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2)

凤婷分享

  在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长跑。奔跑的意象展现了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弗罗姆认为,所谓超越,是指人渴望克服被动的生存态势,人总是不甘心成为环境的奴隶,力求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向着自己开拓的路线前进。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突破常规展现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激发了读者大众的强烈美感。日常生活中超越常规的事物都具有特殊性。极为个别的特殊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未来,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杨宏的《热血家族》以高有才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孙铭的《铁流》以罗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其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多侧面的对立统一体。这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是不具有艺术超越性的作品。

  B.我们不能在作品中表现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否则会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C.不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会使我们的视野狭窄,“原装引进”则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D.只要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就能让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就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E.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是文学理想的表达。

  解析:选CE。A项,表现人生的烦恼并不与“艺术的超越性”违背,但不能“着力表现”。B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导致的后果。D项,“只要”“就”表述太绝对。

  13.下列对于“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其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B.文学作品中理想的表达,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会使作品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C.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没有现实生活的原材料,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出现。

  D.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

  解析:选B。A项,偷换概念,“文学艺术超越性”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C项,答非所问,不是对“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D项,“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文中无据。

  14.结合本文,说说为什么要注重文学理想的表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把握。可以从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中发现答案。

  答案:①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而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

  ②现实社会中不注重文学理想表达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

  ③文学中理想的表达,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能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④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15.根据成功的创作实践提供的重要经验,文学作品应怎样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是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以举例的方式加以论述的,可以从作者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论中筛选答案要点。

  答案:①要注重表现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

  ②要超越常规展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突出其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

  ③要注重表现人物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的心路历程。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背叛泥土

  向 迅

  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

  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

  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这和邻里一带所有父母给儿女的设计如出一辙。这或许是一个传统,无可非议,天经地义。

  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从出生之始,就已被命运安排为一个以泥土为生的种田人。仰仗泥土,世代为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则。学习劳动,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课。

  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从小就跟在他们后边,拿着小镰刀去割猪草,背着小背篓去背玉米,扛着小锄头去种小麦。父亲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总是忘记时令,不知道这个季节该种什么,下个季节要种什么。如果不是母亲,我开垦出的田园也会荒芜得一塌糊涂。

  泥土生万物,养生命,可我对泥土的爱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母亲晓得哪一块地肥沃,哪一块地贫瘠;晓得每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晓得每一种作物发芽、扬穗、成熟的时间。她总是将几亩地经营得井井有条。

  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她心疼泥土,心疼庄稼,像疼爱我们一样疼爱着它们。在大地和庄稼面前,她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在山地里伺侯泥土,服侍父母,顺乎自然的命运也无可厚非。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认识些字,少吃些亏。

  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村子,离开泥土。他们去得最遥远的地方可能是数十里之外的亲戚家。他们对村子里的事情如数家珍,对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对山外却是一无所知。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听途说。山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泥土的种子在我少年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读书,是一条路,一条背叛泥土的路,一条可以吃上轻省饭的路。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绝大多数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种植,就是娶妻嫁人。他们没能走出村子,即使暂时走出了,迟早也会回来。

  在读书路上埋伏着许多不确定性。我认识村子里的一个人,读了不少书,毕业后却在家无所事事。村人看待读书人,也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企图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行,否则江东父老不好相见,不会施以好颜色。

  好在我读书之余,还不忘帮助父母事农耕,虽身单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却足够滥竽充数,为以后留下了半步台阶。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

  祖父是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生,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挨个排序,在我身上看见一抹希望。在我考上县城高中之时,他就到处炫耀;在我念高三时,他就说等我考上大学了,好好摆几桌以示庆贺。没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这成为我心头遗憾。

  那一年的秋天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泪背叛了泥土,告别了家人。

  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记忆。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只有偶尔亲近它,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山地方言和感知到在山地间的温暖,背叛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乡!

  在鄂西山地,对泥土没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种田人。像我母亲一样的人。那些种田人,依然在广袤的田野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种植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只有在泥土里进行种植的人,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头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饭食出自哪一块泥土。我们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无法体会种田人对于泥土的感情。

  背叛泥土再回归泥土!

  (节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6.文章开篇便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请你解释“背叛泥土”在原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的题目是“背叛泥土”,在文中作者写了自己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离开故乡的事,据此可以理解“背叛泥土”的含义。文章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是线索,也是文章的主旨。

  答案:“背叛泥土”意指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离开哺育过自己的乡亲和故乡。

  作用:①在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通过写“背叛泥土”为下文写对故乡的复杂感情作铺垫,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应。②在内容上,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但同时又是对故乡落后生活方式的一种重新思考。

  17.文章中父亲、母亲、祖父三个亲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先后写了父母和祖父对泥土的不同情感和对“我”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父亲对“我”期望教育,想让“我”成为合格的种田人,母亲对泥土充满了热爱之情,但祖父希望“我”背叛泥土,改变命运。

  答案:①父亲希望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要求严格,是“我”生活的导师,也教“我”识字,激励“我”读书,让我懂得生活的艰辛。②母亲善良、慈爱,把土地经营得井井有条,心疼我们,也心疼泥土,感染着“我”,让“我”对故乡和泥土充满依恋的温情。③祖父自己背叛泥土没有成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孙辈上,激励“我”读书,希望“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18.纵观全文,作者对“泥土”表现出了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不难看出,父母、祖父对“我”的影响深远,从而让“我”对故乡、对泥土有着复杂矛盾的心情:依靠——背叛——眷恋——反思。而这一系列矛盾中,表现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故乡的贫穷落后让“我”决定千方百计离开泥土,改变命运;而故乡亲人对“我”的教育、以及他们对泥土的热爱又影响着我,让“我”对故乡、对泥土充满了眷恋和牵挂。“我”“背叛泥土”后反观故乡的生存方式,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史铁生:最后的聚会

  刘珏欣

  “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了。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在老朋友老邻居王耀平眼里,这代表“铁哥”的文学青年范儿。

  这一次,史铁生仍穿着这些,平躺在朝阳医院的临时手推板床上。晚上九点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赶来,发现他的瞳孔已经渐渐放大。凌锋感叹:“他的角膜真亮啊!”

  史夫人陈希米签了一叠器官捐献同意书。还有那亮亮的角膜,凌锋问能捐吗?陈希米忙点头:“完全可以。”史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 过一会儿,她起身去旁边病房办捐献器官手续。刚一走,史铁生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朋友何东赶紧去找陈希米,她回来一弄,史铁生安安静静了。“这事情,医学能解释吗?他俩之间,肯定有一个灵魂交流的世界。”何东说。

  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呼吸,表情轻柔而安详。还有4天,他就60岁了。

  21岁,史铁生下肢彻底瘫痪。他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瘤”,大夫说是肿瘤就比较好办;一个是“死”,他想不是肿瘤就死了吧,也比坐轮椅好。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他心里说:玩儿去吧,病又没得在你身上,你有什么不乐观的?

  从发病到截瘫,史铁生自杀过3次,却因电灯短路而活了下来。

  轮椅上的史铁生摇出家门,摇去不远处的地坛。那时的地坛荒芜冷落。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1979年,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起落架(两条腿)和发动机(两个肾)一起失灵。”史铁生这样说。朋友徐晓记得,史铁生刚得病时被人嘲笑,恨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和他们同归于尽;几年后,再有人嘲笑,他便不再有恨。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但人真的上门来,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生病越来越成专业了,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每天早上9点多,史铁生摇着轮椅到院子的西面,对着一棵玉兰树静静看书。不时有邻居过来打个招呼,或聊两句。对史铁生来说,这是和透析一样重要的透气时间。

  他在送给朋友陈村的书上,写道:“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史铁生爱看体育比赛,最爱刘易斯,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下辈子有个像他一样健美的躯体。直到刘易斯在奥运会上输给约翰逊,史铁生明白:“上帝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1月4日,史铁生60岁生日。“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举行。高大的拱顶下,几百人给史铁生过生日。屏幕上放起了史铁生自己拍的视频:陈希米在院子里拄着单拐,系着彩色围巾。史铁生说“往上走,一直往上走”,“绕回来”,像导演一样。陈希米转回头,眼睛笑得弯弯的,拐杖和围巾一起跳起来,像飞一样。

  史铁生最喜欢的外甥小水说:“不用悲伤,他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是他的节日。”

  (摘自《读者》2011年第6期,有删节)

  19.本文采取了倒叙手法,把史铁生的去世放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扣住倒叙手法的作用,再注意本文的纪念性文体,可以从文体的特点、情感的需要、表达的需要三方面来作答。

  答案:①文章把史铁生的去世放在开头,更有纪念意义,更能震撼人心。②先写史铁生的去世,再追述史铁生的生平事迹,更符合纪念性文章的文体要求。③运用倒叙手法,可以避免叙事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0.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史铁生为什么这样说?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可以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有关语句作答。比如:铁生明白:“上帝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答案:这句话的含意是: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不必为我的残疾而遗憾。史铁生这样说的原因有:①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疾病占用,明白了生命的常态。③从刘易斯在奥运会上输给约翰逊的事情上有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1.史铁生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残疾人作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史铁生身上最让你心灵震撼的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探究作品的主题和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有较强的主观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答案:第一方面:善良、无私、奉献精神。他生前就决定,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只要对他人有用,自己就能毫无保留地奉献。第二方面:面对磨难,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的坚强精神。面对下肢彻底瘫痪,他曾经想到过自杀,但最终还是坚强地用纸笔撞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且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第三方面:淡泊名利。作品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多家媒体要采访他,他“愁得不知如何躲”。另外还可以从坦然面对死亡、乐观看待人生等角度来阐释。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述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6分)

  什么是最真挚的友谊?是华美盛宴的觥筹交错,是形影不离的朝夕相守,是依依难舍的缠绵缱绻,还是困境中搀扶你一把的那双温暖的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给的例句描述的对象是“友谊”,整体看来是设问和排比手法。所写的句子与示例句式相符,语句通顺且合乎逻辑,最后一句升华立意即可。

  答案:①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是无从探测的广袤宇宙,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是痛彻肺腑的咫尺天涯,还是心与心之间的隔膜? ②什么是最宝贵的财富?是车载斗量的金钱,是美轮美奂的房屋,是珠光宝气的服饰,还是充实人生的知识?③什么是最美丽的风景?是画家笔下的云霞,是飘渺的海市蜃楼,是雨后天晴的彩虹,还是故乡那平淡的山水?

  23.仔细观察漫画《刚出壳的鸡》。请说明漫画的内容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述画面的内容要找准合适的角度,可按照画面构成要件的位置,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介绍。揭示漫画的主旨要注意由物及人,由现象到本质。

  答案:画面左下方,有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右边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小鸟亦可),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艺儿!”画面讽刺了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忘记出身)的人或现象。(或:画面由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和一只刚出壳的小鸡组成,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艺儿!”画面讽刺了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的人或现象。)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要求: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能力达标检测试题及答案(2)

2.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

3.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能力创新试题及答案

4.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试题

2497991