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论文(2)
高中语文小论文篇二
一、重视情感,激发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1.重视日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每天的记事,是学生对客观存在的记载,是个体情感和体验的书面表述,是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通过记日记,学生就对日常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其心灵处于一种有目的且又无压力的轻松状态,一个宽广让人自由驰骋的写作的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真实的表达。
2.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教学中要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高一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案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表现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离骚》中屈原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昂豪迈催人奋进。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美妙的花草树木可以勾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社会中黑暗的面如偷、抢、赌等,可以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通过这些途径引导,激发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
二、修辞手法,添彩增色
修辞手法是作文的“魔水”,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可以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对偶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总之,在拓展人物材料的过程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句熠熠生辉,为文章增色添彩。
三、句式灵活,节奏分明
在拓展人物材料时,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需对偶时对偶,需排比时排比。综合使用各种句式,既摇曳多姿,又琅琅上口,使语言有张力,思维有弹性,节奏分明,别有风致。
四、审题立意,发散思考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即让学生从角度的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选取最佳立意。下面结合例子谈谈具体做法。
【文题】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谢求飞返,终身不敢言归。
在引导学生根据这则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时,首先应指导学生发散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立意:①学习忌自满;②有错就改值得提倡;③“终不言归”不利于进步。然后再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进行写作,从而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五、积累素材,厚积薄发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时有内容可写,可以让学生注意搜集写作材料,坚持写练笔日记。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材料,要让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这种积累分两种,一是积累书面材料,让学生把写作时可能用到的材料随时记录下来;一是购买有议论文论据材料的书籍,识记典型材料,这样就可以在考试时准确地运用。学生只有手头的材料多了,写作时才会有宽泛选择的余地。此外,学生有了比较多的材料之后,要想创造性地选择材料,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够深入挖掘材料的内蕴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总之,语文教师要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以获得作文提升的源泉和动力。
高中语文小论文篇三
【摘 要】圣陶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谈到批改作文的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是啊,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即便在今天,谁又没有这种辛劳却无奈的体会呢?老师认真地批改,错误被明确地指出,可下次作文照犯不误。
【关键词】写作;互批;修改;讲评
叶圣陶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谈到批改作文的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是啊,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即便在今天,谁又没有这种辛劳却无奈的体会呢?老师认真地批改,错误被明确地指出,可下次作文照犯不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的整体理解是: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 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具体在单篇作文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师与其 自己在批改上耗费大量力气,不如具体地做好以下引导工作:
一、写作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酝酿情思,发挥情感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这一环节往往被人忽略,觉得出个题 目让学生去写就是了,无需多说。其实认真想一想,平时的作文训练不等同于考试;平时重在 “练”的能力,而考试重在 “测”的素质。从练能力的需要出发,我们怎么能出个题 目丢给学生就算完了呢?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作文命题要鲜活,增强对象性,以纠正学生一种无对策、无目的的为写作而写作的被动状态。这是很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此处不赘述。我只想从情感激发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们平时很容易发现,学生优美的文辞,闪光的思想,并不存在于完成老师作业的作文薄上,而是存在于学生的日记里,随感而发的自由作文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文章是学生自己主动要写的,他们在写作时是沉浸在某种情感的需要里面,是他们想要说的话。写作文当然不能太自由,而且学生也未必知道感情在起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平时作文中善于酝酿情思,充分利用这种情感促进思维、促进表达,变 “要我说”为 “我要说”,并且久之 ,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要写 《母亲》,教师就可以满怀深情地讲述 自己母亲的感人事迹,从而激起学生共鸣。使他们沉浸到那种圣洁的母爱里,并希望 自己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那种情感,写浅了或少了都感到有愧于母亲。这样做了,学生不但易于打开思路,而且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文气贯通,写出或激浊扬清,激昴慷慨;或委婉细腻,富有真情的文字来。
二、引导学生互批作文,并写好综合评语和修改意见
让学生改作文,是很早就有人提出的做法,然而至今仅是作文批改中偶一实行的辅助方法,并没有形成常规。一个重要的形成能力的步骤叫老师给越俎代庖了,其结果训练成了教师一目了然的准确和极快的批改速度,而学生则懵懵懂懂,成绩起起伏伏,其实,一篇学生作文,就作文本身讲,是可以找出许多毛病来的,教师从写作的角度对比分析评改,不可说不正确,有的甚至是深刻的。然而,学生能真正领会吗?如果主要从学生主体的实际来评析,则最低劣的作文也总有它的优点在,指出学生可以接受的毛病并使之改正,而不是让学生改正文章中所有的错误 ,就不会使学生茫然失措了。
而最能掌握学生实际的主人是谁呢?还是他们自己。 他们知识水平相近,思想水平相近,又同经过一番甘苦自知写作的实践,所以没有比他们再有发言权的了。因而,学生互相批改 ,就是一个同学之间交流的过程。当然,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而且很重要的是要做好指导,确定方向,突出训练要求和评改重点。
如记叙文 《重逢》,要求突出使用 肖像、神情、语言描写,写出人物的前后变化。教师就要围绕这个要求详析批改重点:文章涉及前、后问题,要注意结构匀称,前后变化的过渡与衔接 自然和谐(在具体段落间指出);要突出肖像、神情、语言描写,不可以叙述代替描写,要让形象 自己显示变化;注意书写的工整。如此,就有 目的地把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权力还给了学生,训练了他们衡量作文好坏的能力。辨清好坏,就能在写作中有效地改正错误,发扬优点。而继之再组织写组合评语和修改意见,既深化了学生对该次作文训练要求的认识,又锻炼了自己写文章评论的能力。倘能做到这些,真可谓一箭三雕了。
三、指导学生重写作文和写修改感受
在别人批完了并提出修改意见后,还得 自己重写,这也就是说发现了错误还得改正错误。指导重写,即便是最优美的作文,也会使人在语言的驾驭中有新的体会的。在重写中体会创作的甘苦,领悟写此类文应注意的问题。而写修改后的感受,正强化了学生的这种意识。这样 ,就把写作知识由老师教给学生变成了由学生自己实践总结得出,因而也就更能深刻地影响学生。所以,引导学生一遍遍地重写,应该比简单地一篇篇地多写更为有效的多。
四、教师最后总结讲评
这一点是我们语文老师最熟悉不过的了,在此不再赘述。但结合以上做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讲评中需注意两个比较:一是学生作文修改前后的纵向比较,二是学生之间作文的横向比较。经过比较练习,那么在比较中把学生实践所得写作体会深化、升华。
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而且主体的实践性特别强。但是,这重要的半边天现在却缩成了一小片天,且又被教师统着。因而,拓宽思路研究作文教学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而其中,搞好单篇作文的具体教学则是实现作文整体教学的基础,是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本文正是试图从此角度探讨一些做法,求教于大方之家。
猜你感兴趣的:
5.高中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