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孩的数学成绩
怎样提高小孩的数学成绩?在教学中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学习,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就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有效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提高小孩的数学成绩,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怎样提高小孩的数学成绩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包含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2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思维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总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会感到乏味没有兴趣,影响学习效率.所以,在新课改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小学生精力旺盛,喜欢新奇的事物,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分组答题的竞争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可以听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友情,缩短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组间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乐于学习数学.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例如,在讲授“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出题:已知甲班有女生20人,男生25人,乙班的男生人数是甲班男生人数的2倍,而女生人数比甲班少13人,问乙班一共的学生有多少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系式和数量关系,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来解决这一题目,找出隐藏在题目中的关系式,然后写出算式.
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教学创新要突出学生主体,这就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因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不能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应该尽可能使全体同学都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达到整体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提问,然后选取举手中的一两个学生进行回答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使部分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够有效提高,甚至有可能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新课改就是要让教师改变这种模式,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的教学气氛,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从而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讲授“质数和合数”一节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学号和爱好,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很快轻松下来,然后老师可以继续问:同学们的学号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创设了愉快的课堂氛围,并且自然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3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充分运用形象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善教者先善言”,这明显道出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充分运用形象幽默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当然,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定区别,这也要求数学教学语言除了要具有趣味性与形象性,还应要具有严谨性与精炼性,启发性与诱导性。
例如三角函数一章,诱导公式有几十个,学生记忆起来显得很困难。此时教师可以经过分析公式的特征,把知识点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样不但使学生很快地记住了,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数学教学语言,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和运用数学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运用巧妙地数学故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数学教师将数学课上得枯燥呆板、数学课堂缺乏积极活跃的气氛,都是因为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唱独角戏的原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自觉阅读、动脑、动手、动口,亲自尝试猜想、类比、归纳、概括。面对课堂呆板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有趣的数学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之前,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锡拉与锡塔”。这时学生会感到意外。教师就可介绍说:“锡塔传说是六十四格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为了奖励锡塔的发明,印度国王锡拉问锡塔希望得到什么奖赏。锡塔想了想说:想要些麦子。国王问:多少麦子?锡塔说:棋盘六十四格,第一格要一粒,第二格要二粒,第三格要四粒,第四格要八粒,以此增加下去,要求得到六十四格里应有的麦子。
国王哈哈大笑,说这个要求太低了。”讲到这,教师问:“这个要求大家说低不低?”学生叽叽喳喳议论起来。老师引导他们:欲知具体答案如何,请看教材中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接着,教师把要求回答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 从第一格到第六十四格的麦子是否成等比数列?2) 要求的锡塔想要的麦子数是否是求和问题?3) 应用哪个公式?4) 公式中的n、al、an、q分别是多少?5) 锡塔能得到多少麦子?6) 编写有关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题。7) 试比较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异同。学生在这样一个有趣故事的吸引下很快就会进人紧张、刺激的状态,积极思考以上问题,积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启发,对学生的点滴可取的意见给予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质疑思维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质疑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详细来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悬念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欲望,而且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为思维的不断发散和拓展提供了更多契机。例如,假设A型汽车的关税税率在2004年是100%,到2009年是25%,2004年A型进口车每辆的价格为64万元(其中含32万元关税税款)。
那么,如果已知与A型车性能相近的B型国产车,2004年每辆46万元,若A型车的价格只受关税影响,为了保证在2009年B型车的价格不高于A型车的90%,B型车的价格要逐年降低,问平均每年至少下降多少元?在进行解题思路疏导之前,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积极的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独特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解题方法,从而最终的正确答案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得以寻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设置的悬念不宜过于繁琐和复杂,否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质疑思维的发挥,反而会出现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总而言之,设置教学悬念的形式使得学生的质疑思维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为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常反思善引申,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勾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常此以往,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善于将问题变更、引伸,即在分析问题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猜想,试图对原题做点改造工作,这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又一常用方法。例如,教学生学习一个定理后,就思考一下其逆命题是否成立,或证或给出反例;对原命题采用减弱或更改条件或加强结论来造出新的命题并判断其真伪;将原题结论从特殊推广到一般(或由一般考虑特殊)等。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及深广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