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实验检测题及答案

凤婷分享

  高一学生在进行语文复习时,除了掌握相关知识点外,还需要通过练习检测并强化所学知识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实验检测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实验检测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

  A.瓦菲/菲薄 炮制/炮烙 隽永/隽秀 慰藉/声名狼藉

  B.竹篙/蓬蒿 青苔/舌苔 裨益/裨将 目眦/睚眦必报

  C.创造/创伤 冰屑/琐屑 雨巷/巷道 枸杞/杞人忧天

  D.钥匙/锁钥 参乘/乘机 溯流/朔望 瞋目/瞠目结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颓圮 励精图治 攻城掠地 峥嵘岁月

  B.戮力 共度难关 五彩斑斓 切齿拊心

  C.愁怅 剑拔弩张 嘉言懿行 咄咄逼人

  D.寥廓 图穷匕见 箕踞而骂 忸怩不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随着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展开,我跟从这支记者小分队来到了革命老区阜平进行深入采访,小分队所到之处,不惊民,不扰民,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

  B.有分析者认为,美国人先是打杀了利比亚的卡扎菲,现在又把目标锁向了叙利亚的巴沙尔,这些行动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明里是推进民主,而实际是为了控制海湾石油,以打压伊朗,遏制中国和俄罗斯。

  C.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D.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国内近期发生的恶性暴力伤人事件,中科院院士、我国肝脏外科创始人吴孟超呼吁,全社会应共同关心医生的生存环境,通过立法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B.梁思成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这因为他不仅是梁启超的儿子、林徽音的丈夫,更因为他是现代中国建筑史方面的一位大师,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人之一。

  C.“人肉搜索”不再是普通的网络行为,它已经给某些当事人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的损伤,这与传统的暴力事件性质接近,自然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D.从秉承“航空报国”的志向到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中航董事长罗阳用生命诠释了一个航空人的忠诚。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接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子路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论语》)

  B.叶公询问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孔子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孔子说,你应该告诉他,孔子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论语》)

  C.大卫成了名作家,但朵拉离开了人世。大卫在极度悲痛之中决定出门旅行。他在国外漂泊了数年。这数年里他一边旅行,一边埋头写作。(《大卫·科波菲尔》)

  D.渔民佩葛蒂、海姆等人,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很诚朴、善良,与富有的史蒂尔福斯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卫·科波菲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

  李白名满天下的时代是公元8世纪。这是以开元、天宝盛世为标志的中国政治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以李白、杜甫和王维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所以,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

  李白的诗歌是我们民族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信,同时又视野开阔、意气飞扬的一种表达。李白出生于碎叶,幼时最原始的记忆是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他从六岁到四川定居,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一直在长江中下游漫游到四十岁。所以,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

  李白怎么样改造中原文坛的呢?以《把酒问月》为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是别具风采的盛唐人的姿态。诗人借着酒兴,与月对话,对人生和宇宙的秘密进行哲理追问。但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无从作答。他问的是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屈原的《天问》中出现过。诗人问月时,半含醉意,半呈天真,人和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生命的浑融。所谓攀月不得,讲的是人和月远离。但月行随人,讲的却又是人和月相近。在这一攀一随的动作中,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生动的生命感。唐朝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中国诗歌最美好、最透明的一种想像,跟月亮有关系。譬如,比李白大十一岁的张若虚写过一首乐府诗叫《春江花月夜》,诗人面对宇宙的苍茫空间,发出一种哲学的叩问。但李白的《把酒问月》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多了一点神话的想像和超越性。李商隐也写过《嫦娥》,李白比李商隐多了一些博大的、空明的对生命的质疑。所以李白的诗上承张若虚,下启李商隐,富于超越性和很强的主体性,创造了一种酒道和诗道、人道和天道相浑融的境界。

  李白诗对盛唐气象的表达行他独特的美学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醉态思维;第二是远游姿态;第三是明月情怀。李白以醉态把自己的精神体验调动和提升到摆脱一切世俗牵累的、自由创造的巅峰状态。他一生爱人名山游,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把雄奇和明秀的山川作为自己辽阔、博大精神的载体。同时,他又用明月这个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所以说,李白精神上的关键点是醉态思维、远游姿态和明月情怀。

  6.对李白处在“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对李白的生存时代进行恰当定位,为探究其诗歌风格张本。

  B.指出李白当时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诗歌创作上都处在了最辉煌的顶点。

  C.“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诗的黄金时代”是指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是作者研究李白诗歌的两个坐标。

  D.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理解李白的诗歌不能不顾及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

  7.对“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更多的是边地少数民族的风气和气质的表现,已经不是正宗的汉民族文化的代表。

  B.李白以胡地风气、气质和长江的文明气象改造盛唐诗坛,体现了他的创造性和叛逆精神。

  C.李白为了改造盛唐诗坛,借用的是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的气象。

  D.李白的诗歌是胡地风气、胡化气质和长江文明共同孕育的结果,他为盛唐诗坛的开阔、雄放、豪壮这种新气象的出现做出了杰出贡献。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乘着酒兴写作的《把酒问月》,借与月对话,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哲理追问,表现了盛唐人的姿态。

  B.李白《把酒问月》对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的探问,是来自于屈原的《天问》的。

  C.唐人对月亮有特殊的感觉,很多诗人都以月亮为意象作诗,但是李白有其独特的风格。

  D.李白诗歌的特点是以醉态调动自己的精神体验,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把雄奇和明秀的山川作为自己辽阔、博大精神的载体,用明月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进行一种摆脱一切世俗牵累的自由创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22分)

  小心落叶(有改动)

  唐元峰

  ⑴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⑵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

  ⑶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⑷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⑸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绿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⑹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⑺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力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

  ⑻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的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⑨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他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还是嘈杂的市井?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扣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⑽小心落叶。

  ⑾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⑿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如你投以生命的关注,一股震颤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的比你超脱,比你奔放,比你从容。面对落叶,你得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⒀可否?让我在岁岁的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片木牌:

  ⒁小心落叶。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2段叙写我们日常匆忙劳碌,以致忽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的生活状态,使下文“小心落叶”的提醒具有了现实意义。

  B.第9段,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C.结尾部分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直抒胸臆,具体细致地表明了对落叶的喜爱、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D.面对落叶,作者反思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向上,赋予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E.树叶飘落,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与人生暮年相似。作者运用人人熟悉的落叶做类比,把抽象的人生思考表现的形象易懂。

  10.①在第5段中,“无知和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

  ②第8段中作者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什么?(3分)

  11.①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的含义是什么?(1分)

  ②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说明。(6分)

  12.作者从“落叶”中感悟到了什么?(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①,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岂望报乎 岂:为何 B.何来谒王 谒:拜见

  C.适见滕公 适:恰好 D.王素慢无礼 素:向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常从人寄食饮 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③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④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B.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的袴下爬了过去,众人嘲笑他胆小。

  C.到达南郑时,韩信看到许多将士逃跑了,心里害怕汉王责备他,也赶紧逃跑离去。

  D.萧何告诉汉王,假如要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3分)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不 见

  杜甫

  不见李生①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李生: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起兵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②匡山:即蜀中之大匡山。李白少时曾读书于此。

  17.如何理解首句中“久”字的意味?(4分)

  18.试赏析颔联的表现手法。(4分)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9.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20.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21.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2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3.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2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25.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实验检测题答案

276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