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生活知识政治小论文
《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着重点是它的人文价值与德育功能,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文化生活知识政治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文化生活知识政治小论文篇一
一、对《文化生活》课程性质的理解
相对于其他三个必修模块,《文化生活》模块更具有其独特点,其他三个必修模块我们可以从课程“由旧到新”的变化去理解,而本课程则注定要从“从无到有”去理解。在使用期间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说他像历史,而不是历史课;像文学,而不是文学课;像艺术,而不是艺术课;像伦理,而不是伦理课。而这些反映了本课程最大的特点,虽然没有现成的与之相互对应、相互独立的学科背景,但教材内容的编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因此其学科定位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当然其性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
二、对开设《文化生化》课程必要性的理解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现象也越来越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因此,以学科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同时其开设也体现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变迁,课程设置也会不断完善,日渐成熟,作用也更加显著,所以《文化生活》的开设更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的表现。
三、对《文化生活》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认识
教学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因此总体把握教材的内容目标体系尤为重要。
《文化生活》教材总体框架分为两大部分,四个单元。第一部分包括前两个单元,是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的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第二部分包括后两个单元,立足中国,着眼特色,集中讲述我国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内容呈现的脉络上看,这四个单元环环相扣,一脉相承。而每一单元下设有课题,课题下有框题、目题。目题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此外,教材除正文外还设有辅助文,它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和语录等栏目,它的设置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差异,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亮点。最后,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对《文化生活》教学的认识
《文化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模块之一,就其基本内容来说,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就其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首先一定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文化生活热点问题组织教学。特别是结合本地的实际,介绍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诸如文学,建国后以赵树理、马烽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戏曲,山西素有“戏曲摇篮”的美誉,“四大梆子”很早就是中国戏苑的奇葩。民间艺术,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的民间艺术,山西既是民歌的海洋,也是民间文学、绘画民乐、舞蹈的荟萃之地。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比如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为此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诸如中西方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等。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认识中西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再次,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使课程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关于文化生活知识政治小论文篇二
《文化生活》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让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同时,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文化层面。因此,为了突显课程的基本性质,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文化生活》课堂应该体现出本学科特点的独特风格。
1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贴近生活
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文化。从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文化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的产生方式来说,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教育等途径逐步培养出来的。
理论离开了实际生活,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只有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特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使得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肆意传播,污染我们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或亲身经历,然后进行权衡与取舍。在新课导入、活动探究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启发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的三维目标顺利完成。
比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可以用谢津的歌曲《说唱脸谱》来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片断——“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也听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来申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这首歌曲既是流行歌曲的范儿,又有传统精华文化——京剧的魂儿,学生非常感兴趣,适当设计问题,学生便明白了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
2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体现文化特色
凸显观点,是《文化生活》教材编写思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但这个观点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观点,而是指思想政治观点,也就是发挥观点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知识点,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根本原则。所以我们在把握教学重点时,首先,要处理好“观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凸显其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所以并不是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所以不要看到哲学就讲哲学了,看到历史就讲历史了,看到文学就去讲文学知识了。只有能够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知识点才是我们需要的讲点。
其次,我们注意处理好“观点”与“支持观点的案例素材”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活》中某些观点的阐述要凭借学科知识点来支撑,有的却直接凭借案例素材来支撑。比如,第四单元《在文化生活中选择》里通过列举各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阳光下的阴影”,再让学生思考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通过对危害的总结得出观点: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要“奏响主旋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我们在处理知识点与案例之间的关系时,要善于从小故事中提炼出大道理。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生活》课堂,才是有活力、有魅力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在文化生活中辨识与选择,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激发文化创造力,耕耘人类的精神家园;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