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万年牢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万年牢》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的认真和实在;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万年牢》说课稿,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万年牢》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辛苦了!
感谢领导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为我们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认真倾听。下面我就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与大家交流。
当初选择《万年牢》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上略读课文,我需要尝试。二是因为网上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一些教学设计也都是非常简单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创性的教学。三是因为在阅读教材时发现课文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文章,而我的想法是让我的课堂朴实一点,简单一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5、本来在小练笔结束后,我们过渡“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四年级语文下册《万年牢》评课稿
听了姜银平老师执教的《万年牢》一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透教材,把握住了课文的主旨。
《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先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讲了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最后讲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人处事的榜样。姜老师在课前显然经过了认真深入地思索研究,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主旨,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文章,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姜老师的这堂课思路清晰,主要从下面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步步推进。
1、欣赏导入,激起阅读兴趣
这堂课用课件出示各式各样的冰糖葫芦图片,使学生对普普通通的冰糖葫芦产生了一种好感,有学生说:“我以前不喜欢吃冰糖葫芦,可看了这么漂亮这么诱人的图片,我真的好想吃啊!”
学生对冰糖葫芦产生了好感,他们就会“爱屋及乌”,对阅读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激趣导入,为本堂课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2、初读课文,检查字词,整体感知“万年牢”。
在这一环节中,姜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读要求非常明确,所以学生在交流时,一下子就找到了3个“万年牢”的句子,进行了整体感知,节省了教学时间。
3、自读自悟,重点感悟三处“万年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教学用书》有明确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篇阅读课文中,姜老师能引领学生既从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又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中作简单的批注,然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特别是在理解第一个“万年牢”是,联系课文中具体事例进行说明,教给学生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第三个“万年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学生来学。
4、回归全文,探究3个“万年牢”的联系
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为降低难度,姜老师有意引导学生对照板书来说,因为板书有提示作用,这样,学生对3个“万年牢”关系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5,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姜老师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我们组制定的小专题《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落到了实处。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朴实有效,体现出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情,本堂课有这么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在学生指出三个带有“万年牢”的句子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万年牢”指的是什么后,找出具体段落,又出示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应该细读,也就是抓住父亲做糖葫芦时的几个动作来理解,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又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也就是抓住人物动作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这是学生写作时的一个难点,但老师没有这样做,使出示的这段话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2.在这三个“万年牢”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第三个,也就是教人怎样做人,这句话应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真正体会它的含义,这样就重视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3.在做最后的小练笔时,老师说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可是什么写法老师没有引领学生概括出来,学生有些不明确。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对之处请指出。
↓下页四年级语文下册《万年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