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2)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4.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8.研读材料,将自己的研读成果按要求写在后面。(5分)
材料一 黛玉道:“(作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材料二 于丹当初在少年宫学过书法,老师告诉他们握笔要练习“凤眼法”,就是拇指与食指挨得较近,拇指在下呈一平线,食指略弯,看起来像凤的眼睛。于丹一直觉得这样习字很累,问启功先生(著名书法家)是否有别的办法。启功先生说:“他那叫‘凤眼法’吗?我看叫‘鸡爪法’!你要是成天比划着那姿势,你还能写字吗?骑过自行车吧?你死死拧着车把,不是撞大树就是撞老头。都说王献之练字的时候,王羲之站在后边没能把他的笔抽出去,你说他是让儿子练字呢还是练拳呀?”
(1)黛玉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是如何理解的?请用她原话中的语句回答。(2分)
(2)两则材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3分)
19.名著阅读。(5分)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讲演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2分)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
(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答题。(3分)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根据要求作文。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它,但它也会吞噬人的良知,践踏人高贵昂扬的灵魂。有钱也好,没钱也罢,绝不能让金钱成为包袱,把它背在身上会压断做人的脊梁。对于金钱,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往往大相径庭。
请以“我看金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初三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A(模“mó”应为“mú”。)
2.D(A.措辞不雅,B.破釜沉舟,C.徇情枉法。)
3.D(选词填空题我们经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排除法,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带入句子,综合运用辨析词语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此题中“审美情趣”前用“高雅”合适,其余搭配不当。)
4.C(“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不能用来形容演讲。)
5.D(做语序衔接题要注意:①看语意的呼应连贯,②看结构的对应一致,③看句意的逻辑顺序,④看情境场合的协调。本题中,“荷花”对应“芬芳”,“莲叶”对应“宽阔”,“莲子”对应“苦心”,“藕”对应“寂寞”。)
6.拍、笑、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此题我们可以先找到相关段落,很明显在第一段中,再围绕“疯态”一词去寻找相关动词,比较容易找到。)
7.写足了范进的疯劲。(此题要理解“飞跑”一词的意思,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主题思想、范进的种种表现入手,概括出此词要表达的意思。)
8.说明了众人趋炎附势。(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归纳概括,并且原文中无直接答案,我们在解答时可按三步走。一、浏览全文,形成整体印象;二、挖掘深意,在语境中找寻答案;三、结合作者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时代背景把握字词,比如,本题可结合“众人”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来分析题目。)
9.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归纳主题思想类题的答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弄清楚文章的大意;然后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内容;按题目要求归纳主题。)
10.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根据文意,谈谈对句子的理解,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通览全文,整体感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11.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二是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三是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四是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2.“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第一次是表示侄子的猜测是不正确的,发现两根灯茎在燃烧,有点着急。第二次是更着急,埋怨亲人还未了解自己的心事。第三次是恼怒无人了解自己的心事,灯茎还在燃烧。(分析严监生三次摇头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结合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过程。)
13.讽刺。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锐的讽刺效果,将严监生的吝啬表现得淋漓尽致。(此题我们可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特色是什么;二是要对名著《儒林外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包括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了解了这些,这个问题便不难回答。)
14.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解答本题,需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②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第③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第④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可见这三段是从经典自身的角度分析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的。然后在第⑤段过渡的基础上,第⑥段中“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从阅读者的角度分析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综合这两个方面的信息,概括作答即可。)
15.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②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第①段引用了马克•吐温的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论题(话题)“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紧扣本文的题目,引出下文。]
16.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阅读全段,可知本段总分总的论证思路比较明晰。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具体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再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7.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第⑥段摆出了作者的观点:现代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来阅读经典。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而材料二论述了“一个学校必须有书”的观点,与第⑥段的观点不相符。)
18.(1)“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2)“法无定法”,人不要太拘泥(不要把什么都看成天条)。[(1)结合黛玉对作品的看法与香菱对她的话的理解,总结得出。(2)从两则材料中作诗与写字的共同点上找,意思相近即可。]
19.(1)示例一: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示例二: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示例三: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围绕大圣“善变中的破绽”以及真君的“慧眼识别”两个角度,写一句有哲理的话即可。)
(2)示例:①刘备、关羽、张飞是为了“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而桃园结义的。②今天我们在交朋友、结兄弟情义的时候,也需要有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不能无原则,讲哥们,意气用事。(考查对名著的理解感悟,答题时应联系材料中的“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谈自己的交友观。)
首先,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可拟的标题很多,比如“金钱,一把双刃剑”“钱:昨天—今天—明天”“财政部长上任记”等。“题好一半文”,写好本文,拟一个精彩、贴切、新颖的标题同样重要。
其次,要明确命题者的意图,要扣住“金钱”来选材和立意,明确你的褒贬意图和主题思想。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就要看选材和立意。
再次,要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你可以写成记叙文,绘声绘色地叙述往事;也可以写成小说,巧妙地编述故事;甚至在大家都写记叙文或小说时,你施展想象能力,写成童话或寓言,也可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作文时最好从小处落笔,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选取自身的切身经历来写,融入自己的感情。
例文:
金钱,一把双刃剑
穷人说:“钱,是个好东西!”
富人说:“钱,不是个好东西!”
我想,金钱,是一把双刃剑。
当今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不少人对金钱的追求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而变成一种盲目的崇拜。与其美其名曰顺应时代发展不懈追求各方面的生活提高,不如说是为自己无法抵制金钱的诱惑而找的托辞。
2010年,风靡一时的马诺在一档相亲节目中说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话,被赐予“拜金女”之称。就在那一瞬,我脑中充满了对金钱的厌恶及反感。
由此,我想起了东晋隐士陶渊明。据资料记载,陶渊明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无钱财无家产的人。他有多亩田地,多间房屋,也算是一个大户人家。大家都知道的是,他洞悉世俗丑陋,看透官场险恶,隐居深山,归居田园。为何?我想陶渊明就是看穿了金钱真实面目的人,他不愿被金钱搅乱平静的心,不愿被这些身外之物包住身体,裹住心灵,于是选择了归居田园。
提起金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应该最有发言权,他以实际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在2010年,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夫妇发起了一个慈善义举——倡议全美的亿万富翁们宣誓,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将自己的一半家产捐给慈善机构。这次慈善活动轰动全球,成为议论的焦点。有人估计,若全部亿万富翁都积极响应此次慈善活动,那么将会有6000亿美元被慈善机构使用。这份善举,将金钱在我心中的地位提到了高高的云端,那份厌恶之情顿时灰飞烟灭。
两袖清风是一种洒脱,腰缠万贯也并非庸俗。金钱是把双刃剑,只要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用在对的地方,那么,金钱就是高尚的。
【点评】文章开篇由两种不同声音引出作者对钱的看法,摆出了明确的论点。接下来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三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事实与道理并举,语言严密,说理透彻。最后在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对金钱的感悟,使文章更加深刻。整篇文章观点明晰,结构合理,论据典型充分,很有说服力。
看了"初三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