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内容
以往的经验来看,语文期末考一般考察高一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那么学生在复习时需要复习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内容
1.课文中的现代文
课文中的现代文阅读,包含了语文期末考试会考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1)课文出现的生字词、成语的读音、字形以及运用,都属于期末考试基础知识考察的范围,应认真复习,做到每字、每词过关。另外,老师在课堂上拓展的字词,也属于复习之列,大家也要根据课堂笔记复习一下。
(2)课文中相关的文学常识,如作者风格,代表作品,也是考试中最容易考察的点之一。特别是大文学家,高分小编提醒高一生更要留意他们的朝代、国籍,这些是出题老师喜欢考察的点。
(3)在考试中,一般会考察现代文阅读题,通常不会直接选择课文的文段,而是选择课文的一些文学作品。这个时候主要是考察高一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复习的时候,高分网小编建议大家对照课本,仔细回忆一下老师在课堂上是怎样分析课文的,总结期中的阅读现代文分析方法,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对于具体分析课文句段的笔记,则不作为复习重点,但表现手法的分析及作用仍需要记住套话,可能会在现代文阅读题中有用。
2.课文中的诗歌
课文中的诗歌,除了生字词、成语与文学常识需要认真复习,另外还需注意:
(1)课后要求背诵的诗词,一定要认真背诵及默写。有的同学背得很溜,但一写出来就错字百出。要知道,写错一个字,这一句都没有分数了。所以可以试着默写,再对照课本自我打分,筛查错别字。
(2)课后没有要求背诵的诗词,也要尽量读熟,短的篇目可以直接背诵。即使名句默写用不到,也可以找机会用在作文之中。
(3)老师在课堂上对诗歌的分析,重点复习表现手法(即表达技巧)
3.课文中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考察一般会比较细,除了上面说到的文学常识,还可能考察到实词、虚词、通假字这些,所以复习要更为细致。
(1)文学常识:作家名、字、号、别号,所在朝代及生平、风格,作品集及代表作品,都应一一落实,这些是出题频率特别高的一类题。
(2)每篇文言文课本都要完全过关,这个完全过关包括了实词、虚词、通假字的古汉语知识,还有一些注释里面给出的内容,也不要放过。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结了此类知识,便是复习的重点。如果老师没有进行总结,那么重点把课本的注释弄熟,基本上出题都是那些范围。
(3)在期末考试的文言文阅读之中,有可能选一篇课内文章,因此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也必须认真复习。
(4)背诵篇目也要做到每个字都不写错,并灵活用于作文之中。
除了课堂笔记之外,平时单元测验、月考的试卷,当然还有你们的期中考试试卷也属于复习范围,重点复习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以及老师评讲试卷时的拓展知识。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1. 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因成名作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3.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4.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作“春秋三传”。
5.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6.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7.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8. 梁实秋,散文家、翻译家。
9. 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10. 夏衍,本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在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包身工》是一篇纪实的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看了<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内容>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