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及答案

朝燕分享

  在高一这一阶段要怎样有针对性的做历史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民主集中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其他两项政治制度的基础,它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特点。

  【答案】 D

  2.右面的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代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确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通过的。

  【答案】 C

  3.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曾对英国记者福尔表示:“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制的可能性。”为践行这一承诺,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不包括(  )

  A.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信息“建国初期”。依法治国方略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答案】 B

  4.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即可看出是新政协的召开,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④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内容。

  【答案】 A

  5.学者朱光华认为:“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新时期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的举措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避免了一党专制,又加强了监督,故选B项。

  【答案】 B

  6.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 从时间来看1953年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口普查可以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恢复国民经济在1952年已经完成,制定民族政策应主要考虑人口的民族构成,排除A、C;制定经济计划可以考虑人口,但人口不是影响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排除D。

  【答案】 B

  7.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监察署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关键是把握图片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体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因此该图示应在1949~1954年。①依据图例可以得出:该图示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因此②正确;③在1954年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取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最高立法权;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完成,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权力机关结束于1954年,因此④不正确。

  【答案】 A

  8.在新中国政权建设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都注意吸收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以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为例,63名委员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30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人。这最能说明(  )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吸收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起来。A、B两项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C项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答案】 D

  9.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解析】 33个少数民族都有人大代表名额,都能行使本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因此C正确。A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B、D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 C

  10.““””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连”,以下关于““””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解析】 本题考查““””。““””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民主的含义被歪曲。其余选项说法不对。

  【答案】 A

  11.下图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中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

  ①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②表明了民主建设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③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④说明了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③表述不适合图中1949、1954、1982年三个重要文献的背景,故选B。

  【答案】 B

  12.下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二届全国人大召开?1959年?三届全国人大召开?1964年?四届全国人大召开?1975年?五届全国人大召开?1978年?六届全国人大召开?1983年?七届全国人大召开?1988年?

  A.一届人大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B.““””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解析】 从图中可以分析,全国人大平均每五年召开一次,一届人大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但在““””期间,全国人大并未按时召开,说明遭到严重破坏,并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早在1954年就正式确立了,故C项表述有误。

  【答案】 C

  13.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公检法”被砸烂

  B.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

  D.国际环境恶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十年没召开人大,说明民主政治建设的倒退,这种倒退是十年动乱对民主法制践踏造成的,故选B。

  【答案】 B

  14.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1979年和2010年的城乡比例的变化。正确选项是B项。A、C、D三项说法错误。解题技巧:B、D两项是对立观点,一般是二者选其一。

  【答案】 B

  15.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解析】 根据所学,1999年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本题选D项。

  【答案】 D

  16.1982年发行的我国宪法大全套,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其中该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D.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表明宪法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的安全。

  【答案】 A

  17.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就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进行辩论,甲认为“两制”是指“两种管理制度”,乙认为是指“两种军事制度”,丙认为是指“两种社会制度”,丁认为是指“两种法律制度”,他们谁的观点正确(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可知,“两制”是指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两制”是指两种社会制度。

  【答案】 C

  18.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解析】 ①②③④四个事件对应的时间分别是:①——1979年;②——80年代初;③——1994年;④——1992年。

  【答案】 D

  19.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体现其内涵的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

  B.“……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C.“……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九二共识”指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B、C两项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就已体现;D项在80年代初就已提出。

  【答案】 A

  20.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6分,共50分)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30日

  材料二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材料三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的“现代的制度支撑”和“坚强的领导”。(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指出这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3)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8分)

  【解析】 第(1)题,结合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作答。第(2)题考查“一国两制”的含义;它是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而制定的制度,因地制宜,因时变化。第(3)题中“民治”这一观点需要明确,中国现代史上即新中国成立以来,充分体现“民治”的举措: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20世纪末中国“民治”目标实际要求回答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谈谈对“法治”的认识具有开放性,可酌情回答。

  【答案】 (1)“现代的制度支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强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地方: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特点:既坚持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又适当兼顾地方利益;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2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

  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简述1949~1956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果。概括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为完善政党政治,1982年中国共产党又确立了怎样的方针?(9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新发展?(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7分)

  【答案】 (1)成果: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召开一届人大,制定1954年宪法。特点: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实行依法治国。

  (3)特点: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与广泛性。

  23.(1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2010年9月11日在北京召开。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因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1965年9月1日,x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召开,x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周恩来本来要到拉萨参加庆祝大会,到了成都后因故未能成行。由中央代表团团长谢富治在大会上讲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祝贺。张国华代表中共x藏自治区委员会作报告总结了在x藏15年来的工作。阿沛•阿旺晋美做x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峡两岸学者认证《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的主要用意,分析其主要影响。(5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x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的意义。(4分)

  (4)中国中央政府针对台湾和x藏实施的政策或制度有什么相同点?(2分)

  【答案】 (1)主要用意:确认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主要影响: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共识的形成;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主要原因: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3)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有利于调动x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x藏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看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试题(答案)

2.高一上册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试题及答案

3.初三上册历史《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试题及答案

4.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6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