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凤婷分享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的知识重点,为下节课的展开作预习工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主题

  3.学习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理解小说主旨

  2. 学习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理清了本文的情节和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里是不是“我”的母校一直是重伤中的“我”所迷惑的。那么,又是什么使得“我”最终证实这就是自己的母校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证据。

  明确:十字架印痕

  “我”的手迹所写下的希腊烈士纪念碑上的铭文

  二.深入研读:

  思考:

  1.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经过苦寻终得答案时的心情往往是愉悦的。但是,“我”在通过对十字架印痕和希腊烈士纪念碑上的铭文确认了此处是“我”的母校之后的反应却并不是通常的狂喜、激动,相反,在看到自己亲手所写的铭文时内心却“惊骇万分”、“不安”,这又是为什呢?

  明确:母校是对人生改塑起到重要作用的地方,这个让人有温暖回忆的地方,竟然是被强权政治改变,内心的“惊骇万分”显示了强权政治对个体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从这个意义上讲,受了什么伤只是关乎身体;是不是母校却是触动心灵。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暗示:一次战争摧残的不仅是人的形体,更是人的精神与心灵,伯尔不遗余力的铺陈“我”寻寻觅觅母校的影子似在表达:纳粹战争是对人的从外到里的根本性的毁伤,前文中哪些装饰的变化正是“我”变化的深刻背景。

  2.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设计意图:了解环境描写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作用

  3. 小说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想法,可各抒己见)

  明确:小说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但“我”就在短短的三个月中为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付出了惨痛的低价。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4.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明确: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此刻“我”唯一的向往是门房比尔格勒的小屋和“牛奶”,文章最后以“牛奶”结尾决不是漫漫之笔,它和“绝望的日子” 相参照,是顺应人性中对和平生活向往的一种象征。由这个起承转合的情节,伯尔呈现了人性的回归,深化了对反人性的战争的谴责。

  设计意图:重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门房比尔格勒的小屋和“牛奶”的重要的象征意义。

  小结:

  总观全文,伯尔站在一个众生平等的立场上,本文通过普通伤兵“我”的叙述,透过战争带来的暴力血腥、错综复杂的政治、被英雄成功的喜悦掩盖了的战争的恐惧,在更深的层面上获得了透视人性的深度,写出了生活在那个被战争的疯狂扭曲了的社会里的异化群体的命运,写出了正义的被扭曲、文明的被暴力,夺人耳目,撼人心魄。同时也揭示出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的灾难,也是个人不幸的根源所在。

  三.艺术手法:

  1.本文的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

  通过叙述“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战争的残酷,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2.作者对于学校的环境的描写运用何种手法,有何效果?

  明确:反复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3.本文的主旨在于批判战争,揭露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然而,小说的题目却运用了为保卫家乡英勇战死的斯巴达战士纪念石碑的铭文,这样处理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目的?

  明确:对比

  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我”则是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设计意图: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高考的重点之一,结合高考知识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手法的分析、积累作用。

  四.课后作业:

  一.比较阅读、完成问题:

  《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参考提示: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参考提示: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参考提示:

  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本课主题的认识,同时,也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技能方法。

  二.结合本专题内容,简单的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感悟。要求: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人物:受伤的“我”(八年级学生,德国伤兵) 对战争认识不清、麻木

  统一的学校布置规定 对纳粹

  相同的阵亡将士纪念碑 教育的

  不是 雷同的恶作剧结果 嘲讽批判

  三要素 情节: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母校

  十字架印痕 战争给个人带

  是 亲手抄写的铭文 来的精神、肉

  体的双重伤害

  环境:地点:战地医院(文科学校) 揭露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哀伤

  主旨:战争扭曲人性、是个人不幸的根源
看了“苏教版高中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

2.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一无所求》教案

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斑纹》教案设计

4.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5.语文高中必修二《淝水之战》优秀教案

6.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

7.高中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教案

8.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

2587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