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方法
历史教育自古就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学习传统。所谓“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我们的先辈很早就认识到历史知识在教书育人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史的教学方法,分享给大家。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
草蛇灰线,伏行千里
1.探其根,究其源
所谓“草蛇灰线,伏行千里”法,其本质就是在故事之中埋藏一个暗线,通过故事不同阶段的情节发展,不断对这个暗线进行强化。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暗线来梳理整个故事的脉络。对于历史的学习就类似于这种暗线的处理。我们如果把历史作为具有脉络、连贯发展的情节来看,那么在纵观历史的过程中,就必然能够从其中找出一条甚至多条线索。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历史之中的相关脉络和线索。但很多时候,如果我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线索,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自身能够寻找到的脉络和线索多种多样,能够给予历史一种不同的观察视角。比如有些学生就从服装的角度去分析历史发展的线索。我认为这个选题很不错,于是就让这个学生以服装为线索,对于历史的本源进行探究。这个学生在小组探究合作之后,形成了关于服装所体现出的历史发展体系的内容和看法,表达了如先秦时期的装束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两汉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这样的自主探究方式十分独特,我在教学之中常常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感受历史的纵深感。
2.寻其径,理其脉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会让学生去探寻历史发展的走向,还会引导学生寻找不同时期历史事件的发展根源,为历史梳理出一条脉络,找到历史发展的路径,并且找到这种路径的前后联系。
我们都知道,时间的发展是线性的,我们的历史发展路径只有一条。然而,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某些历史事件被打乱或被改写,那么历史发展的路径会不会有相应的变化呢?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十分有趣,于是在班级中开展了“改写历史事件对于历史脉络发展的影响”探究课题。比如在安史之乱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觉得唐朝没落十分可惜,希望通过某些历史事件的改变,来让强盛的唐朝可以继续下去。于是,我引导学生做出了相应的假设探究。比如,如果没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唐朝是否就不会发生内乱?通过探究之后我们发现,唐朝时的藩镇割据并不是由于某些军阀或者权臣的个人品质问题而出现的,事实上,这种藩镇割据正是唐王朝当时在政治利益上所做出的一种妥协。也就是说,这种现象在出现之始,其实对于唐朝的发展是有利的。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又来追寻,为什么藩镇的出现对于唐朝是有利的?从这个话题我们最终又追溯到了隋朝之前的南北朝时期。通过这样的探究方式,学生发现其实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脉络,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虽然这与我们最初预想的内容不同,可是这也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纵深感。
3.观其因,执其果
我们进行历史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映照现实,让学生通过历史吸取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创造更多价值。
因此,我在为学生梳理历史的纵深之时,还会让学生顺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提出更多的设想。比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有怎样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对这个课题的讨论也十分激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查阅了很多相关的经济协定、历史会议,以及一些历史发展的数据等。通过这些资料,学生们从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甚至是气象的角度去分析了中国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样的教学内容似乎与历史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些不同,但实际上,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未来时间点上的事情最终也会成为历史。因此,我们学习历史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对生活有自己的态度和行事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去预测未来,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良好体现。
2
拓展视野,横看中西
1.看位置,找不同
我一直认为,历史虽然是一种线性发展的时间性的内容,可并不意味着学习历史就只有纵深这单一的视角。事实上,从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来看,如果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点以一种横切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让学生以横向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中西对比上。
对于古代的历史,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找不同。比如,为什么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而欧洲却是一个个分散的小国?在这个课题的讨论中,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定位来探究中国与欧洲大陆发展的不同因素。比如欧洲大陆人民在古希腊时期主要聚居在群岛上,而这种群岛的生活环境使得当地人对于大一统的统治没有兴趣。而中国大陆是一块完整的大陆,其文化的发源在黄河中下游,这一块地区的地域辽阔,地形平坦,并且适合种植庄稼,因此,部落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这样看位置、找不同的过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原貌,对于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2.看文化,找联系
在找不同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的观察,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比如同样作为文明古国的希腊和中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决定后世思想形式的思想巨匠,比如中国的百家诸子和西方的思想三杰。再比如在同一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开发带给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在中西文化各自的哪些领域找到相应的证据?在这些课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对于中西文化历史都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并且将这些知识碎片统一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这对于学生的历史整体认知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3.看发展,找自己
上文中提到,历史的学习最终还是要为了今天的生活服务。因此,无论是纵向的学习还是横向的对比,最终还是为了给我们当代人和当代中国提出更多借鉴性的意见。在带领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也让学生通过横向研究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模式,找出与中国当下发展相吻合的相关历史经验。通过这些经验的累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的中国,也能够想出更多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