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考辅导资料>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梳理

徐球分享

关于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梳理是怎样的呢?高考语文一般会怎么考知识点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梳理(最新),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梳理

关于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梳理(最新)

Ⅰ比喻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比喻的特点:(1)比喻要有相同点;(2)不是出现比喻词就是比喻句;(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Ⅱ比拟(拟人+拟物)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2)拟物: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拟物更强调物的动作情态,往往不出现所拟之物,而是出现所拟之物的动作情态。

3.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即喻体必须出现;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

4.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俏皮活泼,表达某种情感,或引起情感共鸣。

Ⅲ排比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排比的作用:“增语势,广文义。”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内容更丰富。

Ⅳ对偶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作用: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Ⅴ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1.种类

①用事物的特征代替;②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③全部与部分互代;④用专名代替泛指;⑤用作者、产地等代替。

2.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Ⅵ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1.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2.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Ⅶ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1.种类

通常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2.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构思新颖,生动形象,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Ⅷ设问和反问

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Ⅸ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Ⅹ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直接使用现成的话语,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增加文化内涵;对说理和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同时能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

1、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等具有中和之美。也比喻处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适用对象】诗歌、音乐、处事。

2、安居乐业: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适用对象】人。

3、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适用对象】反常现象、不顺利情况。

4、八面玲珑: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各方面都能巧妙应对。【适用对象】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5、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适用对象】时间。

6、白头偕老: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适用对象】夫妻。

7、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适用对象】箭法或枪法。

8、百读不厌: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适用对象】诗文、书籍。

9、百里挑一:形容极为优秀、难得的人或物。【适用对象】极为优秀、难得的人或物。

10、百年好合:夫妻永远和好之意。【适用对象】夫妻之间。

11、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纷杂。【适用对象】色彩。

12、比翼双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适用对象】夫妻。

13、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适用对象】书法。

14、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适用对象】女性。

15、敝帚自珍: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适用对象】自己的东西。

16、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适用对象】创业艰辛。

17、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适用对象】学问、说话、写文章。

18、变本加厉: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适用对象】坏的程度、情况的严重。

19、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适用对象】诗文、写作。

20、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适用对象】技巧、艺术。

21、别无长物: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适用对象】生活俭朴、贫穷。

22、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适用对象】胜利者一方。

23、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比喻彼此的力量、地位或才能不分高下。【适用对象】多个对象。

24、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适用对象】地位、学识比自己低的人。

25、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适用对象】局面、情势、声音、气息。

26、不堪设想: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适用对象】未来情况。

27、不可理喻:形容蛮横或固执。【适用对象】态度。

28、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适用对象】事迹、言论。

29、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伍。【适用对象】文章、艺术。

30、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适用对象】人。

31、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适用对象】文章悲惨动人。

32、不瘟不火: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适用对象】戏曲表演。

33、不枝不蔓: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适用对象】说话、写文章。

34、不知所措: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适用对象】窘迫、发急时的状态。

35、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适用对象】说话人。

36、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适用对象】水平。

37、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适用对象】江南春景。

38、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适用对象】多种花。

39、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适用对象】未来不好的情况。

40、长命富贵:既长寿又富裕显贵。用于对小孩的祝福。【适用对象】祝福小孩。

41、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的样子。【适用对象】形容人。

42、朝思暮想: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适用对象】思念。

43、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适用对象】车马往来。

44、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丽。【适用对象】女性。

45、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适用对象】受窘或惊呆。

46、城下之盟:用于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适用对象】政治军事上的被迫性和约。

47、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适用对象】技艺绝妙。

48、楚楚动人: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适用对象】女子或柔媚的景物。49、楚楚可怜:形容女子的娇弱。【适用对象】女子娇弱。

50、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适用对象】歌声。

高考语文古典知识点

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位居“三礼”之首,是“五经”之一,也是“十三经”之一。

3.庶人:平民,百姓,无官爵者,具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承担着沉重的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庶人有可能转化为贵族等级成员,如以军功晋升为士﹑大夫等。史籍中也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高考语文常用借代

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8、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____《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李贺《南园十三首》:“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雕虫: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韵技艺。辽海:指辽东地区,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10、鸿鹄 :《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公安在?

6、安抚。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二、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三、尔

1、同“耳”,罢了。例:①无他,但手熟尔。②非死则徒尔。③以头抢地尔。

2、你的,你们的。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3、那。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4、作助词。例:①始尔未为久②呼尔而与之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5、如此,这样。例:①君尔妾亦然。②作计乃尔立。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四、夫

1、丈夫。例: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2、成年男子。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例:①夫战,勇气也。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4、这,那。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夫子]

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①愿夫子辅吾志。②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

⑶同“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夫子:这里指挑夫)

⑷《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夫婿]丈夫。例:①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②谢家辞夫婿。

[夫人]

⑴官员之妻。例:①公夫人甚爱女。②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⑵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⑶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五、盖

1、遮日挡雨的用具。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2、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①盖音谬也。(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②盖借寨墙为蔽也。③盖以此得名也。

3、遮盖,掩盖。例: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枝枝相覆盖。

4、大概,大约。例: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②盖五六百人也。③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5、发语词。例: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6、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

7、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8、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六、故

1、原因,缘故。例:①既克,公问其故。②何故而至此?

2、本来,原来。例:①两狼并驱如故。②宋将军故自负。③此物故非西产。

3、旧的。例:①温故而知新。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⑤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⑥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

4、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③今公子故过之。

5、所以,因此。例: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国无法则乱。④故木受绳则直。

6、故意。例:①广故数言欲亡。②则再拜,故迟不起。

7、仍然。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8、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故乡]家乡。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⑵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例:①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七、何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盘问他是谁)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3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