较大;而随着冷空气的持续推进,平均风力会较大,但瞬时风力不如之前。
而我雷暴大风作为强对流天气中的一种,持续时间较短,但我的瞬时风力会很大,有时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较为严重的财产损失。
而纵观全年,我出现的季节时段非常集中,以夏季(即6月至8月)最为活跃。在北方地区,我主要出现在5月至9月;在南方地区,则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另外,我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活跃程度要明显强于南方地区。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是我多发的区域;相比之下,我光顾华南、江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西部的频率则低得多。
北大清华保送生谈经验 兴趣化学习成效最大
兴趣化学习成效最大
汪世英(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曾获物理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培养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一个准则。
主次分明——教材里关键的内容、核心的概念往往是小部分,通过严格的训练从而真正学到手,就能掌握其精髓,因此应该花大量时间仔细吃透教材。勤做练习——在大量的练习中要勤于思考,注意归纳总结。学会质疑——对书中不懂的地方,首先应该独立思考,从已获知识出发,借助联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培养能力。
王思齐(雅礼中学高三学生,曾在全国高中物理联赛中获奖,保送清华大学。)
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再好的人用的方法对你也只能是一个参考。
在平时的学习和应对高考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想一下子把能找到的题目全部做完后水平就会突飞猛进,因为每天做太多的题会使人厌烦并僵化思维。而且由于老师出题也来自有限的资料,如果提前都做过,回回考试打满分,给自己造成一种“天才”的假象,等真正碰到新题就会不知所措。去年物理复赛第6题乍一看是道旧题,十分简单,大家按着套路走下去,结果中了陷阱,甚至有一位看书最多的同学因此痛失一等奖,无奈只得参加高考。事后大家作了个总结:题目做得太多了。
每天都要有好心情,不要总是忧心忡忡,想一些“如果……,就……”。每当有人问起我“万一……”,我总是说“到时候再说吧”,这就是我的乐观态度。此外,在学习时不要打疲劳战,这样才能吃得下睡得着,考试不怯场,面试不紧张,“是金子自然会放光”。
姚金宇(雅礼中学高三学生,曾在信息学全国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
要清晰地探讨“如何学习”这个话题,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我觉得还是要从学习态度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了兴趣在“学”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甚至是充满热情地去学,这样才能学好。
其次,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和如何合作学习这两种重要的“战术手段”。在学习特别是竞赛学习中,要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容并包”能够最大限度拓宽知识面。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氛围也很重要,这样就可以充分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大家在一起,遇到新问题一起讨论、及时总结,交流学习成果,不但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创新灵感,获得更大的进步。
重视功课的温习。背过英语单词的人都知道,不管你用多么巧妙的记忆法,如果长时间不接触,还是会忘记。这并非倡导死记硬背,而是强调时常温习的重要性。
精选书籍搞好自学
封格(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曾在化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我认为,在学习时应该抓住课堂所学,立足于课本。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以老师指定的辅导书为蓝本超前自学,标出疑问处,在课堂上寻求解答。高考的命题范围始终围绕课本,考点也大都出自课本,跟着老师走是最好的选择。精选书籍,强化迁移训练。相同内容的复习资料做好做透一本就可以了,以达到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了解各书各章重点的目的,若条件允许,其他同类书籍可广为涉猎,但至少先要做完一本。最不理智的行为是买许多内容相同的书,这一章节做一本,那一章节做一本,“蜻蜓点水”只会降低效率,事倍功半。
重要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关文章:
5.地理考试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