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政治>

高一政治研究型学习报告范文

文娟分享

  研究型学习,又称为专题研习、探究式学习或疑难为本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研究型学习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研究型学习报告范文一

  一、存在问题

  1、传统的教学观念,扼杀了学生个性,阻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阻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3、老师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指导,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4、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如何正确处理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影响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地位,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6、如何处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的关系,将影响学生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制约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情况

  1、强化参与全员动员培训。在暑期,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全员培训,知道了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在开学前两周对学生进行了全员培训,让学生知道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题目的选取、以及如何开展等,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今后具体操作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组织学生选题和开题。根据学科特点,社会学校生活环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符合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个人共开设三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生社会交往心理探究》、《晋江农村家庭消费水平调查》、《晋江农村家庭理财现状调查》主要是通过对目前晋江农村家庭闲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从中得出主要的理财方式,并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提出可行性建议。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3、具体操作实施阶段

  1、开展的主要活动和课题进展情况。三个课题在5~8周进行了课题定性分解,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课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大概的研究方向。并结合现实生活,证明其可操作性,各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举行各自的开题报告会。9~12周进行各自的具体操作阶段。13~16周,各组开展中期总结报告。

  2、采用的方法:查阅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撰写论文。

  3、教师承担任务:承担对学生学习的教育、组织、管理和指导的职责,保证自己所指导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4、当前结果:学生撰写论文高中生社会交往研究等

  三、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后的对策

  1、必须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2、摆正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学习气氛。

  3、政治教师要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指导能力。

  4、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立恰当的课题。

  5、摆正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位置,正确处理政治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关系。

  6、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总之,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学生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甚至感到茫无头绪,政治教师除了帮助引导外,更要重视心理辅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脆弱,特别应防止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的创造力潜能,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

  高一政治研究型学习报告范文二

  一、本课题简介

  概念的界定:

  问题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学生探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究其本质。通过收集各种信息,究其问题。通过问题究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研究目标:通过为学生提供问题探究学习的课题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体验和实际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培养一种钻研、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运用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政治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成绩的全面地提升。

  2.研究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和错误认识,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存在的问题、学生运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对学生运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

  3.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课外指导法、收集资料法、材料分析法、课堂实践法、归纳总结法

  4.研究途径:

  1)、在课外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合运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的课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在课堂内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运用该方法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4)、通过座谈会和个别谈话方式了解学生运用探究学式学习方法

  困难和要求,来指导学生学习。

  5)、在预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5、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专题研究的课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是本课题的创新点;对学生运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所呈现的不同现象进行分类和分析,并找出一般性规律为本课题的创新点。

  6、研究基础:

  社会各界已经有了对于问题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

  本课题由刘建玲老师和高宪华老师共同负责。其中高宪华老师,多年担任高中政治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教学积累。目前,她还担任高中三年级的政治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收集和整理并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此外孙继珍老师、马玉晴老师老师还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承担过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此课题已将顺利结题。她本人对课题研究也有一定的经验。作为课题研究的负责人之一的刘建玲老师,从事政治教学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此外多年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陶明川主任,在学生组织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十分有效的组织好学生开展探究性研究活动。

  最后,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政治课,另外我校还有图书馆提供的时政热点点评,有学生探究性课程的开设等,这一切为本课题的探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综述

  本课题于2006年1月开始筹划准备,并计划于2007年1月结题,历时近一年时间。本课题组由高宪华老师任组长,成员刘建玲老师、孙继珍老师、马玉晴老师。2006年9月,被认定为2006年度市教科规划基础教育立项课题。

  1研究时间 :2006.1-2007 1

  2研究对象:2006-2006 高一,高二,高三

  3研究过程:

  2006年1月-2月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006年4月-2006年5月研究策略

  2006年5月-2006年12月研究

  2006年12月-2007年1月完成研究报告

  4研究方式:

  (1)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政治课问题探究学习的学业评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走访调查高中政治学科任课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对课外活动形式进行收集整理,分类。

  (2)运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总结法对政治课课外活动评价的策略,方法,手段和标准进行研究,了解每次课外活动后教师的所采取的评价方式。设计评价标准,并用于实践。

  (3)理论演绎法对研究作理论概括。

  (一)2006年1月—2006年3月,为课题实施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有提出问题,撰写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合作。

  首先,撰写研究方案

  2006年1月底开始,我们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新课题研究方面的书籍与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对比了最新的自主合作教学的多种模式,比如有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沙龙式教学模式、“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等。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理论依据,有不同的优点,也有不同的缺点。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具体的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所以只有对不同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揭示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在查阅与研究对比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撰写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并且向学校教科研室提出了课题的立项申请。

  其次,关于任务分工。

  本课题由高宪华老师担任总负责人,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组织与运行;具体分工负责:刘建玲老师、孙继珍老师、马玉晴老师分别负责沙龙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探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并负责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再次,关于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比较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同时还有个案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并遵循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最后,确定实验班级。因为我们的的课题研究在筹划阶段,仍然停留在假设与搜索阶段,所以对于实验班级的确定还是很不成熟的。况且当时我们的的课题组成员基本上是担任高二理科或高三文科老师,而我们认为本课题的实施对于高一学生比较有热情和实施力度。当时,组长在他所任教的高二(1)班进行了实验研究,落实了“沙龙式”教学模式。老师先是布置任务,确定以一个寝室为单位。课题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范围为高一经济生活。当时,我们的同学积极性很高,老师准备在完全不干预的情况下让学生完全自主探究组合。课堂的形式由一位同学主持,以近乎游戏的形式来设计了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没有达到预先的设想效果。该寝室同学的主持同学大约花了20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他们准备的内容,然后剩下的20分钟就没事情可做了。

  刘建玲老师、孙继珍老师、马玉晴老师负责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都分别在各自的教学班展开了实验活动。但是我们对于本课题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模式还缺乏深刻的了解,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比如,探究式教学活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法”的模式对于我们的备课工作量大大增加,“三自一导” 似乎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十分理想,最后还仍然要求老师的大量讲解。“研究性”学习则是我们实施比较顺利的一种形式,因为这种模式我们学校已经在各个学科都全面展开的研究活动,无论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比较成熟。

  (二)2006年4月—2006年5月,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探索当今教学活动中各种常见问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调查学生问题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真实状况,制定实施与实验计划。

  首先,探索各种问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以下把我们对各自负责的教学模式的理论部分作简单介绍。问题,是集体讨论还是个别回答,是点名、抽学号还是小组代表发言均由他们做主。合作学习首先是指生生合作都由一个几人小组承担,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始终在一起共同选择主题、搜集材料、研究问题、策划方案、主持活动,他们分工合作,开展着最平等、最密切、最自然也是最必需的合作学习。生生合作还表现在全体学生围绕主题,按主持的设计思路开展活动,这里有更广泛的生生合作——主持的小组与全体学生之间、其他各小组内部、其他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是指师生合作。师生合作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参与到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学生出谋划策、提供信息等;学生们的点子和搜集的方方面面材料为教师开拓了新思路和进行了资料的积累。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活动中师生们共同参与,用各自的观点、理念、方法、立场感染、影响、教育着对方。再次,合作学习还表现在生校合作上,绝大多数不是学校的某个教师和某个部门力所能及的,如有些主题综合性较强,需要地理、历史、语文等教研组的配合;有些活动涉及到资料、器材等,需要资料室、图书馆、信息技术组等部门的配合。

  其次,倡导“三自一导”教学模式

  “三自一导”教学读是基础,疑是深入,求是升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认识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必须做到:

  (一)学生自己读书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我们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导人,即导人新课,启迪学生思维。其方法大体有:由复习旧课导人,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人,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人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人,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第二步,提示,学生读书前,教师应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或读书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烹,以聚焦集思,不致使学生大海捞针。也就是说,让学生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去读书思考,以免分散精力,偏离教学目标。第三步,,读议。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或初步拟出本课的学习提纲,或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基本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或基本知识点的目的。读,有粗读、精读之分。粗读,是开始第一遍读,目的是了解大体的内容,建立初步印象。精读,是对重点、难点的反复品味,反复琢磨。精读又分为通读、分节读。通读以整体推进,分节读以分节、分段或分题推进。此外,还有学生自己默读,或让同学领读或分角色读,或齐声读。自己默读是学生自个儿钻研人领读是唤起同学注意,分角色读是造成思维的氛围,济读则是共同探索的目标或成果(即结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小会写来也会吟。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为质疑、求索奠定基础。

  (二)学生自己质疑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难点,找疑点,找关节点,-交流信息,敞开思想。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质疑的途径有:①在预习中质疑,即初读时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问题;②在讨论少质疑,即同学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相互质疑,以追求问题的真谛;③在教师进课电质疑,即听了老师讲解,还有哪些不理解,哪些还不能服人;④在练习中质疑,即让学生在练习中碰钉子,对解题思路甚至答案质疑。学生自己质疑的另一种情况是往往“跟着感觉走”。他们喜欢抓住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对课文质疑。此时,老师要善于聚焦集思、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分散的、现象的、感性的问题上升到理性并纳入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从而形成集体求索的态势。

  (三)学生自己求索

  学生自己求索的目的在于抓重点、明思路、排难点、解疙瘩、澄疑点、解迷惑,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求索,决不是学生单个苦思冥想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课前课后老师之间的多边互动的过程,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这里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小组的讨论,有全班的交流,有师生的切磋,有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有正反方的辩论,有老师的适时点拨,有学生或老师的小结。学生自己求索,应掌握好“收”与“放”的关系,放开以各抒己见,收拢以达到相对统一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系统化、规范化。

  再次,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而在其它教学方法中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案例—理论,理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掌握理论需要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是为了掌握理论。

  具体说来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在辩论和教师指导中学到知识、锻炼才干。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总结提炼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

  (2)布置任务,创造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强迫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要求学生真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感到上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全力以赴。所以,学生除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外,还必须组成学生小组,来缓解学习的巨大压力。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授。其真谛在于把学生发言也作为全体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胆量、快速反应的能力等。

  (4)立体透视案例,体现因材施教。在案例教学法中,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却必须是“能力分子”。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使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能发光的目标。

  (5)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而能否参与,又与学生是否为每个案例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关。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

  最后,提倡研究性学习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涵义一般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认为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是相对应、相互补的,主要的特点是强调主动探究、问题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比如有的老师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学习中;

  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采取专题探究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通常都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根据这个特点,人们给研究性学习活动起了不同的名称。

  (2)探究的专题来自学生的周边生活

  研究性学习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来自于教科书上根据某一个知识点所设计出的练习题,而是来自于学生实际的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

  (3)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多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

  现在各学科的教学都强调一定的开放性,但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放程度是最高的,无论是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的手段等等,都具有非常充分的开放性,尤其重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4)综合应用多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一种探究实践,这就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在讲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常常提到四个“重”: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调研以及分析

  对此展开调查研究我设计了如下调查表格进行调研:

  表一:课外活动的研究课外活动的形式

  竞赛类(如: 时政知识竞赛)等

  模拟类(如模拟股市,法庭,各种会议等)

  社会调查类小论文,黑板报,感想文章等等第评价,

  参观学习社会考察

  辩论赛胜败等第评价与 过程评价想结合

  课外活动的研究课外活动的形式 竞赛类(如: 时政知识竞赛)

  对中学生上网的消费问卷调查,

  对中学生生活中消费情况的调查

  对中学生当前不合理文化消费的调查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和研究得出大致有以下几种值得推广的与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相联系的几种模式。

  1.竞赛类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每隔一段时间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定期的安排以政治学科为背景的竞赛是很有的必要的。竞赛涉及的知识面更宽,它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拓宽和丰富知识面的意识,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及合作精神等,也强化了学生的时间和效率观念。竞赛不仅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也使得赛前指导教师受益非浅。。必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改革改和课程建设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敢于尝试的勇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全面提高学生自信心。

  2.社会实践类

  在“二期课改”的教育观念和改革思路的指导下。许多学校的政治科的老师都积极开拓政治课社会实践的活动。有的是与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实践活动模式,有的是体验性的参观学习,有的是服务性的社会,社区服务。有的是与我们教材密切结合的社会调查活动。这个带领他们广泛接触自然界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并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些活动都具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实际等特点,而且政治教师可以密切结合教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的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强化学生多社会责任心和爱心,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实现感。同时在学生加深对所学的政治,经济,哲学的常识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过程中,也培养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社会调查类

  如:城桥镇居民收入调查,消费观念调查。 纳税情况调查等

  社会考察 服务社会社区,社会服务

  宣传法制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合同法交通法规)等

  4.模拟类

  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和时政热点。形象生动的开展一些模拟活动,把“书上得来终觉浅”的知识,让他们“躬亲”加深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实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能力。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类别具体内容成果形式

  模拟类模拟法庭

  模拟联合国大会

  模拟各种投资方式方法等

  周密设计奖

  综合表现突出奖

  最佳合作团队等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高中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成长的这么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尤其要注意培养并注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真实提高他们的主体能力和自主意识。只有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才能到达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目前为止的总体感受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实践操作缺乏方法与艺术。所以,我们课题组成员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在初步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并且能够从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汲取理论精华,从而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目的更明确,步骤更具体,方法更科学,效果更明显。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如下:

  1、活动的态度较佳

  2.做好准备工作,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识别信息的价值,分析整理归纳信息

  3.主动参与活动计划,目标的制定

  4乐于合作,有团队意识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以及创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的发展情况

  5.敢于质疑,善于探究

  6.体会学科知识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联系

  7.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8.善于“反思”,勤于动手

  9. 活动中认真、踏实、严谨、实事求是

  10.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各环节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的水平

  12.积极实践,发挥个性特长,施展才能

  13.求知的好奇心,探索、创新的欲望 活动成 果和收获

  14.参加活动认真程度责任意识

  15.现代技术、新技术的应用

  16.预期成果达成程度

  17.成果陈述、展示、表达等实际水平 (成果等第)

  18.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19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的锻炼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对我们教师队伍也有很大影响: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不转变教学观念,要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学生要有课外活动“主导者”意识,让政治课课外活动效果优化。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要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善于开展活动。造成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受到影响。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但由于高中政治课每周课时不多,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的课外活动机会相对很少。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课外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产生了一些有失偏颇的认识。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通过课外活动这种更为广阔的教学教育形式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知识得到及时的运用和发挥,自我能够在实践中调整从而提高。同时也能通过课外活动使师生之间更能相互沟通,理解,合作,有益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学生应该有“主导”意识,他们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策划者,实施者,体验者。教师只是指导者,督促者。学生“主导”意识的强化还需要政治教师不断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外实践活动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更热情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二)学校和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校,家长应该给与更多的支持为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在客观上学校和社会没有给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一种良好的“活动意识”的氛围,许多学校也没有很好的评价激励机制。学生家长对学校开展此类活动抱着一种“可开展可不开展”的态度认为他们的目标是为高考分数不太注重学力以外的其它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实践活动氛围浓度不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重视程度,从而影响他们在自评和互评中的客观性。

  所以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应大力支持并间营造良好的课外活动的气氛。更重要地是要利用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活动深入有效的开展,真正发挥课外活动应有的作用,利导学生全面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

  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 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 人民出版社

  3 《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5 杨开城 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学院

  6 杜佩屏 教学评价及其方法与实践
看过" 高一政治研究型学习报告范文 "的还看了:

1.高一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

2.高一政治怎样学 高一政治学法指导

3.高一政治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14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